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教学中自读课文有效阅读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安梅

  摘 要:小学高年级学生既储备了不少知识,思维又得到一定拓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但从我参与的听评课活动中,发现仍存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行列之中,而是大包大揽,亲力亲为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以自读课文的教学课堂尤为突出,引领者浓墨重彩的大局意识始终掌控和驾驭课堂,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形同填鸭,极大不利于学生在课堂阅读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主动学习获取能力的培养,有违背于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能力;核心素养
  现在的语文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而“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教师角色转化,教育逐渐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渐变成“核心素养”时代。部编教材恰恰就体现出这一特点。特别是大量的自读文章的选入,就强有力地证明了要重视自读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能力与核心素养发展的至关重要性。
  教师如何上好自读课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能抓关键,游刃有余,还学生一个真正有效的自主阅读学习课堂呢?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在柏林》,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字数虽不到400字,但小说却构思精巧,没有描写战争的宏大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缩影,通过刻画战争中的普通百姓的悲剧形象,展现出战争给人们造成的深重灾难、心理阴影,同时,作者巧妙地通过车厢不同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车厢空气似乎凝固,死一般的寂静)表现出了人们对战争无比憎恨、厌恶和渴望和平发心愿。这篇自读课文应采取哪些有效阅读方法与技巧,达到实效呢?
  一、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奠定基调
  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一篇文章的感知不能小觑。既然是一篇自读课文,那么教师就要求学生自由初读,在初读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互动补充,主动获得学习结果。在自由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大概对故事情节、人物、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中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为学生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在自由阅读过程中应该有一些功底,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时,可以梳理一些文章的基本信息,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为学生的后期自学做铺垫。又如:学生面对《在柏林》一文自由读的学习中,顺理成章梳理出了主要人物有:老人、小女孩、老妇人。故事背景就是战争环境,在此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材料相机点拨告诉学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生的事,让学生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个故事有不祥和悲剧的气氛掺杂,从情感上奠定本文的基调。
  二、 再读课文,学会多层面的关注
  (一)关注题目,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题目一般是文章的文眼,文章的深邃,从课题中就略知文章的大體内容,初读前就做到心中有数。例如:看到《在柏林》一文的题目,学生大脑里就肯定会闪现许多问题与猜想,教师要相机点化启发,作者运用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开了第一扇门,许多接踵而来的问题,就需要去从文章的背景中探究与寻找。
  (二)关注自学提示,圈出学习要求
  再次自读课文时,提醒学生紧抓文章前的自读提示,自读提示相当于给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给予提醒,让学生明确关注点,避免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发生偏差,让学生用笔圈出学习要求。《在柏林》一文的自学提示,思考: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这一主题的?与你以前读过的战争作品有什么不同?感性上进行比较,带着任务自学,学生就会有思考,学习过程必须是紧凑有效而不徒劳,为学生的深度品析阅读打好地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馈到以前读的有关战争作品都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描写,十分惨烈,而今天的场面没有直面战争,而是把它浓缩在一节车厢里,这就是在自学提示的要求下,学生通过自读,在脑海里快速搜索获取对本篇课文学习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三)关注故事内容,进行有效“回放”
  内容往往是吸引读者投入去阅读的动力,没有动力就无兴趣可言。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心神投入到故事情节上去,用眼、用心、用脑,多管齐下,细读内容,而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到有感情的完整复述,这样才能很好地进一步有效深度品析文章。学生对《在柏林》一文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复述,进行有效回放,在回放的过程也可以加进去一些自己积累而内化的语言,感染学生的情绪,与文字产生共鸣,感悟语言传达出的信息。
  (四)关注细节,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鼓励学生在自读过程中除了具备认真仔细之外,而且要指导学生读文章重点关注文章的细节,找出文章的精妙之处,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往往是阅读过程中最有价值、最受益、出彩的地方,也是阅读学习在课堂中渐入佳境。例如:《在柏林》一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找出文章出现的反常的情境与反常的人物,这就是不同寻常的细节。
  反常的情境1.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火车平时给人的感觉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2. 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应该是男女老少汇聚,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这一出反常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悉心指导学生,就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那么学生就会必然联系二战的背景,说出由于战争的残酷,伤亡惨重,只留下老弱病残,战争让人们心情沉重,背井离乡。
  反常的人物1. 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含义?2. 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共同探讨交流,解决文中的细节之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反复阅读、体会感悟其中的奥妙之处,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通过阅读交流原来老妇人在二战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精神失常导致的结果。也体会到,老妇人的声音为什么盖过车轮声,是因为车厢里的人把注意力放在对老妇人数数的猜测中,弱化了周围的声音。这样有探讨的阅读学习是十分有效的。   三、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
  在自读课文当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着只是读一遍,对文章的内容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刻去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自读要求,精心设计一套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相结合的练习题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这样学生也会更加享受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愉悦。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思”是很重要的一个核心行为,不断思考,才能真正解读课文。《在柏林》一文设计出检验学生能力的练习题。例如:
  1. 对于老兵的一席话,此时此刻的你想说什么?你觉得老兵是一个怎样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督促学生反复读,答案就会缓缓流出,体会出很多丰富而个性的答案。(不过总结为:作为父亲他坚强隐忍;作为丈夫他冷静,有责任性,有担当;作为军人悲伤无奈。)
  2. 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你从文章的哪句话体会到的?用横线画出来,加批注,并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动手操作,文章旁边写批注,把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通过自读学习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这样自主阅读课堂不光是读、说,还有思与写融汇在其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时效性与实效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堂课中,真正有体会、有感悟、有收获。这种以练代讲,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做法,使课堂自读阅读不流于形式。
  四、 举一反三,提炼线索
  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举一反三阅读文章,进行知识的迁移,善于从文中发现奥妙,提炼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学习《在柏林》可以引领学生找出老妇人神志不清数数是两次,两個反复小姑娘嗤笑老妇人两次,老人面对姑娘的态度开始是用动作表示不满转而用语言有力地回击了这两个姑娘,前后共计两次,这些细节描写作者有何用意,指导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理出这些十分有价值的文脉线索,为学生深入学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之意,降低了学习难度。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麻木。把人性的某些东西就凸现出来了,还有前后车厢里的两“静”这也是意义非凡,值得深讨。
  五、 鼓励学生进行1+X阅读
  在课堂中一篇课文学习之后,鼓励学生或教师推荐相类似的多篇文章进行阅读,把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这样可以扩大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开发思维,丰富知识,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品读能力,鉴赏能力。
  六、 欣赏鼓励个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
  在学生自读学习过程中,教师采取鼓励措施应形影相随,让学生怀有一种竞争与在课堂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兴奋情绪去学习。教师随时以一种欣赏的姿态去鼓励学生,尤其是课堂上对学生鼓励评价的语言极为重要,丰富而又个性化的评价对于学生是一种激励,有时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灵光乍现,积极进取。评价时教师拿捏做到精准、有感情,接地气,朴实而不华藻,让学生不失有一种成就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过程,它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劳动,是一种愉悦,也是一种收获。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靠的是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长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大量广泛阅读,再加上科学合理有效地学习方法指导,才能厚积薄发,喷薄而出。我们和学生一起肩并肩走在这条充满探索的学习之路上,道路且漫长,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作者简介:
  郭安梅,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皇甫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1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