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教育戏剧改善小学生沟通姿态的可行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际沟通是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从萨提亚的沟通姿态出发,从教育戏剧的方式着手,针对小学生的不一致沟通姿态特点,探讨利用教育戏剧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改善不一致沟通姿态的可行性,为小学生的不一致沟通姿态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教育戏剧;沟通姿态;小学生
  随着小学生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接触越来越多的人和事,人际沟通则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一环。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尚在不断发展中,对许多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觉察和应对。学生间的很多问题往往也来源于不良的人际沟通问题,进入到中学阶段更是如此。因此,人际沟通的效果对其之后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试图从萨提亚的沟通姿态出发,针对小学生的不一致沟通姿态特点,运用教育戏剧的方式,探讨利用教育戏剧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改善不一致沟通姿态的可行性,为小学生的不一致沟通姿态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教育方式。
  一、教育戏剧概述
  教育戏剧是把戏剧与剧场的技巧运用于学校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拘泥于任何剧场形式,也无人数多寡的限制,是一种重视过程且强调即兴创作的戏剧活动。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戏剧有着诸多相似的命名,如创造性戏剧、过程戏剧、发展戏剧等等。公认其起源于卢梭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我国的教育戏剧发展最先开始于港台地区,已逐渐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体制,而大陆地区的发展则稍晚一些,在近些年才越来越多地被更多的人所熟识。
  在进行教育戏剧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一些教育戏剧的习式,也可理解为学习策略。英国学者、教育戏剧家强纳森?尼德兰斯(Jonothan Neelands)在其著作 Structuring Drama Work中将戏剧活动及教育戏剧通过惯常使用的手段、方式完成意义建构的方式称为“习式”(conventions),意指在戏剧中约定俗成的方法、观念。常用的教育戏剧习式有定格画面、思路追踪、教师入戏、角色扮演等等,通常定格画面和思路追踪这两个习式会一起搭配使用。尼德兰斯将教育戏剧中惯常使用的策略进行了归纳,按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分为了四类,分别是建立情境活动、叙事性活动、诗化活动和反思活动。通过这四种活动之间的融合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戏剧情境的关系联结,帮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觉察和转变。
  二、沟通姿态概述
  言行一致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如果一个人是一致的,他就能真实地从言语和非言语方面自由地表达自己。在此基础上,萨提亚发现人们的交流普遍具有某些特定的模式,根據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他提出了沟通姿态的概念。沟通姿态是萨提亚模式的关键概念“生存沟通姿态”的简称,指的是个体与他人沟通过程中采用的直接方式和基本行为。这是他总结的关于人们在应对压力时,对他人、情境和自己所采用的生存模式,不恰当的沟通是功能失调家庭系统的特征。他认为人类的沟通姿态有五种,分别是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一致型。其中,一致型是沟通中的理想模型,可以有效缓解敌对状态,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体现着个体的高自我价值感,因此这是个体需要学习的良好模式。而其他四种为不一致的沟通姿态,不利于个体身心健康,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特征,体现的是个体较低的自我价值感。
  讨好型的个体内在价值感比较低,往往忽略自己而取悦他人,在行为上过度和善。他们的典型语言是“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没有问题”等等之类的话。指责型的个体则相反,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他们的典型语言是“都是你的错”、“你从来没有做对过一件事”等等。超理智型个体经常把大道理挂在嘴边,既不理会自己也不照顾他人感受,只关心事情是否合乎规则,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打岔型个体则经常变换话题,习惯于插嘴和干扰,并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为了帮助个体改善这四种不一致的沟通姿态,萨提亚发展出了专门的治疗技术,包括萨提亚冥想、说真话训练、个性舞会、天气预报等等。
  三、教育戏剧对小学生沟通姿态的作用机制
  (一)教育戏剧对小学生的适用性分析
  (1)教育戏剧的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逐渐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基于此,教育戏剧通过戏剧相关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入戏与出戏之间思考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戏剧活动中体验学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2)教育戏剧的普遍适用性
