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价值及运用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夏芬

  以前语文教育界在考察、探索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一般只关注到教材的内容(对选文、练习题等的斟酌),对教材的排版设计关注甚少,更别谈对插图的关注与了解,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过于匮乏。新的统编教材就很好地关注了这个方面,不仅关注到纸质化版面的创设,同时注重到视觉化图像的功用。要求“在插图及装帧设计方面”“力图有所创新”[1]。新教材的出现,并没有忽视插图的作用,反而更加关注插图的设计。本文旨在通过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概述,发现插图的特点与价值,从而让师生在具体使用方法上能得到启发,得以“举一隅”而“反三”,充分发挥插图在教学中的“辅助性”作用。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概述及特点
   鉴于统编教材插图的重要性,同时考虑到新旧教材的过渡与转变。不仅将整个初中新旧教材按照课文篇数、插图总量以及各栏目等先进行对比,而且将统编本与人教版中相同课文内插图,按照幅数、颜色、类型、位置,再次进行对比。总结出统编本插图具有数量增多、形式更加多样、类型更加丰富、颜色更加多彩、分布位置更加多变等特点。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概述
   通过对统编本插图的分析,并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对比,从而发现统编本插图具有颜色丰富、类型多样、分布位置更合理等方面的优势。本文进行分析所涉及的教材主要是人教版初中语文6册教材和统编初中语文6册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于2001-2003年出版发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于2016-2018年出版发行),研究按照插图的分布位置,针对插图数量进行梳理统计。通过整理发现,语文教材书中插图位置类型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封面图、文章前的彩色插图(封面后、正文前)、单元导语页中背景插图和课文内插图(不计入课后练习小图标以及练习题目中出现的插图)。采用统计法(统计插图数量)、综合分析法(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阐述)、比较法(通过比较人教版初中语文相同课文中插图),综合分析。
   1.教材总课文数量和总插图数量减少。通过表1中数据发现,人教版初中6册教材共212篇课文,而统编本只有202篇课文。与此同时,人教版初中6册教材总插图数有271个,而统编本只有243个。无论是总课文篇目还是总插图数,整体上都呈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新的教材倾向于关注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体现为学生学习“减负”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学生对教材插图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故编者对插图和装帧设计更精益求精。总之,统编本教材中插图数量上的减少,是受到选文总量的影响,并不代表插图不受重视。
   2.单篇课文插图的总量和作用得到提高。从课文插图数量来看,统编本课文插图总体呈现下降走向,但单篇课文插图数量相对于人教版来说,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这一方面是新的教材相对于旧教材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增加了学生对教材中插图类资源的关注。与此同时,采用图画能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受,借由图画将重点内容或概念加以标识,作为提醒的标志,以利于学生学习。总之,统编教材中单篇课文插图总量的提高,更加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展现出统编教材插图所具有特点,笔者选择统计人教版、统编本两版教材中相同课文插图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统计结果如表2。通过整理出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新旧教材插图在安排与具体设计方面的差别,体现出新教材开发的趋势。
   1.插图类型和颜色更加丰富多彩。从插图的类型来看,虽然减少故事场景插图的数量,但是增加了人物插图和风景插图的数量,展现出不同的插图形象,使插图的风格更加多样。如增加作者肖像插图,形象生动,让学生对伟人或者文人得到形象性认知,加深对作者的印象。将故事场景图减少,是为了开动学生的想象能力,适当地进行“留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从插图色彩来看,增加了彩色插图,减少了黑白插图。这种改变更易于聚焦学生的关注力,激发阅读文本的兴致,体现出新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2.插图位置和呈现形式更加多样。从插图的位置来看,统编本改变过去人教版图文分离(多数课文图片位于封面后,与文章脱离)的状况,选择将多数插图放在正文中或者正文前,使插图达到“图文融合”。图文结合紧密,即同步呈现或于一页呈现,相对于图文相距较远的设计,显然前者更能紧扣学生的视线焦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效率,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再次,从图文的呈现方式來看,有全面插图、随文单页、图文并列、先图后文、先文后图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插图,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通过文本分析,便于教师与学生发现作者的隐性意图。因为插图作为“填白”“补白”类助读要素,可达到“看图知其意”的境界。
   3.插图的选择和删减更加细致。从插图的具体安排上来看,统编本教材存在三种情况:删除旧版教材插图;更改旧版教材插图;增加旧版教材没有的插图。通过表2发现:有的课文取消了插图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该诗中人教版选取了表情带着悲伤的落魄书生骑着一匹瘦马的图片,烘托出诗歌氛围,而统编本则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选择取消了插图;有的课文增加了插图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人教版无图,统编本选取了一幅描绘济南风景的山水画,更加契合文章主题;有的课文是转换了插图的位置如朱自清的《春》,人教版是将插图放在封面后,选取的是某姑娘摘取油菜花的场景彩色图片,色彩鲜艳,但与文本距离太远。统编本选取的作者肖像图与父亲带着孩子放风筝的场景两幅图画,与文章中的话语描述相呼应。总的来说,统编本对课文中插图更加重视,选择更加细致,便于师生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基于上述两个图表的分析,发现统编本教材的插图设计相对人教版而言,具有多处创新:即插图的数量增多、形式更加多样、类型更加丰富。这些插图上的创新是否有其价值?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需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来探讨。因为教师和学生是受教材影响最大的两个群体,教学活动就是依据教材来展开。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价值
   正是因为教材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价值,决定教材的编制是重中之重。插图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关键性、引领性组成要素,有其存在的意义。本部分主要从教材本体、教学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三个角度出发,重点关注的是助读系统中插图的设计与安排,从而总结出插图的价值。
