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学生社团的融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薛存科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及实践教学所需的平台与载体并非单一,若要融合学生社团提升其育人成效,必须基于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引,实现以活动为具体方式的提升。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融合的意义与可能性,进而提出相应的融合策略建议,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更能促进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二者共同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社团活动;融合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融合的意义
1.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需要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比重,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这为高校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国情、锻炼个人毅力、培养个人品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社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新时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凝聚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组织方式。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愿自发的情况下根据本团章程自主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的学生群体组织,其成立目的与宗旨是希望依托社团活动促进高校学生实现自主性教育、管理以及发展,有助于他们坚定政治立场、提高道德水平、健全知识架构、增强综合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二者有效融合承载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多项环节,大大提高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效率,从而让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思政实践教学的主阵地之一。
2.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需要
学生社团通过活动影响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直接性、参与活动的自愿性、活动方式的多元性以及活动效果的有效性广受高校学生的支持与认同。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超越了班级、系别、专业的限制,更容易接受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融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时政讨论、热点辩论、公益宣传等社团活动,更能激发高校大学生热衷公益与关心国家事业的热情,使理论知识在丰富的社团活动实践中获得验证与充实,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覆盖在高校中获得了明显扩大,打破了思政课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宣传局限性。可见,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的有效融合,让高校学生学会重视人、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同时实现培养人与改造人的育人目标,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融合的可能性
1.教學目标的一致性
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社团组织面对的群体都是在校大学生,都有明确的流程和规范,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获得从思想到行动力上的全面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升综合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社团本着团内组织规程,社员在不耽误学习任务与不影响正常课程的前提下,组织开展系列社团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活跃了学习氛围、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高校思政课可以联合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实践教学,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性与连贯性的问题,把社团活动和实践教学共同打造成为大学生受欢迎有意义的“金课”。综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无论是教学对象还是教学目标,都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一致性,这说明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的融合是具备可能性的。
2.学生社团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
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依托学生社团的功能与特征让其成为思政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这个载体将成为高校学生多视角观察社会、关注国家、参与时政、锻炼自我的重要实践平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良好局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专业方向、兴趣爱好参加一个或多个社团,如参加机器人协会、计算机协会、会计协会等专业性协会扩大自己专业知识领域;参加乐器、花卉、舞蹈、朗诵等艺术类协会增强审美能力;加入足球、武术、排球、游泳等体育类协会强健体魄;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勤工俭学社团等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总体来说,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通过这个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内化和升华。
3.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学生社团相互促进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融合的可能性还体现在二者之间的交互性。学生社团为思政课提供了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作用,而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社团活动则促进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为师生搭起沟通桥梁,让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中,为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未来发展提供更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指导意见或建议,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资源,还能对校内社团间的活动进行有效协调,防止重复无用的社团活动的开展。总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的活动相融合,既有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学生社团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融合的有效途径
1.强化学生社团的各项建设
高校应当正视学生社团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联系,增投活动经费,增设社团设施,提升社团作用。首先,学生社团是否可以有效开展,取决于经费是否充足。高校应重视社团活动的经费问题,制定出有力的解决方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丰富课余生活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其次,为社团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及设备。高校应尽可能为社团提供专用场地,便于校内社团开例会、研讨活动、进行联谊等。此外,社团活动中学生也许需要翻查资料、打印资料以及发布活动消息等,会用到电脑设备,因此基础设备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再次,对社团活动场所进行一定的拓宽。高校学生有着充裕的课余时间,对社团活动热情大、想法多,经常会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这就需要高校提供用于合适开展社团活动的场所,如校内音乐室、舞台、礼堂等,提供更多社团活动展示平台。最后,要不断壮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社团数量。据调查统计,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现共有学生社团组织32个,分为教育类、文体娱乐类等,其中思政实践教学社团只有一个,且社团只有20人,其中17级学生4人,18级学生10人,19级新生6人,占学生人数的比重低。建议把19级4000多名新生全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模块教学和项目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思政课不同的实践教学社团中,确保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2.推动思政课教学积极融入学生社团
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冲破空间的局限性,不再局限課堂教学,可根据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校内社团建设实际,推进思政实践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拓展思政课教学渠道。
首先,通过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质量。高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突出优势,健全社团教师队伍建设。例如鼓励思政课教师出任社团导师,通过聘任、考评以及奖励机制,全面调动校内专业思政课教师出任社团导师的积极性,为学生社团储备更多更专业的导师,培养团员的策划能力、培训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让学生社团发展更加高品质、高层次与高水平,并可全面发挥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辅助作用与载体作用。
其次,基于常规突出社团特色。学生社团的常规管理与社团特色决定了社团是否足够强大,若能在维持常规管理情况下又能突显社团特色,方可相得益彰。常规管理方面,对于主张强身健体的社团应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主,而以增进友谊为目的的社团,则应以社员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展活动。要敢于创新,策划开展特色品牌活动,陶冶高校学生的情操,并丰富校园文化。社团特色方面,以动漫、园艺、计算机、旅游等专业为指引,建立新型社团,基于专业知识,策划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性活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再次,注重社团实践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和演讲社、爱心社、社会实践服务队等社团加深合作,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社团举办的演讲赛、辩论赛、职业生涯规划赛等赛事活动的指导工作与评委工作;由思政课教师带头,带领社员参加义务劳动服务、“三下乡”扶贫实践等,活动后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调研报告以及活动心得,鼓励优秀学生参加与思政有关的挑战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社团的相互促进。
最后,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及发展需要时刻紧随思政教育的形势,培养明德成才的新时代青年学生。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也要顺应社团建设的发展潮流,让高校学生在长期的思政课实践中内化情感,使他们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更加切实有序。
3.转变思政课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目标不该只体现在书面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思想及实践的考核。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基本都是调研报告的形式,思政教师或相关导师只针对纸面论文或考试进行考核评分。这样的考核中,不乏存在抄袭行为,也不乏因文字功底较好而获取高分。此外,大多高校思政课教学均通过分组形式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兴趣不同,分歧较多,真正参与人数较少,考核评价缺乏公平公正。因此,应转变传统的考核形式,摒弃以书面成绩为主的考核机制,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中所表现的思想以及展现的行为作为考核参考项,真正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的高效融合,突显社团载体作用,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成效。为此,学院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思政社团活动融合长效运作机制,从顶层设计上高度重视,比如在教学计划中对思政课教学单独设计1-2个学分开展学生思政社团实践教学,并明确实践要求。
结 语
综上可见,学生社团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协同创新的新颖教育模式,是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团体、各组织间的协同创新,是实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理想发展模式的有效方法,有助于高校更好达成学生育人成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立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模式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23期,第51-52页。
[2]刘春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的结合》,《林区教学》2014年第3期,第69-71页。
[3]王春源:《发挥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促进作用》,《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第99-100页。
[4]胡立文:《大数据技术在思政工作中的运用》,《市场研究》2017年第3期,第70页。
[5]石滑:《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融合研究》,《鄂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7期,第31页。
[6]徐进功、马丽、贺东航:《重视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以厦门大学 “农民之子”社团为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第10-11页。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宝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77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