  教育戏剧是一种互动的戏剧过程,借助于戏剧却又不局限于戏剧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其重点不在于戏剧表演的好坏与技巧性的展示,主要在于戏剧过程本身,学生不必担心自身的表演能力。同时,在一些活动中,比如定格画面,戏剧主角和配角的界限并不明显,每个孩子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关注到了每个孩子的参与感。另外,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教育戏剧的课堂轻松、活泼、趣味性强,部分性格内敛、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能有更多的机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能力。由此可看出,教育戏剧的教学方式普遍适合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其中。运用教育戏剧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改善不一致沟通姿态,普遍适用于小学生。
  (3)教育戏剧保护了学生的心理安全性
  教育戏剧通过故事的形式,把冲突和问题装嵌在故事的框架内,再让学生以角色身份去演绎。学生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由于相信故事的创设,在把自己代入到角色身份时,会用角色身份去思考并作出相应的行为。“角色身份”很好地让学生相信自己演绎的只是“角色”的想法和行为,而不代表“自己本身”,但实质上“角色”的想法和行为却在一定程度上透示着学生“自己本身”的内心世界,这就类似于给学生设置了一层安全保护,引导他们在宽松、安全的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我,保证了他们心理的安全度和舒适感。在不一致沟通姿态当中,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符合现实的期望,很容易让不一致沟通姿态的学生产生挫败感、低落感等情绪,甚至加剧沟通行为上的问题,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然而,教育戏剧却让学生的内心能隐于故事,实则投射于故事,既让学生看到问题的所在,又不至于让问题本身带给他们伤害,两者很好地得到了融解。   (二)教育戏剧与沟通姿态的契合点
  (1)教育戏剧与改善沟通姿态技术具有形式上的契合点
  家庭重塑是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技术之一。家庭重塑借助团体成员的肢体展示各自的关系,再由个体根据自我期望进行调整,可以帮助个体回到过去的家庭场景进行重新建构,并以全新的角度和眼光去理解和认识当时场景中的父母以及自己,从而实现转变。此外,个性舞会治疗模式中,成员用角色演绎的方式展示了个体各个部分的特点,以外化的视觉效果来帮助个体“看见”各个部分,并实现自我接纳和转化。这样的治疗过程和教育戏剧中使用的“雕塑”、“定格画面”“角色扮演”等习式具有很大的契合度。虽然具体情境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差别,但其都为个体提供了第三方的视角,帮助个体让自己的想法或者特质等可视化,更便于个体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澄清,具有形式上的高度契合。
  (2)教育戏剧与沟通姿态具有目的上的契合
  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反映了个体在压力情境下的不良沟通方式,指向了个体的沟通问题。而教育戏剧通过戏剧冲突来展现个体问题,引导学生在戏剧中实现自我转变.教育戏剧是“一种教学上的应用戏剧,不是训练人,不是表演娱人,而是教与学之间的新关系”。这就表明了教育戏剧具有特定的育人功能,与改善不一致沟通姿态的目的不谋而合。多个研究也证明,教育戏剧对学生的情绪、人际交往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比如,刘友群、付勇开展了教育戏剧课程对提高智障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实践探索,赵琼论述了教育戏剧对高中生异性人际交往的发展都具有的独特作用。
  (3)教育戏剧与沟通姿态具有内容上的契合
  不一致的沟通姿态作为一种不良的沟通姿态,显现了沟通中的心理冲突内容,需要帮助加以改善。在教育戏剧的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不一致沟通姿态四种类型进行教育戏剧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分别从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和打岔型个体实际出发,再进行纵向深度延伸设计,进行一系列不一致沟通姿态的主题性教育戏剧内容,从而通过教育戏剧中的戏剧活动呈现不一致沟通姿态,让学生在戏剧故事和戏剧角色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实现教育戏剧与不一致沟通姿态内容上的衔接与契合。
  (三)教育戏剧对不一致沟通姿态的作用
  (1)团体间的榜样示范作用
  朱迪丝?哈里斯认为,青少年成长中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同伴群体。同伴经历、与同龄人结合的伙伴关系对学生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同伴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他人及人际沟通的主要对象之一,同伴之间的沟通姿态往往也是学生个体自身沟通姿态的体现。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团体性学习方式,既有师生之间也有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教师根据不一致沟通姿态的改善目的和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通过同伴间的协同学习和相互激发,具有一定的榜样示范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每个冲突情境的解决方法和思考的呈现,都会给不管是演员还是观众角色的学生起到同样的榜样示范作用,这都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不一致沟通姿态。