   (一)改变插图单一的设计,使得教材页面丰富多彩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旧版教材插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插图与文本结合得更加紧密,图文并茂。我国教材发展最初,没有插图仅有文字,随着教材的演进,逐渐出现单色插图和彩色插图。这体现了装帧设计的不断进步,内容的不断丰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这种进步表现在多个方面:范文系统中课文更为丰富和实用;训练系统中练习题更加多样化和序列化;知识系统中语文知识更为详尽和精炼;尤其是改变了过去人教版插图上的单一设计,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增强“可读性”,不仅可以通过调整选文内容,而且可以整合字体的大小、印刷清晰程度、版面设计、插图等与文字配合度。在插图和装帧设计方面,努力以当代学生的语文生活作为切入点,让教材页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使得师生教学更加便利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作为教师、学生与文本进行沟通的助读提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艰难晦涩难懂的课文时,将插图作为“突破口”,联系文本细节描绘,有助于深入领会文本的隐含信息。不论是结构完整的画面或是清晰的线条,还是炫彩多姿的图像,皆可作为领悟文本细微处的助益因素。教师自身要学会善用插图,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妥善地将文本与插图相融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同时通过实际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插图的重要性及可学性。因为插图它是“装饰性、美观性的图像符号”的同时,也是“独特的‘导学’标记”,它的功能相当于文本,“能代替文字表达”,借助简单的符号,“便于记忆”,在记忆存储区间保留时间更长[2]。插图视作课堂教学的抓手,教师重视解读文本的同时关注插图,发现插图的美与效用,丰富教学设计的趣味性,激活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使得学生思维不断发展
   初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兴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不再起主导作用,逐步过渡,遇到问题时多用逻辑思维加以思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就不需要加以培养。插图作为一种形象视觉化的载体,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形象思维,结合文本和实际经验,加以想象和创造,丰富创造性思维成长的同时形成个性化的想法。也就是说学生敏感的能力体现在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空间关系”的把握上,通过观察“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体会图像所“表达思想和感情”[3]。学生阅读文本时遇到瓶颈处,可运用教材中插图,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认真地观察插图,整合辐合式或发散式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其阅读效率。
   通过上文关于插图概述与价值方面的分析我们可知,要充分发挥出插图特有的功能和价值,需要更好地架构起教材编写者、教材、教师、学生、文本五者之间的桥梁,展开多向交流(即编写者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等)。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现状是,师生不仅插图使用意识薄弱,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易出现过分重视和讲解插图,将“语文课”变成“美术课”的情形。下文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具体分析,按照课堂实际需要,将插图随文融入语文教学课堂之中。重点研究如何正确、妥善利用插图,将其正确地与实际教学活动相结合。
   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使用策略
   统编教材在插图上的创新,必有其用意,故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教材中这项设计元素,以图助学、以图导学,使得语文课堂生动有趣。本文主要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为例,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展开,对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使用提出建议。教师通过单篇或多篇课文,先教会学生使用插图的方法,学生在掌握策略后,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提升自身能力。
   (一)教师重视插图,发挥其助学作用
   插图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建立完善健全的“备图”“用图”“集图”使用过程的能力,通过领悟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将插图融汇于实际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艺术,并且借由视觉化的图像延伸至课外学习。
   1.课前分析插图,与教材编写者建构桥梁。首先教师应“备图”,要明白教材编写者设置安排插图必有其用意,思考将插图融入课前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氛围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课堂伊始时的“备文本”“备图”“备教案”,将插图融入课堂教学。插图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一环,在开展文本教学之前,应先分析该插图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是否需要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怎么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带着这样的三个疑问,一步步进行思考、探究,对文章中的插图与文本的关系进行文本细读,斟酌字句,发现编者意图。如《春》中父亲带着孩子放风筝的图,教师可在开篇作为导入,再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多选取切合春天的户外活动。多样的图片让人不禁想起自己孩童时与父亲也有过相类似的情形,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更能体验到文章的意境。
