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途径:职业进修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谢莉花

  【摘 要】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突破点。德国职业进修教育为走职业教育路径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一条与高等教育并行、等值的职业晋升道路。德国通过制度化和一体化的职业进修教育实现了职业技术人才的高级职业资格获取,其职业进修体系在法律制度框架、培养机构、培养模式等各个层面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与建设。我国“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可借鉴德国经验,通过健全职业继续教育体系,提供系统化、理实结合与交替的教育与培训,从而为高技能人才的系统成长创造条件。
  【关键词】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职业进修教育;高级职业资格;德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0-0019-06
  【作者简介】谢莉花,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200092)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资格、职教教师教育。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普通或职业教育基础,他们更需要在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培训中,通过理论—实践—反思的不断循环,掌握高端的职业技能。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涉及的职业教育主要有4种类型:职业准备教育、职业(初始)教育、职业进修教育和职业改行教育。国内研究较多的是“职业(初始)教育”,以“双元制”最为突出;“职业准备教育”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而对“职业继续教育”(包含职业进修教育和职业改行教育)的研究却还很不充分。一方面,对应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大多专注于德国的双元制大学、应用科学大学等教育类型,但这些是学历体系视角下的研究,并不能完全体现职业教育跨界的本质特点;另一方面,高级技能人才(如技师、师傅等)/高级职业资格人员的成长不能仅仅依靠学历系统的培养,更需要高等职业学校与工作场所的共同作用。德国职业进修教育是技能人才“高级职业资格”稳定的获取路径。本文拟从体系理解层面、法律制度层面、培养机构层面和培养模式层面对德国高级技能人才的成长进行介绍,为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对德国职业进修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一)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概貌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总体上包含职前与职后两部分。职前教育主要涉及职业准备教育(Berufsausbildungsvorbereitung)和职业(初始)教育(Berufserstausbildung),前者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未能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实习等多种教育途径,提高其知识能力水平及个人素质,并为他们申请企业培训岗位提供支持和辅导,是基础性、准备性的职业教育“过渡系统”。后者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包含双元制职业教育(Duales System),职业专科学校(Berufs- fachschule),专业/职业高中(Fach/Berufsobersch-
  ule),专业/职业文理高中(Fach/Beruf- sgymnasium)等类型。职业(初始)教育中,双元制职业教育和职业专科学校是就业导向的职业学校类型,其余是为转入高等教育道路而做准备的“立交桥”式的职业学校类型。
  职后教育或职业继续教育(Berufliche Weiterbildung)主要包括职业进修教育(Berufliche Fortbildung)和职业改行教育(Berufliche Umschulung),主要针对在职者、失业者、未完成或未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少年等,由职业继续教育机构进行培训。从整体来看,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依照职业路径而非学术路径进行系统设计,为走职业路径的人提供了丰富多样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会。
   (二)德国职业进修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德国职业进修教育是在职人员为了满足工作需要、提高专业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而参加的后续性进修,主要有进修班、转业转行培训班、岗前培训班等教学形式,这些形式也是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主要途径。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进修教育应提供保持、适应或扩展职业行动能力及职业升迁的可能性”。具体有为掌握、提高、更新职业技能和知识而进行的适应性进修和提升資格水平的晋升性进修。适应性进修主要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条件及内容为出发点,使学习者具备适应当前职业工作的素质;晋升性进修是帮助学习者获得、调整和扩展职业行动能力,从而在原有的职业岗位基础上晋升高等职位,如师傅(Meister)、技术员(Techniker)、企业管理人员(Fachwirt)等,是高级技能人才成长之路。德国《2019—2021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联盟协议》提出,法律规定的继续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保证专业人才供给的基础,也能确保企业拥有持续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同时能使职工进一步习得职场技能,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教育途径。[1]其中的职业晋升性进修教育主要着力于打造更高阶的职业教育,是建立在职业(初始)教育基础上的,致力于成为一条与高等教育相平行的教育途径。
   二、德国职业进修教育的建设分析
   德国职业进修体系及其教育与培训在法律制度框架、培养机构、培养模式等各个层面都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与建设。
   (一)法律制度层面:《职业教育法》的修订能够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对“高级职业资格”的认可度
