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旁批:让自读课实现真正的自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为了区分以往的精读课与略读课,统编教材编写者设计了教读课和自读课这两种课型。教读课和自读课在编写体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教读课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有旁批和阅读提示。可以说,旁批是统编教材自读课的一个亮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朱于国老师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文旁设置‘旁批’,或点拨阅读门径,或提示阅读重点,或引导深入思考,通过搭建台阶教学生学会自读。”
  从教材编写者的论述来看,“旁批”就是随文设置的,起着“点拨”“提示”“引导”作用,是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提示。看到教材自读课中的旁批,作为教师,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旁批”到底是给学生阅读用的,还是给老师教学设计参考用的?教材编写者陈恒舒老师明确指出:“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则是为了提供一些‘抓手’,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抓手’来组织教学活动。”从专家的论述中,我们明白:“旁批”是为了让学生阅读更有效,让学生能更好读懂文本,“旁批”也是为了让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抓手”来组织教学。
  笔者统计了一下,统编教材七年级共有13篇自读课文。除了七年级下册的《外国诗两首》没有旁批外,其他12篇自读课文均有旁批。旁批最多的3篇课文是《回忆鲁迅先生》《动物笑谈》《台阶》。《回忆鲁迅先生》有15个旁批,其他两篇文章各有10个旁批。
  教材编写者意在让自读课更像自读课,如何使用旁批,才能真正实现自读?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广大的一线教师们又是如何使用旁批的呢?笔者搜集到肖培东老师执教的《一棵小桃树》、杨菁和郭冬婷老师执教的《带上她的眼睛》、毕丽老师执教的《台阶》、陈晓燕老师执教的《雨的四季》4个课例,几位老师都尝试利用旁批来实现学生的自读,他们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筛选提炼整合旁批,了解分析学情
  在《一棵小桃树》中,肖培东老师使用了5个旁批,先通过第三、第四、第五个旁批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请看肖培东老师的教学实录:
  师:这三个问题,不待肖老师说,同学们自己能解决的是哪一个?
  生:我能解决的是“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作者到城里上学,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准备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所以就渐渐地忘记了家里的小桃树。
  师:很好。“我”离开农村,去城市读书、创业,所以就渐渐忘记了家乡土院里的那棵小桃树。
  生:我能解决的是“‘蓄着我的夢’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作者不仅仅是在写花,因为小桃树小时候是奶奶照料的,作者写小桃树也是在写对奶奶的思念。
  ……
  师:还有一个问题,文章最后,雨中的小桃树开花的那一刹那,“我”的情感发生了转折,同学们读出来了吗?
  (生举手者寥寥无几)
  师:同学们不举手,说明这个问题有难度。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从以上课堂实录中,我们看出,肖培东老师先筛选旁批,将旁批中的三个问题选出来,问学生自己能解决哪个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迅速将目标聚焦于“‘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这个旁批上。肖培东老师发现学生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将之定位为一个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来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教材编写者强调,旁批设置的问题,不是要学生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但是,《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中的三个问句,能回答哪几个问题,的确可以作为了解学情的一个“抓手”。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设置本节课的“出发点”,才能明白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问题所在,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自主阅读。其他自读课的旁批,如果有问题的提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筛选提炼整合把它作为了解学情的一个“抓手”,这个我们是可以思考探索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旁批中的问题,我们都要求学生回答,我想这不是教材编写者的初衷。肖培东老师巧妙地利用好“抓手”,了解学情,促进学生深入自主阅读,这是这节课的精妙之所在。
  二、化旁批为教学内容,关注旁批提示
  毕丽老师执教《台阶》一课的时候,化旁批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请看教学实录:
  师:教材第64页的旁批提示我们关注父亲在深秋的清晨起来踏黄泥的细节,大家齐读,感受文字的美。
  师:旁批提示我们抓住动词,谁能快速圈点出句中的动词?
  生:我用圆点圈出了这些动词——飘、挑、踏、起、伏。
  师:你很善于活学活用啊,谁能试着点评?
