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国防

   【摘 要】深度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本质,深入探寻知识间的密切关联,更能让他们在研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制造认知冲突、搭建认知场域、提供创造舞台等策略,引导学生在深度思维的过程中把握概念本质、理解概念内涵、形成概念结构、活化概念理解。
   【关键词】深度思维;确定位置;认知冲突;认知场域;创造舞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7-0062-05
   【作者简介】赵国防,江苏省无锡通德桥教育集团(江苏无锡,214000)总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背景】
   认知理论认为,概念形成一般要经历感知活动、思维加工、理解应用、形成结构四个步骤。概念教学自然应让学生充分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思维加工和形成结構这两个重要环节常常被忽视。如此,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浮于表面,只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与“从哪儿来”等深层次问题,其间应有的思维训练更无从谈起。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概念教学自然也应担负起思维训练的重任。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有利于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宝贵资源,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维,使他们充分经历大量的感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积极投入应用与创造之中,最终形成概念结构,突出深刻理解与系统建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概念形成的系统化、结构化与深刻化,让概念教学立足概念、发展概念、超越概念。
   就苏教版四下《确定位置》一课来说,新概念无疑就是“数对”。作为表示物体位置的概念,数对既是数形结合的有力体现,也是数学符号化与简洁性的生动诠释,还是一种量化表达二维空间中物体位置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立足生活,关注生活,更要超越生活,凸显数学规范。如“座位图”既易受观察者方向的影响,又易受生活实际的局限,在教学中应当慎用、巧用;二是要延展概念形成过程,强化深度思维与系统建构,适度凸显“定位点”之间关系的探索与发现。这样可在适当渗透坐标与函数思想的基础上,让学习得以延伸;三是顺应儿童认知规律,遵循由块到点、由点到线的认知逻辑,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延展思维,深刻内化,让“确定位置”不只是“定位”,更是在渗透函数思想。基于以上思考,在泉州师范学院苏明强教授的指导下,笔者对本课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教学过程及分析】
   一、制造认知冲突:只有“列”可不行
   师:同学们,我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这个点表示0。我再画一个点,这个点表示1。再在它后面画一个点,这个点表示几呢?
   生:2。
   师:对,再画一个点呢?
   生正要说3,此时教师却点在了比3还靠后一点儿的位置。
   生:4……
   师:啊?!不是3吗?
   生(摇头,并信心满满地):你空过了3,从间隔的距离来看,肯定是4。
   师:真会观察和思考!
   师:是的,3在这里呢。(说着出示点3)4的后边是几呢?
   生:5,6,7……
   师:对,一直画下去,能画完吗?后面还有好多好多数呢。
   师:请大家仔细看黑板,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点了一个点,形成如图1所示的板书)
   学生一片安静,瞪着眼睛在琢磨着……
   生:是3,我看它和3齐着!
   师:你们认为呢?
   生(齐答):应该是3。
   师:好吧,听你们的,暂且看作3。那再画一个点(如图2)呢?还是3吗?
   生:啊?!不对,都是3就乱套了,我看它们都在一列上呢。
   师:哦?都在哪一列上呢?
   生:都在第3列上。
   师:是的,它们都在第3列上。
   教师顺势揭示“列”。(如图3)
   师:那如果只有“列”,你能清楚地表达这两个点的位置吗?
   生:就是呢!我一直在琢磨,它们虽然都在一列上,但位置明显不同啊……
   把握要点,直面困惑。“数对”教学有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先数列,再数行”;二是“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往后数”。这两点仿佛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规定”,常常被教师“硬塞”给学生。一节课下来,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数”,学生则是一片茫然。面对这种传统教法的尴尬,笔者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常规表达中“遭遇”挑战,在数数中体会到“列”的由来。
   聚焦本质,经历过程。“数对”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一种对二维空间物体位置的量化表达。它既是一种量化过程的概括,也是一种量化结果的提炼。如果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学生只会用,但不能真正理解这一概念的本质。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延展概念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充分经历从一维空间到二维世界的建构过程,深切体会到一定要先数“列”,并从真实经历中悟到了“为什么要这样数”。
   制造冲突,激活思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学生的深度学习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教材现成的“座位图”这一情境固然形象、直观,但为了充分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经历原有认知和所面临的新问题之间的“冲突”,诱发深度思维,笔者进行了创新设计。这样设计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让现成的素材活起来,便于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完整过程;二是引导学生经历“碰壁”过程,激活深度思维;三是与之前的数数巧妙对接,让新知学习寻得“系统关联”,体现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    二、构建认知场域:“数对”原来如此好玩
   1.建立“数对”概念。
   师:那怎么办呢?
   生1:一個点离3很近,一个点离3远一点。
   生2:它们都在一列上,但不在一行上。
   师:你说到了“行”,哪里有“行”啊?
   生2:我们座位里就有“行”,我在第2行。
   生3:对,我知道了,一个点在第1行,一个点在第2行。
   师:咦,说得有点道理嘛!但我没看到“行”啊?谁来指一指哪里有“行”?
   学生上台指,教师顺势揭示“行”。(如图4)
   师:现在你能分别说说这两个点的位置吗?
   生:一个点在第3列,第1行;另一个点在第3列,第2行。
   师:好,说得不错!再给你两个点(如图5),你能快速说说它们的位置吗?
   生:一个点在第2列,第4行;另一个点在第5列,第5行。
   师:说得对吗?你能说说你的秘诀吗?
