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初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霞

  深度学习与微课程教学法
  深度学习又称为深层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有内在兴趣、注重理解、强调意义,集中注意于学习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系统地思考和陈述问题,是面向高阶的思维活动。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型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三大模块。
  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在三大模块中起着灵魂作用,其设计质量决定着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与效率;配套学习资源,主要指微视频,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的学习任务而开发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质量的保证;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开始的,旨在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协作探究或创作中把学习引向深入。
  本文借助微课程教学法,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策略。
  基于微课程教学法的深度学习策略
  在深化课程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探究地理深度学习的路径和策略,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实践中采取了以下五步策略。
  1.达成目标,提供深度学习路径
  达成目标是学生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为了使达成目标具备指导学习的功能,微课程教学法要求达成目标必须具备“三要素”,即达成目标的条件、目标行为和目标内容。达成目标的条件旨在让学生了解怎样才能达成目标;目标行为则向学生提出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目标内容则是目标行为的内容属性。笔者在《地图的阅读》一课中提炼出如下达成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P16~P18页,观看微视频,完成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达到:①理解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三要素及其在地图阅读中的功能;②理解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的关系,能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其中的两个要素,计算出另一个要素;③了解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规则与方法,能在地图上辨认方向;④能识别常见的图例,根据图例找到需要查找的信息。
  达成目标满足“三要素”的要求之后,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学什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学,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程度,知道学习的对象、途径与意义,从而引发学习冲动,这就是学习知情权的妙用。
  2.问题导向,引发发现式学习
  微课程教学法强调“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要求把知识点、重难点转化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从而加深理解,为课堂进行深度学习创造条件。
  遵循这个原则,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
  ①什么是地图?地图三要素指哪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在阅读地图中有何意义?地图的“语言”是什么意思?
  ②地图上的比例尺一般有哪几种表示方式?如何换算?根据苏州地图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计算从苏州市商业中心到木渎古镇的距離。
  ③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三种规则与方法?根据苏州地图,分别写出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高新区、吴中区的方位。
  ④在地图上找到并标出严家花园、甪直古镇、木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三处位置。
  这些任务与达成目标相对应。投入学习的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主动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主体。在这样的学习中,层层推进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解答,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3.开发微课,支持自主学习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对于学生完成起来可能有困难的学习任务,必须提供配套学习资源以支持其学习。为此,笔者录制了配套微课。通过出示具备地图三要素的地图和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地图的概念和地图三要素,包括常见的比例尺表达方式、数字式和线段式比例尺的换算、比例尺的计算公式、辨认地图上的方向的三种方法和典型图例等。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中地理课一般不占用学生课后的学习时间,因此笔者选择在前一堂课要结束时播放微课。
  4.分层次检测,协作化解疑难
  微课程教学法的课堂任务是内化知识、发展能力。由于没有翻转课堂的条件,难以解决学生间个体差异大、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认知情况,才能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形成认知结构。因此,评估学生知识基础成为重要环节。笔者采用分层次检测策略,先设计几道基础知识题,既检查学生学习成效,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再设计进阶练习,让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升思维的难度。检测与进阶的任务如图1所示。
  在学生完成检测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就答案不一致的内容展开点评式讨论,随着学生踊跃点评、解释,造成困惑的疑难点就暴露出来。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河湖图例与季节性河湖图例混淆;经纬网地图上的辨认方向生疏;学校平面图比例尺选择时,学生对学校的大小没有概念。由于采取检测+讨论的组合策略,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为进入微项目学习做了必要的准备。
  5.微项目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微项目学习,是微课程教学法汲取项目学习精华创造的适合在每一课时中从事协作探究或创作的教学方式,是课堂学习走向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抓手。
  按照微课程教学法的要求,微项目学习的主题应尽可能来自真实情境,或者至少具有模拟真实的意义,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这样能够深化学生对地理学习意义的理解,引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习走向深度。图2所示是笔者设计的微项目学习。   期中考试后即将召开家长会,创作“学校地图”具有真实意义,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走向应用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创作而深入研究环境、图标与便利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其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理解,促发其高阶认知,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微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反思
  设计微项目学习,原来设想让学生在补充、完善学校平面图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地图三要素(图例、比例尺、方向),辨别各教学楼的相对方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表现及教学生成,笔者对微项目学习做了一定调整。
  1.原设计图:空白校园平面图
  给学生提供一幅空白的学校平面图(如图3),要求学生在图上补充地图三要素,并在图上画线路将家长带到相应教室开会。
  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给学生提供的资料是图3。在图3中,每栋教学楼的位置都是确定的,只是楼的具体名称没有给出来。学生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哪栋楼是初一年级,哪栋楼是初二年级,哪栋楼是教师办公室……时间都花在了解教学楼的用途上。结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完成标注地图的三要素。课后,笔者作了反思并立即着手修改提供给学生的素材。
  2.修改的设计图:标注建筑名称
  给学生提供校园平面图(如下页图4),给出各教学楼的名称,让学生标出比例,用不同颜色、不同图例标示教学楼与非教学楼,以及食堂、操场、绿化带等。
  在第二个班级的微项目学习中,学生聚焦于地图三要素,时间紧凑,各小组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设计任务,上交了比较完整的作品。
  在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时,其他小组还是发现了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参与讨论的热情,也反映出学生评价能力的提升。
  3.二次修改稿:校园地图征稿赛
  在其他班级上课时,笔者将微项目学习主题改为校园地图征稿赛,如图5所示。
  虽然创作的内容没有变,但情境变了,地图的意义被凸显出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每一个小组、每一位学生在设计中都十分认真,合作创作非常愉快,最后的作品也出人意料地优秀。下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利用周末时间对作品再作修改,争取把更完美的作品交给校长评选。
  比较两次修改的成效,笔者惊喜地发现,任务的情境不同,学生投入的程度、作业的质量、情感的收获也明显不同,第二次修改任务情境之后的学生作业明显优于第一次修改设计图之后的学生作业。
  深度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论,又是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在“地图的阅读”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有知识的收获,而且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微课程教学法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利用微课程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深度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項课题“指向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微课程教学法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JK13-L164);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6年度专项课题“基于项目学习的中学地理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53336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06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