  ……
  《台阶》一课有一个旁批是“这一段中有不少动词使用准确、生动,试选取一处用一两句话做点评”,这个旁批属于提示类,提示学生关注动词的使用。毕丽老师巧妙地利用好这个旁批,让学生先寻找这些动词,然后点评这些动词。这几个动词,能非常好地体现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这节课,毕丽老师将旁批内容化为教学内容,直接让学生来鉴赏动词,可谓是抓好了“抓手”。
  在统编教材的旁批中,类似提示的地方不在少数,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这样一个旁批:“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心理描写部分,可以将之化为我们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动物笑谈》中,有这样一个旁批:“‘我’‘暗自得意’,人们‘脸色煞白’,多么强烈的对比。”在这部分,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关注“对比”,也可以将“对比”纳入进来,让它成为我们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这些地方,编写者提示学生注意的地方,我们何不顺势将之化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成为我们自读课的一个好“抓手”。
  三、仿照经典旁批示例,学写相关鉴赏
  应该说,自读课文中的“旁批”都是编者们精心设计的,具有示范作用。教材编写者陈恒舒老师说:“希望他们能够仿照教材的旁批,自己做一些个性化的批注,自主品评、鉴赏文章。”陈晓燕老师也指出,她在上《雨的四季》的时候,就让学生模仿学习旁批的写法:   例如,教学《雨的四季》这篇课文,旁批从语言、结构、感受等不同的方面来写,接着让学生思考并且模仿写旁批。学生通过模仿学习,就有了写旁批的方向,很自然地把教材中旁批的例子所学到的方法用到其他自读课文中去。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不同的文体,旁批的内容也要有所区别,阅读散文要把握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阅读小说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很遗憾的是,没能看到陈晓燕老师《雨的四季》的教学实录。不过,通过陈晓燕老师的论述,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出来,陈晓燕老师通过让学生仿写旁批,来推动自读课上学生的自读。《雨的四季》共有6个旁批,陈晓燕老师将之分为语言、结构、感受三类,如“开篇点题,领起下文”是结构类,“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是语言类,“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属于感受类。
  “春雨‘洗淋’万物,夏雨却‘浇灌’大地,准确写出雨的不同特点。”这个旁批关注了动词的不同使用方法,显然“洗淋”一詞,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春雨绵绵的特点,而“浇灌”一词写出了夏天雨量大、雨势强的特点。这个旁批的出现提醒学生关注词语背后的内涵。类似的旁批不在少数,让学生从文字的不同发现背后的真正内涵,学写类似的旁批,是不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路上,又走远了一步?这个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陈晓燕老师让学生研究旁批的写法,学习编写者们如何关注结构、点评语言、发现感受,借此让学生将这篇自读课的旁批写作方法用到本篇文章,甚至运用到其他文章,可谓达到了学会一种方法、用到一类文章的效果。陈老师还特别提醒学生,要区分文体,不同文体的旁批内容关注点是不同的。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使用旁批,很巧妙地抓住了旁批这个“抓手”,可谓独树一帜。
  四、旁批结合阅读提示,用好助学系统
  “阅读提示”和“旁批”同属于统编教材自读课的一大特色。《带上她的眼睛》“阅读提示”中提及:“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篇文章旁有个旁批是:“小姑娘的表现有没有奇怪之处。”杨菁老师、郭冬婷老师执教《带上她的眼睛》的时候,在悬念与伏笔部分,她们结合旁批与阅读提示,进行了教学的设计。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看看哪些细节暗示了小姑娘的真实处境,可以结合课文旁批提出的问题——“小姑娘的表现有没有奇怪之处”思考。
  (生读课文第二部分,并找出后文与之相照应的内容)
  师:大家在第二部分找到的这些内容,都是在为后文作提示与暗示。这样前后照应,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铺垫。
  师:和铺垫类似的还有什么?
  生:伏笔。
  我们可以看出,执教的杨菁老师、郭冬婷老师很自然地运用了旁批中的一处“小姑娘的表现有没有奇怪之处”来解决“阅读提示”中的“伏笔”及其作用。老师很巧妙地抓住了这个“抓手”,让学生对“伏笔”的理解自然而顺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教材编写者编写的“旁批”非常精妙,问题看似简单,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阅读思考有莫大的帮助。
  统编教材的自读课,不设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只有“旁批”和“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包含了教材编写者对文本的解读,提示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对学生有导学的功能,也对教师有导教的作用。既然“阅读提示”和“旁批”同属于自读课助学系统的一员,我们就可以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以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以上4个教学课例,就是一年来一线教师们利用“旁批”的一些实践。他们分别从借助旁批了解学情、化旁批为教学内容、仿写旁批、旁批结合阅读提示四个方面来进行实践探索。他们的实践,给我们探索自读课的课型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思路,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抓住自读课旁批这个“抓手”,能让教材编写者们的愿望达成——自读课实现学生真正的自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6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