   生:我先看它在第几列,再看它在第几行。因为老师标了列数和行数,所以读起来很快。
   师:方法总结得不错!刚才我们学会了用列数和行数来表示一个点的具体位置,但在表达这个点的位置时需要说一句较长的话才能讲清楚。数学本身具有简洁之美,你能开动脑筋,让这句长话变得简洁一些,体现简洁之美吗?自己试一试。
   生1:2列,4行。
   生2:2和4。
   生3:2;4。
   生4:2,4。
   …………
   教师顺势揭示“数对”,并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要求。
   2.发现“数对”秘密。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探索过程,给你一分钟时间,看一看,还有哪些重大发现?
   生:我发现刚刚两个点的数对里都有3,一个是(3,1),一个是(3,2)。
   师:哦?对,为什么会都有3呢?
   生: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它们都在第3列上,所以肯定第一个数都是3。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生:我还发现有一个点的数对有两个5。大家可不要以为它们是一样的5啊,第一个5表示的是第5列,而第二个5表示的是第5行。
   师:你的发现和提醒很有见地!
   生:我还发现,不管是哪个点,要表示它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一个数表示列,一个数表示行,缺一不可。
   师:他总结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总结得很到位,他把数对的本质一语道破了。
   …………
   问题驱动,让学习充满挑战。仅有“列”,已经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了,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思维高速运转,“行”应运而生,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这样一来,不仅引导学生实现了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升级,而且让他们深切感悟了概念形成的完整过程。数对为什么要用两个数来表示?这两个数分别代表什么意义?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在过程经历中自然解决了,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妙趣横生。
   提炼概括,让数学彰显简洁美。概念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更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提炼与概括。笔者放手让学生在概括第几列、第几行的表达方式时一步步抽象与简化,在体验活动中深切感悟“数学好玩”“数学好美”。
   反思回顾,让思维走向深刻。学习的过程需要“一路向前”,更需要及时“回头看”,即反思与回顾。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回顾,将学生对数对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切实培养了他们善于反思与回顾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了他们的深度思维,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提供创造舞台:“数对”背后居然有这么多秘密
   教师出示“探索活动”:
   1.标一标:用数对标出长方形(如图6)四个顶点的位置,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移一移:将长方形向右平移一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用数对标出四个顶点的位置。
   3.说一说:通过对比平移前后各个顶点的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主活动后汇报。
   生1:通过“标一标”和“移一移”,我发现这里边有好多秘密呢!首先是标完四个点的数对(如图7)后,我就发现,在同一列上的点,数对的第一个数都相同;在同一行上的点,数对的第二个数都相同。然后,我就运用这个原理迅速标出了向右平移一格后长方形四个点的位置(如图8),技巧是每个数对的第一个数都加1。
   师:为什么每个数对的第一个数都加1啊?
   生1:四个点都向右平移,就说明在行没变的情况下列数都增加了1,而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所以每个数对的第一个数都加1。
   师:他的回答你听明白了吗?
   学生齐答听明白了,并不约而同地鼓掌。
   师:谁还有其他发现?
   生2:我是横着看的,发现平移前后每一行上四个点的数对的第二个数都没变,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3:我知道,因为是在固定的行上平移的,平移前后行数当然不会变。又因为数对的第二个数表示行数,所以它们当然不会变了。
   生4:老师,我觉得长方形每条长边就像在一条长长的直线上滑行。
   师:“在一条长长的直线上滑行”,说得真好!每一行上的四个点确实都在一条直线上。谁还有问题?
   生5:我还有问题,刚刚是向右平移一格,那现在再向上平移两格,四个点的数对又该怎样表示呢?
   师:他提出了一个极具思维含量的好问题!下面,请大家再仔细看一下现在长方形的位置,然后闭上眼睛想象它向上平移两格的过程,平移结束后用数对表示四个顶点的位置。想好的,可以睁开眼睛。
   生:这个太简单了!向上平移,列数不变,即数对的第一个数不变,只把每个数对的第二个数加2即可。
   师:啊?!为什么要加2?
   生:向上平移两格,行数增加2,数对的第二个数肯定要加2。如果向下平移两格,行数便会相应地减2。
   师: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学数学,就是要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和审视问题,善于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数学,奥妙无穷!思考,无处不在!
   …………
   打破传统练习局限,关注综合能力提升。只有通过充分而必要的具体应用,才能促进概念的理解应用和结构形成。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组兼具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与挑战性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在“标一标”“移一移”“说一说”的活动中,多角度面临挑战,全领域接受考验,数对的内涵及外延自然而然内化于心,并通过现实情境及时外化于行,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聚焦概念本质,促进深度思维。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牢牢抓住“概念建构与理解”这条“明线”,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在概念建构与理解过程中实现“思维训练”这条“暗线”的教学目标。在“移一移”和“说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意识自然得到了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得到了充分训练,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得到了强化理解与自然应用。“长方形每条长边就像在一条长长的直线上滑行”,这虽是学生的一种想象,但渗透了学生对各点所在的“线”的特征的理解,更渗透了函数思想,实为数学思想的又一次深切体悟与超越。
   关注问题提出,重视数学思考。提出问题不仅是探究与发现的需要,更是学生深度思维的前提与基础。没了问题,就没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上述环节,结合活动进程,笔者及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实际上就是在刺激他们的思维,给他们创造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机会及可能。“再向上平移两格,四个点的数对又该怎样表示呢?”这个来自学生的真实问题,向全体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使他们的数学思考自然“升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14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