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调研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夏英 潘莉萍

  摘要:为客观了解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企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全省13个设区市218所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及教研人员进行调研。通过了解现状、剖析问题,找准教学依归,破解教学实施难点,为更好地实施教育部即将颁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学标贯标用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C/03C-0015-05
  为了更好地实施即将颁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受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委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公共课教研室对本省218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企求进行了专项调研。
  调查研究利用全省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国家课程标准培训之际进行,是在参培教师了解课程标准研制背景、主体结构及其要义的基础上开展的,调查议题相对集中,主要包括教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对教材开发的期望,以及教学改革的准备。调查范围覆盖了全省13个设区市218所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职业学校),具有广泛代表性。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参与座谈会的教师代表有21人,来自13个设区市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代表,教师所在学校类型覆盖城市、农村和公办、民办。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有效问卷235份,较全面地反映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及一线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企盼。
  一、现状分析
  (一)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开设情况
  被调研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均能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开设语文课,但所设置的学期及周课时数呈多样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设置情况:第1—4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或者前三学期每周4课时,第4学期每周2课时;第1—3学期开设,前两学期每周4课时,第3学期每周2课时;对口单招班周课时为5或6。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设置情况:1—4年级开设,前两年每周4课时,后两年每周2课时或者前三年每周3课时,第4年每周2课时。
  总体而言,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开设及课时安排略有差异,但从计划来看都能满足甚至略多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版)课时要求。由于职业学校普遍设置技能实训周、顶岗实践、工学交替等,语文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程课时被占用、被删减情况普遍存在,实际课时与计划课时有差异。
  (二)教师对语文课程重要性认识
  教师对职业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普遍认同。被调研教师及教研员能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文以载道,具有天然教化功用。其次,语文课程是母语课程,学习的是祖国语言文字,在提升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最后,语文就是语文,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语文课程是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其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工具的工具,且是渗透着思政功能的工具。语文课的这种重要性决定了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又相互融通,共同促进学生发展、达成育人目标的关系。
  (三)教师对新课标实施带来变化的预判
  一是教学目标改变。语文教育不再是了解、掌握、运用某个知识点和某个能力点,而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语文素养。新目标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单位从一个一个知识点转向在情境下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二是课程内容改变。新课标以专题的形式架构课程内容,教学必须改变单篇课文教学的思维,将文本作为解决问题的资源。教师在提升文本解读能力的基础上,需要有整体性思维,围绕专题对一组文本进行整合,提炼活动主线,并设计阶梯性的子项目,综合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三是教学方式改变。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将成为学校学习的主流。信息技术的突出优势,已经很好地解决了从教到学的信息传递,但无法解决如何让学生从学过了到学会了。这就需要真实情境的介入和深度学习。语文教学如何为理解而教,如何利用真实情境的介入,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全感官地参与,帮助学生把要学的知识和真实生活建立关联,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四是评价机制改变。学业质量标准的提出是前所未有的,它明确地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两级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这就给出了“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的标准,使“教”和“学”都有章可依,对教学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95%的被调研者认为变化是必然的,并且期待着变化的产生。但5%的被调研者对能否发生变化持悲观态度,产生这一想法的主要原因不是對课标本身的价值有怀疑,而是对实施课标时从教育行政部门到教师个人等外部因素怀有忧虑。
  (四)教师对新课标学习的关注点
  被调研教师对于课标内容的学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到必须确立教学理念。新时代语文教师要有新的理念,要将语文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联系在一起,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来落实。要实现语文课程“以语育人,以文化人”的功用。二是认识到改革的紧迫。以往的教学未能真正地理解课程的性质,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特别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亟待改革。三是理解了专题的由来与指向。新课标的15个专题的教学对一线教师是巨大的挑战,以往一篇一篇孤立地教课文的方式必将发生改变,呼唤综合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教学形态的变革。除以上三点共性的认知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评价方式等也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