  (2)多重视角的认知作用
  在教育戏剧活动中,小学生承担着多个角色的身份轉换,多重角色的身份让小学生有了多重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澄清问题。一方面,作为演员而言,在不一致沟通姿态情境中,体验着角色在不一致沟通姿态中的感受和想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此时自身角色的感受,同时,代入角色去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角色“当下”的内心,便于进行“此时此地”的体悟,这和具身认知理论不谋而合。具身认知的中心理念认为,“人的身体在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另一方面,作为观众而言,通过观看成员对不一致沟通姿态的演绎,直观了解情境中每一不同角色的内心想法,在这其中既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强化”作用。
  (3)团体整合的相互作用
  教育戏剧的过程离不开团体成员之间的讨论与合作。陆佳颖、李晓文和苏婧在讨论教育戏剧对心理潜能开发的作用时,认为“不同角色在戏剧中不断互动,表达各种角度的想法,协商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对情境的不同体验和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采择角色观点,突破自我中心,整合各种观点,形成新的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的理解”。
  在教育戏剧讨论时,实际上每个成员是一边讨论一边演绎着不一致沟通姿态。组员之间要选定哪一个情节、每个组员分别演绎哪个角色、每个角色此时如何表现等等,不同沟通姿态的个体在这其间的表现会各不相同,这一系列的研讨过程也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每个成员的沟通姿态。在一开始,组员之间可能会有冲突现象。然而在多次合作的过程里,如果教师能适时地进行适当的方法引导,培养他们的团队荣誉意识,他们逐渐会发展出良好的合作模式,这个过程将会成为他们改善不一致沟通姿态的过程。
  四、总结与展望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戏剧的兴起,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愈来愈多。运用教育戏剧的方式进行小学生不一致沟通姿态的内容教学,有其特殊的优势和明显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人际沟通作为小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此时对其不一致沟通姿态进行改善调整和指导,对其日后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更好地护航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在改善小学生不一致沟通姿态的过程中,引入教育戏剧的教学方式为其提供了一种新鲜的可操作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教学意义。在之后的不一致沟通姿态辅导中,教师应熟悉更多关于教育戏剧的专业学习,以教育戏剧的方式统整学生沟通姿态的育人功能;其次,还应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以更为丰富有趣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以逐层深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体验中去。最后,教师应及时对教育戏剧与沟通姿态结合的课程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与调整,使得对学生的辅导更为有效,更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Jonathan Neelands & Tony Goode.建构戏剧——戏剧教学策略70式[M].台湾:舒志义,李慧心译,成长文教出版社,2005.
  [2]斯蒂芬?史密斯.治疗实践中的转化[A].约翰?贝曼主编,钟谷兰等译.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P117-136.
  [3]黄园媛.彝族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2.
  [4]王民,顾小清,王觅.面向终身学习的u-Learning框架:城域的终身学习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0(9):30-35.
  [5]刘友群、付勇.教育戏剧课程对提高智障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7(3):56-58.
  [6]赵琼.应用教育戏剧发展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1).
  [7][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10-312.
  [8]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12:247.
  [9]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710.
  [10]陆佳颖,李晓文,苏婧.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心理潜能发展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50-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9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