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课前预习 让课堂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纵观本课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预设理念,达到了怎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留下了多少经验教训,课后我细细品味反思。我认为,主要还是紧紧抓好了学生课前预习,才使得课堂上能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
课前预习指的就是课前自学。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就布置学生回去充分预习课文,并明确了预习的要求:1.给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粗读课文,解决字词。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4.找出课文的好词好句品读,并用铅笔写上自己的读书体会。在教学上收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预习,提高了学生主动回答的积极性
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超乎我的想象,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都举手。使得整节课气氛非常热烈,学生甚至还向我提出了在预习时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就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会!我在预习时已经知道了。”
二、预习,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
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的生字时,我让学生自学生字,大部分学生马上回答我:“老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不但会读,而且还会写呢!”因此我马上让学生四人小组学习生字,已经学会同学教不会的同学。这样,不仅关注了学困生,还使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将生字默写出来。我再问学生:这篇课文的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学生不用看书就一下子回答出来了。
三、預习,提高了学生的品读能力
教学《山中访友》时,考虑到这篇文章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就将教学目标定为“用我的心感受朋友美好的感情”“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重视。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而且在让学生展示个人的朗读水平,说说体会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四、预习,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想象成为大自然的一份子,学生思考后,有些学生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学生也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这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非常地顺利,学生的回答也出乎我的意料。随着教学环节的层层深入,不但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而且能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抓好课前预习这个习惯的培养,因为课前预习是展现学生个性的极为重要的一条途径,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预习。充分重视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5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