  对于如何有效贯彻课标,从调研中出现的高频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课标为谁而用?调研中提到最多的词是“学生”,大多数教师认为课标的指向首先是学生,教学目标设定要注意分析学情,要贴近学生实际,要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教学方法使用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等。二是为何要用课标?出现次多频词是“规范”,要有“标准”意识。规范贯彻课标相关要求,按规定使用课标,只有规范使用课标才能达成教学的规范。课标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新课标在多个维度对语文教学做了规定,这是教学规范开展的重要依据。三是课标如何使用?一是严格对标实施。提及频率第三多的词是“指导”,课标颁布后,日常教学必须以课标要求为指导。通过深入系统地学习课标,用课标指导语文教学,全面把握课程体现的教学理念,用课标指导语文教学评价的开展,全面检测教学效果。二是创造性活化运用。其他诸如“资源”“践行”“素养”“落实”“创造”等词出现频率也比较高,主要指向课标在使用时须注意因地制宜问题,认为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进行活化运用,开发学习资源等。   (五)教师对新教材的期盼
  调查中教师也表达了对教材改革的愿望,并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看“落实”。教材要能真正落实课标的精神,与依据2009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有所区别,能支撑起语文教学改革。其次是看“教学”。一是看是否有利于教师的“教”,二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利教利学。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次看“兼顾”。教材既要兼顾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难易程度要适宜,要有机融入生活化素材,又要坚定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选文要文质兼美,关注经典性。最后看“体系”。教材要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做好衔接,不仅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衔接,同时还要对接学生未来就业或升学,形成语文教学的体系。理想的教材应该促使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得到解决,能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正确的、有益的引导和帮助,使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层面落实。
  (六)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困难
  现阶段,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最大的困难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看。客观上讲,一是课时少,任务重,在有限的课时中落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一任务,难度大。二是地位高,重视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层对包含语文学科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课程,基层学校急功近利的一些“变通”做法对学生产生误导,对教学产生了负面作用。三是人到场,心不在。生源素质不高,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相比而言更喜欢“直接有用”的专业课程。主观上看,存在着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学能力不强等“先天性”问题,又存在安于现状,不肯学习新东西、不愿接受新挑战的“后天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缺乏研究教学以进行教学改革的内驱力等。这个问题的产生与评价教师及其教学水平高低的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二、问题剖析
  (一)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仍有模糊之处
  教师能认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对语文课程的特点、功用认识不深。一方面,教师对语文课程意识形态属性强、教化功能显著的特点认识不深。教师能认识到“语文就是语文”,是学习“其他课的基础和工具”,但却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作为母语课程的一面,认为语文能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却忽略“语言文字”的必要前缀——“祖国”,未能敏锐挖掘祖国语言文字承载的育人价值。
  另一方面教师对语文课程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特殊功用认识不足。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坚持“文以载道”,坚信语文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能唤醒“人性”,唤醒“对美的追求”,促使学生“肯定自己,热爱生命”。但教师过多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特点,容易忽略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的社会属性。教师站位不高,对语文课程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用发挥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思考。
  (二)教学改革“畏难”“畏新”心理依旧存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也将进行彻底的改革,然而教师普遍存在着“畏新”“畏难”的心理。教师“畏新”,主要是因为安于现状而不想花精力、费脑力去改变。他们认为现阶段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能在公共基础课程普遍“势弱”、教学任务繁重的现状下坚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特点、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已属不易,不想有新的突破或变化。教师“畏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怯于改变,害怕改革必将带来阵痛,不能再过“吃老本”的日子;二是教师对自己专业水平信心不足,想改革却觉得自己做不好;三是教师认为改革机制没有形成,个人改变无用。调查中有教师反映,改革本身很难,且不说在“考什么教什么”指挥棒下“目前看不出会有什么样的改变”,更何况“顶层设计再好”,如果“教育行政管理和科研部门推行力度不够,基层学校执行不力”,一样“贯彻落实不到位”。
  教师对课标需要有认同、践行的过程,对课标所负载的鲜明教学理念,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旨归等理念也需要学习、内化的过程,对课标给出的教学改革指向也需要理解與践行的过程。而对于一些教学改革的难点问题,比如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更需要得到专业的引领和指导。
  (三)教师对新教材多关注于利学便教
  教师对未来使用的新教材,更多强调“实用”,如能够对接考试,而对教材所负载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指向认识不深,这也进一步反映了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功用认识的不到位。
  调研中教师对语文教材编排特别是“专题架构学习内容”的方式还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往往以原有单篇教学的思维“曲解”了新形式。很多教师认为虽然现行教材存在单元整合困难等使用问题,但阅读新课标后对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设计的15个专题之间的关系仍不甚明了,对教材将如何依据课标编写专题存在疑惑,更不知未来如何在一线教学中进行“专题教学”以融合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综合实践三大教学活动。另外许多教师基于对现有学情的认知,对落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新要求存在信心不足。