   成功的职业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框架环境和法律基础,为此,2019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开展了《职业教育法》(BBiG)和《晋升性职业进修资助法》(AFBG)的修订工作。BMBF加强了从职业启蒙到进修教育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活动,保障专业人员供给,解决培训市场区域性和职业专业性的匹配问题,确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等值以及在工作世界数字化背景下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新的《职业教育法》于2020年1月1日正式生效。联邦教育和研究部部长Anja Karliczek提道:“德国职业教育是全球最成功的资格认证体系之一。通过BBiG修正案,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其吸引力。……职业教育为年轻人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职业教育与进修或大学学习之间的决定不是一个问题,这是在获得职业成功的两种平等途径之间做出的选择。”    先前,职业进修文凭多达200多种,如“服务型技术员”“过程管理者”“专业管理者”“专家型商务人员”“企业管理者”等。通过此次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修订,联邦政府设立透明化的职业进修阶梯,将职业进修文凭名称统一成进修教育中三阶梯的资格证书名称:“(认证的)职业专长者”(Geprüfte/rBerufss pezialist/in)、“专业学士”(Bachelor Professional)和“专业硕士”(Master Professional)(见表1)。通过有吸引力的、与国际衔接的资格证书名称,推进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等值,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2]在德国资格框架(DQR)中,职业晋升性进修的第二和第三阶梯:专业学士和专业硕士,与高等教育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级,分别为6级和7级。在获取“高级职业资格”的职业晋升性进修教育中,学习者在职业(初始)教育过程中获得的职业行动能力通过进一步的进修而得以扩展。
   (二)培养机构层面:设立统合于区域能力中心的专科学校,提供职业晋升性进修的系统化教育
   职业晋升性进修教育是职业继续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后续发展之路。在一般情况下,该类型的进修须以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及拥有职业实践经验为前提,以获得师傅、技术员等证书为目标,相应的培养机构是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的专科学校(Fachschule)。
   德国专科学校建立于19世纪末,具有较长的历史。专科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双元制”教育的毕业生,学习者一般在具有2~3年的职业经验后进入专科学校,以成为师傅或技术员等为目标,获得职业继续教育的资格化证书,从而可以承担企业、管理部门和其他机构的领导任务,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3]作为职业生涯的跳板,专科学校主要满足学习者实践上的需求,传授专业特殊的深化知识。
   专科学校一般可再区分为技术员学校和师傅学校。相比于企业工程师偏重设计、开发等工作任务,技术员的工作重心在于技术销售与采购、项目开展、生产准备、生产监测、成本核算、质量检查等,师傅则侧重于培训学徒、人事管理、生产设备调度、现场勘测等工作。技术员学校的学制一般是全日制2年、半脱产4年,师傅学校一般是全日制1年、半脱产2年,或采取模块式教学形式。学习者参加相应的技术员或师傅的综合性考试,顺利毕业后获得国家承认资历的技术员头衔或师傅头衔。
   在德国,专科学校一般与其他职业学校统一办学,成为区域能力中心(Das Regionale Berufsbildungszentrum,RBZ)的一部分。例如,某个地区设有若干区域能力中心,各个中心在专业领域上有所偏重,或侧重工业技术类,或侧重经济与管理类,或侧重社会服务类等。区域能力中心涵盖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的各种职业学校类型,如开展职业准备教育的部门、双元制职业学校、全日制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专科学校等,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满足诸多对象的不同需求,从资格框架的资历等级来看,基本上覆盖了纵向的1~6级。专科学校设置以下专业领域:农业、设计、技术、经济和社会事业,再细分为各个专业。它以高度专业化的专业学习提供了高要求且被全国认可的教育形式。[4]
   (三)培养模式层面:进行专业综合任务的项目教学,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职业行动能力
   专科学校除让学习者获得高中后职业资格证书外,还提供补充或提高性的教育措施或者适应性的培训措施,使得学习者能够胜任领导工作,并促进其为职业独立性做好准备。根据德国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关于专科学校的框架协定,完成专科学校学业的学习者也可另外获得应用科学大学(FH)的入学资格。[5]通过专科学校获取的第6级资格与学历路径的第6级资格“学士”是等值的,这为两条路径之间的贯通或转换提供了可能性。
   专科学校不同专业领域的学习时间各不相同。农业、设计、技术和经济领域至少为2400课时,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健康教育护理和社会教育学方向至少为2400课时加1200小时的实践,治疗教育方向至少为1800课时。[6]专科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划分为两部分:跨专业的学习领域和与专业相关的学习领域。如技术类跨专业的学习领域学时为400 ~ 600课时,与专业相关的学习领域为1800 ~ 2000课时。跨专业学习领域的教学主要是为了扩展学习者跨职业的能力,促进其方法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专业相关学习领域的教学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扩展的职业能力。
   专科学校与专业/职业相关的学习内容根据各专业领域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结构化,使学习者获得专业特殊的深化知识。相比于职业(初始)教育的工作导向课程而言,专科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显得较为学科系统化,主要采用项目教学,在课程与教学上体现了高级资格阶段所面向任务的专深性与综合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除了专业课程外,学习者作为未来的企业中层领导人员或独立执业人员,还需要学习营销与企业管理、职业培训与劳动教育学等方面的课程,以拓展能力领域。
   专科学校的毕业考试包括笔试、口试和实践考试。任何通过考试并满足德国联邦州法规要求的其他条件的学习者都可获得毕业证书,持有人有权按照规定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的资格证书,并使用相应的职业头衔。
   三、德国职业进修教育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以职业学校为主体,主要由教育部门主管,职业培训主要由人社部门主管。高级技能人才的成长分为职前和职后两段,两段之间并没有有序的联结渠道。德国职业进修教育的建设经验对于我国落实“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政策指向,建设职业继续教育体系,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系统化、理实结合与交替的教育与培训提供了借鉴。
