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提问的现状与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文意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指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设计出的问题,同时,它还包括学生在认真思考后,使自己对知识有深入透彻的理解,以便进行灵活运用而发出的疑问。学生学会有效提问是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需掌握引导学生有效提问的策略,使其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学生有效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学生的有效提问能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疑——质疑——释疑”,它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感悟、思维散发、独创性的培养等。本文从学生提问的视角出发,理解学生有效提问的内涵,分析目前课堂提问,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的现状,探讨学生的有效提问在课堂提问中的重要性,及其对于教学目的实现的促进作用,并积极探寻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高水平问题的方法策略。
  一、 学生有效提问的内涵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引导关乎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提问包括多种模式,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指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设计出的问题;同时,它还包括学生在认真思考后,为使自己对知识有深入透彻的理解,以便进行灵活运用而发出的疑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围绕教学目标,以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惑为目的,以及那些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而进行的提问,可称之为有效的学生提问。
  二、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的现状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不发问
  当前的课堂提问在多数情况下仍然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这一模式上,数学教师更多的是在思考怎样提问更为巧妙,以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步子走,而较少甚至没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被片面理解而未得到真正实践;另一表现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发问,即使教师在教学结束时问道:“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或不清楚?”此时的课堂也往往是鸦雀无声。那么,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呢?
  1. 教师方面
  研究者王坤认为,教师的心理负担是阻碍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的重要因素。概括来说,教师的心理负担有三种:一是怕“误事”。教师认为,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太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若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和提出问题不但会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主题图上而影响例题的讲解,而且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的提问往往偏离主题,从而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怕“冷场”。有些教师担心让学生提问题,时间多花在学生读书、思考上,气氛上不来,课堂就显得沉闷。三是怕“难堪”。还有部分教师怕有些来自学生的问题一时答不上来,在学生面前跌份。
  此外,传统的教学设计具有封闭性的缺陷,教师在备课前很少进行前测或调研,所做的备课是以教学大纲中的重难点为依据,教学设计大都是师问生答的引导模式,课堂教学如同工厂做工的流水线,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更没有产生疑问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想主动发问也不可能。
  2. 学生方面
  除教师外,传统教学方式所导致的学生自身问题是学生不发问的根本所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自我意识导致学生不敢问
  生活条件的改善不代表精神世界的丰富,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70后、80后家长大军更多的重视的物质的改善,购买大量的书籍、报各类辅导班兴趣班等,这种看似被“满足”的教育,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长期“被”安排、“被”满足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严重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在走进“学校”或“课堂”这个小型社会时,一些孩子表现出缺乏自信,严重自卑的心理,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害怕提问暴露自己的无知,这种情况下,学生更愿意选择沉默。
  (2)缺乏问题意识导致学生不会问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師的问为引导,逐步“揭题——探究——应用”,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问”一直都是教师的专权,这类课堂模式下,学生缺乏提问的机会,更缺少必要的锻炼,所以不会问。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像“小强看一本320页的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三分之二,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0%,  ?”此类题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自主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教学或练习中,多设计此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学生提问缺乏有效性
  不能否认,在一些素质教育得到良好实施的学校,学生提问已经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学校的调查表明,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问而不深的现象。拿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来讲,学生往往把重点放在主题图的画面上,提一些“水母有几只脚,动物园里都有哪些动物”等问题,这样就偏离的数学探究的主题,即使问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也只不过是问这个算式怎么算,而不去思考这个算式怎么列,为什么要用加法而不用减法。究其问而不深原因,有以下两点。
  1. 学生为了提问而发问
  课堂提问上,学生可能会为了获得同伴的注意或是教师的赞许而提出问题,而不是为了深入的理解与运用知识,其外部动机较高。因而,对于那些仅仅是想引起老师和其他同学关注而提问的学生,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消退策略,比如对该生的提问不做任何评价,不引发学生的讨论等等。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要恰当的控制其动机水平,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2. 受表达方式的限制
  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其思维能力尚未达到成人水平,因而在提问时,可能会出现表述不清的现象。这会导致其真实想法表达不确切,另一方面,听者(教师和其他学生)也容易产生误解。此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学生,对于其他学生的嘲笑也要及时制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懂得怎样把问题表述明白。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   (1)困难或不懂的地方是哪?哪项任务不能完成?教材中哪些内容不能理解?
  (2)用自己的、合适的话把心中想要提的问题表述清楚。对典型的问题要集中进行指导训练,个别的问题,教师要通过“询问”,让学生表述清楚。
  (3)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翻译”。当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明确、不清晰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及时的“翻译”,或是启发小组内其他学习伙伴翻译该生没有表述明白的问题,从而共同将问题表述明白。
  三、 激发学生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培养问题意识
  有位学者曾经指出:美国的课堂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国的课堂是着力于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多,后者越教孩子的问题越少。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越强烈;反之,问题越少,创造的动力就越小。这也许就是中国学生普遍缺少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逆向思维法、类比联想法、因果联系法)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遗漏问题,使学生发生联想,待其发问,形成问题意识。具体来说,呈现问题后,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题意,此时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耐心的等待和适时的鼓励性语言,能促使学生进入“深入思考——产生疑问——探索方法——解答验证”的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当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问题遗漏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和针对性,不要在无意义的问题上耗费时间和精力。学生一旦找到疑问所在,教学的重难点便不攻自破,这样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并逐步建立问题意识。
  (二)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
  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成功学习的重要条件,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运用材料和观念进行思维加工和探索创造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尤为重要。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表扬,脑洞性的问题,给予鼓励,无意义的问题,学会激励。但无论如何,对提出问题的学生不予批评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三)创设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可以有效地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会激起惊奇感、好奇感,從而促使个体提出新问题,理解新观点,学习新知识。认知冲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认知空缺;也就是学生在某方面的认知是空白的。另一种是认知矛盾;即学生的旧知不能解决新事物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利用这种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意义学习。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学生可以得出算式8+(3-2)=8+3-2,而8-(3-2)≠8-3-2,此时,学生就会产生质疑:同样是去小括号,为什么一个相等而另一个不等呢?两个算式中究竟有哪点不一样导致了这种结果?其实,这就是学生为自己设置的有效提问,它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最终弄清去括号的法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思考的起点和动力,因而,在新课程改革广泛推广的今天,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问,才能真正把问题转换成知识和能力,才能找到撬动学习的支点。
  参考文献:
  [1]王丹丹.学生课堂提问研究综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14-15,31.
  [2]赵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效提问能力[J].教育实践与实践,2010(6):4-6.
  作者简介:蒋文意,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五常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0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