  (四)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是难点
  课标提出了中职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并据此描述了学业质量标准,将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结合。一线语文教师对教学从追求学业成绩到追求“核心素养”培养,以及转向“育人为本”的评价理念还需要过程。首先,教师狭义理解教学评价。教师未能完全认同评价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之上,也未能明白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不是“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位”。其次,教师尚未确立新的评价思维。教学评价作为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之一,明确了“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的标准。新课标第一次提出了“学业质量”并对其两个水平等级做了详细的质量描述,这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教师去学习、消化、吸收。   三、对策及建议
  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教法(或教学模式)是改革的路径,而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基于新课标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要看教师是否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江苏省提倡“学标、贯标、用标”作为教学质量提升路径,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然选择。
  (一)学标:教师培训立体全面
  1.培训内容层级化。“学标”学什么,这是由教师的实际工作需要决定的,也是由教师的实际业务水平决定的,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推进。宏观层面重在梳理课标对于新时代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意义,可以从改革背景、研制过程、课标价值等方面展开,重在对教师理念引领、观念重塑。中观层面立足课标本身,从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展开,旨在帮助教师领会精神、梳理内容、掌握要求。微观层面引领教师教学实践。如何立足实际教学工作内化、活用课标,特别是对教师普遍有顾虑的“专题教学”等内容的实施路径加以指导。微观层面是一线教师最想学到的内容,理应成为“学标”工作安排占比较大的内容,但宏观与中观层面的学习却是保证“学标不走偏”的关键。
  2.培训结构体系化。建立贯穿国、省、市、区、校五级培训架构,各有侧重、形成体系。通过国培、省培使各地骨干教师、教研人员等从“不知者”变成“已知者”,挑选其中的优秀成员成为市培、区培、校培的培训师,将学标培训的效度最大化。此外,培训对象上也要形成体系,除语文教师之外,还需对学校,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人员,如教务主任、教学校长、教研员、行政人员等进行培训,串联每一位教育从业者,深入一线,全面铺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标深入人心,深入课堂。
  3.培训方法综合式。要构建混合式培训模式,除专家讲座外,可重点推进网络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自学等学习方式,如通过开设空中直播培训课堂。既保证了现场培训的面对面较直观、可互动的效果,又大大增加一次性参培人数,培训效率高。进一步发挥各级教研组织力量,以各种培训、教研活动为抓手,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二)贯标:以指导示范引领实践
  1.观念先行,标准规范。从教育行政部门到一线教师,都需要转变观念,在语文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自觉以课标精神为指导,对语文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依标准规范开足开好语文课,保障课标精神落地。
  2.专家引领,骨干示范。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外请专家、内用骨干等方式,编制基于课标理念的课例,提供可参考、可推广的教学经验。组织优秀教师开设示范课、研究课,推广省级教学大赛获奖作品。
  3.全员参与,完善体系。认真落实课标精神,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一线教师搭建展示平台,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教研活动推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课标。另外,发挥学科领域、课程领域的专家力量,建立第三方督导团队进行贯标督导。
  (三)用标:评价驱动资源共享
  1.健立健全评价机制。要进一步健立健全基于新课标理念的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地对教师个人及教学进行评价,激发其内驱力。要在评价内容科学化、评价办法民主化,评价工作制度化等上着力,其中评价内容(标准)是重中之重。首先要从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考虑其工作范围、流程、职责等因素来全面科学地制定评价体系,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应等方面开展评价。其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基于学生,为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故在健立健全评价机制时要关注课标中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相關内容。
  2.共建共享教学资源。要在“骨干教师开发、一线教师使用”的理念指导下,依托省级教科研中心组,借助全省乃至全国骨干教师力量,建设与新课标、新教材对接的语文教学资源库,特别是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共发展。该资源库可由课件、教案、案例、反思、微课、素材、习题、作文等模块组成,具有生活化、规范化、系统化、持续化等必备特点,能“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同时也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即将颁行的国家课程标准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起点。通过“学标、贯标、用标”,以不断反求去发现问题,用务实态度去解决问题,才能因势前行,让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真正发挥立德树人功用。
  责任编辑:陈钱允
  Abstract: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demands of teachers for curriculum reform, the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adopt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o investigate the Chinese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in 218 vocational schools in 13 districts and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zing the problems, finding out the basis of teaching,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he survey provides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be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learning the standards; carrying out the standards; implementing the standard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8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