   2.课中利用插图,与课堂教学建立衔接点。其次教师应“用图”,要善做课堂教学资源的研究者与开发者,开发教材的各个要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生成个性化教学。即教师不仅要加大对教材的研究力度,更要善于选择内容、妥善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思考在哪一步引入插图,于开篇之处引人入胜,激发兴趣,如《猫》中一只小猫灵动的模样,于开篇之处就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或于课中文本理解艰涩之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动物笑谈》中作者在原书中自绘的插图,若是不理解文章,则会觉得奇怪,结合文章才能理會到作者为探究科学真理所付出的努力;或于课文讲解的高潮阶段,进行进一步的深挖,如《秋天的怀念》开篇明明是作者的悲惨遭遇,配图应是悲伤的基调,但教材中却选取作者开心大笑的一张图,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为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已经从打击中恢复过来,学生应学习作者的精神。    3.课后总结插图,与课外学习融会贯通。最后教师应“集图”,依据图式理论的指导,充分发挥该理论的基本功能,即构建、推论及整合。在课堂结束后,将印象深刻的图片加以总结,按照插图所处文章类型划分,分别构建记叙文图式、议论文图式、说明文图式,或者按照插图描绘对象划分,如肖像图、风景图、故事场景图等构建出作者图式、人物形象图式、场景图式等。运用不同的方式总结,之后让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图片联想到相关的文章、主人公的事迹、作者的生平等文学常识。也可借此开展主题探讨会,更好地利用辅助性教学工具——插图。由书面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将文本与插图相结合,调动学生的视觉感触,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便利,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存储。同时,具有双重编码图片,比单一编码的文字更优异,前者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充分发挥插图的优势效应。
   (二)学生热爱插图,发挥其导学作用
   插图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学能力,借由“预习”“思考”“整合”三个环节,通过课前与同伴间合作、课中以图引领文本学习、课后整合插图与文本,充分有效地利用插图,辅助文本解读,形成个性化感悟。
   1.课前预习插图,加强合作。首先,学生应学会端正语文学习的态度,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学会重视插图的作用,树立起使用意识。预习课文时,除了预习该篇课文的文化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事迹、难懂生字词等,也不应忽视插图的效用。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学生合作意识薄弱,合作思维难以形成,导致合作能力得不到提升。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学会通过插图,预知课文内容,开发大脑,学会与其他学生合作,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学生应思考插图上描绘的究竟是什么,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如《秋天的怀念》,单看书本中开怀大笑的插图,会觉得作者生活美满,整个文章应该是欢快的感情基调,但通过预习发现作者其实遭受了打击,就会产生图中“笑”与文中“悲”的疑问,带着“问题式”去进行文本的细读,对于文章的把握会更加精准。
   2.课中思考插图,以图带文。其次,学生应学会自我思考,不被动接受科学知识与事实,而是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插图作为视觉化教材中介,便于学生积极与教材编写者进行一种双向交流与对话,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从而获得学习能力上的长足发展。文本毕竟是由“大人与古人”所创造,学生理解起来难免晦涩,由图引发文本情境,学会由心出发,观察、体验作者所创设的文本情境,善于从细节处入手,把握插图的精心设计点,用图片带动文章的学习。如《土地的誓言》该文本重点在于表达作者虽有面对时代背景下故国沦丧产生悲哀与无奈,但仍无法割舍对故土的强烈眷恋,爱国主义浓缩在整个文本的字里行间。端木蕻良该名,易造成学生对文本的误读,学生会觉得这是位日本人,怎么会有中国情感。带着这样的疑惑可以与文中故土的插图形成对比,两者结合探究,发现作者的笔名与文章真正的主旨其内在是具有一致性的。
   3.课后整合插图,“语图互文”。最后,学生应学会自我总结,进行知识的整合学习,达到“语—图”互文的目的。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通过视觉图像和文本知识,学习者选择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换言之,插图并不仅仅只是一张图片,作为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环,通过分析插图,将其与文章内容相结合,发现它是蕴含着编者、画家、作者三人的情感载体。插图与文本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反而是互相依存、交互影响,借由插图记忆、回忆、提取文本,充分发挥视觉化记忆的简便存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仅有以蟋蟀、三味书屋为代表的动物插图,也有少年念书的故事情景插图,这三张插图都是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逐步展开,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通过对这三张插图的记忆整合,大致能在课后复述文章的叙述过程与大概内容,可作为回忆知识点的一个线索纽带,发现插图与文本两者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插图是构成统编本教材助学系统的核心要素,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语文教材,都蕴含丰富的“中国元素”,且运用更为广泛和巧妙[4],其效用不容商榷。首先,插图本身作为具有辅助性的教学要素,通过纷繁复杂的线条与色彩展现隐藏于文字之下激烈或隐晦的情感,让教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其次,插图作为教学活动组织的抓手,促使课堂活动丰富有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最后,插图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借用视觉化、形象化的图像构建情境,与文本内容相串联,有利于学生沉浸文本,提高其想象思维和审美情趣,便于展开创造性学习。
   总之,通过研究发现插图的设计与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但是与此同时它也面临着两个现状:一是师生不重视插图,实际使用插图的频率过低;二是插图使用存在偏差,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实际精确把握。基于此,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皆应树立插图使用意识,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课前、课中、课后)中不间断地发挥插图的“助学”功效,以期促进统编本教材插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帮助教师自我提升,培育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中国百年语文课程教材的演进[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力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韓秋菊,蔡志凌.部编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中国元素”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1).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9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治理循证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K191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7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