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燕媛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现实生活实践越来越深刻地显示人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性。教育的核心又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品格。数学教育的核心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还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这是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会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财富和技能,必须由外到内,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经验,从而获得知识,使自己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抓住并创造教和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促成学生在学习数学认识上的飞跃,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素养;“生命自觉”;数学修养
在数学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数学学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发展。数学素养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为了做好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向重视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 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而有趣的课堂导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得学生将注意力迅速集中于课堂。学习由此成为学生的自主成长需求,他们能够最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问题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學习和探索,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形成发展,引导学生去感受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猜谜语等多种多样形式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的欲望。比如在原苏教版四年级下《找规律》一课中,老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达·芬奇密码》的影片片段,并提出问题,要破解这个密码有多少种可能?学生进行了猜测,并引出了生活中也会用到密码,又让学生进行回忆在什么地方能用到密码,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铺垫。又比如:一年级的《统计》,老师就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里的人物,贯穿在了整个课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看到熟悉的而且是感兴趣的事物,很容易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联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注重学生关注重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数学。从生活出发的数学教学和生活化情境的构建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遇到的数学问题,通过知识的学习与分析解决现实生活数学问题,持续提升学生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能力。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完全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也在为生活服务着。片段一:教师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土豆,提问:怎么测出这个土豆的体积呢?生:把土豆浸没在水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学生联系实际想到了把不规则的物体,可以利用规则的物体,求出体积。片段二:出示16支球队,利用淘汰制选出冠军队伍,有一部分学生是利用了书上的图来解决,也有一部分的学生想到冠军只有一个,那也就是要淘汰15支球队,这个方法也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用第一种方法,只能解决数量少的情况,对于数量多的如32,64时,就会显得很麻烦了。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我们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让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三、 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让学生经历了充分的数学建模过程,获得了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再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应用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不但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有效巩固学生建模能力,强化数学建模意识,领悟数学建模思想,而且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规律。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模型创建过程之中,开放性的探究活动能够带给学生真切的学习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建模探究活动之中。适时地引导与分析能够拓宽学生思路,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多元的研究问题,不断积累数学经验。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积累数学建模的经验。我认为有以下步骤:
(一)模型准备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学生较为熟悉的、印象较为深刻的数学问题,摒弃原有传统老教材中已经被移动互联网时代淘汰的数学老问题,积极帮助学生把问题情境中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进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做好模型准备、知识准备和经验准备。
(二)建立模型
积极引导学生在这些思维操作的数学活动中,有效获得归纳总结的经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经验,推导等数学思维的经验。学生在此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思维方法,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分多边形的过程中,通过“发现规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实际运用”这一系列的过程,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过程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的,它更强调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内角和的相关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五边形、六边形甚至n边形呢?它们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形象表示——用数学语言描述——用数学模型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水平。首先从正向思维去分多边形,从其中的一个顶点出发,得出结论,再从逆向的角度去思考,在多边形的中间找一个点,然后由这个点和各个顶点连接,这样使学生对于同一种图形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不同的图形能用相同的方法去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历以上数学活动后,学生也能更好地建立起具体完整的数学模型。 四、 赏识引导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做个好“导演”,深入挖掘“演员”们的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自身需要。如同桌互相出题,互批互改,互换互做,有分歧的还可以提出来,在全班交流,找到合适的解法,这样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人人都参与,情绪高涨,做得认真,查得仔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产生各种思维火花,同时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迸发出无比的学习热情。
课堂上多给学生肯定,对学生不要总是说“你能做好吗”之类的话,而一句“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好”,变批评为赞赏,会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可以变成“你观察真仔细!”“你的方法真巧妙!”“你考虑得真周到!”等;作業批改时,可以根据字迹颁发“雅”章、根据正确率颁发“灵”章、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颁发“责”章等,每周进行统计,再评出本周的学习之星和进步之星;在阶段练习过后,要多给予剖析,“你的成功在与这阶段的认真听讲,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你有了明显的进步,希望你再接再厉!”等
又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表面积的变化》中,
师:同学们,这是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同学们桌上就有一些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生:学生展示了一种一前一后的拼法。
师:你很善于思考,你拼的图形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好奇心较强的孩子,但是你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生:展示。
师: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不管是哪一种,观察一下,体积有没有变化?
师:对,用2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追问:用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呢,体积有没有变化?用4个呢?
小结: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师: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表面积有没有变化?
问: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师:把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重合1次,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师:那么,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以4人一组,小组合作,先拼一拼,在仔细观察,然后把表格填写完整。
可见委婉的评价语言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又能达到改正的目的。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平等地看待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不但不歧视暂时或长远“后进”的学生,而且要尊重他们在某些方面后进的潜力,鼓励他们全面发展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并获得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
蒋燕媛,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五星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08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