   (一)落实“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政策指向,明确职业发展路径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不仅为学习者打通了学历路径,更提供了通畅的职业路径。职业进修教育为那些已经完成职业(初始)教育并获得一定职业行动能力的职业技术人员提供了获取更高等级职业资格的方式。我国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勾画了中职—高職—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基本位于教育系统内部。我国《职业教育法》在最近的修订中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关联、类型、衔接都进行了系统规划,但仅提到打通职业学校教育发展通道,即学历通道。参照德国经验,我们同样可以构建类似的职业路径,为企业技能人才提供体系化的、科学支撑的、指向职业晋升的教育与培训路径。高级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即职业通道需要职业教育体系向后延伸,将职业继续教育、企业培训纳入进来,使职业技术人员能够进行围绕“职业”的持续发展与能力提升。该体系同时也可在技能人才转岗再就业的社会培训中发挥技能培养及资格认证的功能,从而推动终身学习的实现。对应德国的高级职业资格三阶梯,我国现有高技能人才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职称发展路径,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职业资格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建设,提升职业资格的含金量及其与学历资格的等值性。    (二)完善职业继续教育体系,构建高级职业资格标准
   德国资历框架的建设及职业资格通路的纵向发展与横向等值为我们建设职业继续教育体系提供了启示。他们将学术道路与职业道路的资格获取纳入统一框架,在制度上强调其等值性,为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制造强国地位的稳固提供保障,也为职业教育的整体地位与吸引力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职业继续教育体系还未能呈现明晰的层次、结构与内容,大多是以证书如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专项证书的形式表明持有者具备了某种资质或能力。如果我国要建立多层级、等值性、需求性、开放性的国家资历框架,一大难点就是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的等级归入与标准制定。依据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发展道路构建形成路径和标准体系,这是破解技能人才需求、产教融合、职普融通、职业教育与培训内部诸多问题的关键,也是高级技能人才如“大国工匠”批量涌现的制度基础。
   (三)建设高中后非高等教育机构,为高级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系统化教育
   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应当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发展路径,为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进修创设更多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要追求类型属性,就需要在学校类型上突破目前的僵化形式,构建更加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形态”。[7]德国专科学校的经验说明,我国一方面需要建立这种高级职业资格提升的系统教育机构,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部体系;另一方面也须建立资格框架,取得跨教育领域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与沟通。中国制造/智造的实现不仅依赖于从学术道路成长的各类科学研究、工程研究与应用人员,更依赖于偏重实践的、从职业路径成长的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他们是当前发展的短板和未来发展的重心。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相应的培养路径不单是学历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技能的提升。通过系统化教育与培训的顶层设计,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才能更有效率地提升。德国专科学校与其他类型职业学校整合,共用师资,形成区域能力中心,为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相比较而言,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提供的是职前职业教育,近年虽重视拓展了培训功能,但系统化的职后进修教育功能还有待开发。这一方面依赖于国家资格体系的进一步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職业学校自身增强服务能力,使服务形式多样化,为职前职后教育的打通及学习者的职后技能提升创造条件。
   (四)把握职业技能形成规律,创设理实结合与交替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
   根据人才的成长规律,需要理实一体化或理实交替才能高效率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在德国,学习者在完成理实结合的职业(初始)教育之后(双元制教育中实践与理论的比例为7∶3)进入企业实践,有了至少两年的实践经验积累之后再重新回到学校。此时专科学校的教学侧重于学科/职业专深知识的获取及项目工作的锻炼,学习策略性知识的比重要远远大于实践。总体上来看,德国高级技能人才培养走的始终是理论实践一体化并交替发展的路径,学校理论学习与工作场所实践锻炼相互交替与融合,在不同阶段对理论或实践的偏重不一:在初始阶段强调实践系统化,而在晋升阶段强调理论系统化,这也符合技能人才职业行动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我国可创设这种理实结合与理实交替糅合的学习形式,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注重能力培养的不同侧重点。我们可借鉴德国的专科学校模式,在功能扩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不仅仅进行中、低技能的培训,也为积累了一定企业实践经验,在理论方面如策略性知识、工艺性知识的提升上有迫切需求的企事业技能人才提供高效的成才通道。同时,应充分发掘职业学校教师的能力与潜力,让他们适应并胜任各种形式职业学校的教学。在职业继续教育阶段的教学,尤其适合采用项目教学的形式,围绕综合、复杂和扩展的专业综合任务,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行动能力,促使更多的“大国工匠”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德国职业教育动态信息[R].2019(10):4-8.
  [2]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德国职业教育动态信息[R].2018(10):8-10.
  [3][5][6]Sekretariat der Kultusministerko -nferenz. Rahmenvereinbarung über Fachschulen (Beschluss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vom 07.11.2002 i.d.F. vom 23.02.2018)[S]. KMK, 2018: 2-4.
  [4]Sekretariat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Berufliche Weiterbildung an Fachschulen - ein Karrieresprungbrett[EB/OL].(2019-03-22)[2020-01-20].https://www.kmk.org/themen/be-rufliche-schulen/berufliche-weiterbildung.html.
  [7]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0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