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毕业生职岗匹配、职业成长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南京林业大学2012、2013届涉林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为大学课程设置、专业调整方向、学生工作后的学习方式、已就业毕业生职岗匹配和职业成长提供理论支撑和相关建议。基于438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发现:大学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与专业有关;不同类型的大学课程对毕业生的职岗匹配影响不同;毕业生工作后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其职岗匹配、职业成长均有不同影响;毕业生职岗匹配度越高、职业成长越快,越有利于毕业生薪酬的增长。
  关键词:大学课程设置;职岗匹配;职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5-0062-06
  一、研究假设
  (一)大学课程对工作的关联度与大学专业及职岗匹配之间的关系
  职岗匹配即人的能力或要求与工作岗位相匹配[1]。有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匹配的一项重要因素是教育[2]。李锋亮等的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专业和工作匹配的影响因素,除了找寻成本、寻找次数外,还有性别、学历、成绩、学校类型、工作经验、兴趣等方面[3]。刘扬探索了大学专业设置和就业匹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匹配不仅和专业相关,还和性别、学校层次有关[4]。王子成等研究了大学生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发现专业的匹配有利于毕业生当前的工资水平,能力的匹配有利于毕业生的起薪[5]。综上可知,大学生就业匹配不仅与专业、学校相关,还影响了大学生未来就业质量。
  大学课程的基本属性是职业性,大学生通过大学课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未来就业做准备[6];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提高了人们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选择某个专业学习表明他将对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投资[7],有学者提出不同的专业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差异[8]。此外,技能可分为一般性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获得更多的一般性技能会增加劳动力职业转换的可能性[9],但可能导致工作更加不匹配[10];而获得更多的职业特定技能会降低劳动力职业转换的可能性,但工作可能更匹配。综上所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性质的课程获得不同性质的知识和技能,而不同性质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大学生就业。因此,本研究将大学课程主要分为五类: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大学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和专业相关。
  假设1a:经济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程度和专业相关。
  假设1b:管理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程度和专业相关。
  假设1c:专业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程度和专业相关。
  假设1d:外语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程度和专业相关。
  假设1e:计算机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程度和专业相关。
  假设2:大学课程与职岗匹配相关。
  假设2a:经济类课程与职岗匹配相关。
  假设2b:管理类课程与职岗匹配相关。
  假设2c:专业类课程与职岗匹配相关。
  假设2d:外语机类课程与职岗匹配相关。
  假设2e:计算机类课程与职岗匹配相关。
  (二)工作后的学习方式与职岗匹配及职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翁清雄等认为职业成长是一个增量的概念,它包含了组织内职业成长和组织间职业成长。他将组织内职业成长定义为“员工在当前所在组织内部的职业进展速度,包括职业能力发展速度、职业目标进展速度、晋升速度与报酬增长速度”[11]。因此,笔者认为,职业成长是指个体在组织内部职岗上的发展。有研究表明,职业成长受个体特征[12]、人力资本[13]、性别[14-15]等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是指人们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存储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受过的教育、培训及相关的工作经验来改变。因此,个体职业成长受到其长期积累和存储的知识和技能的影响,教育、培训及工作经验会影响个体的职业成长。
  翁清雄通过人岗匹配测量员工职业决策的质量,探索了员工职业生涯自我管理与职业自我对员工职业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职业生涯自我管理显著影响员工的人岗匹配[16];King提出职业自我管理包括三种行为策略,即职业行为、影响行为和边界管理,其中职业行为主要包括了个体人力资本的策略性投资,如空闲时间自主学习等[17];因此,个体人力资本的策略性投资会影响员工的人岗匹配。此外,员工的职业成长不仅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与员工个人因素显著相关[18],有研究表明,工作积极性越高的员工,拥有较强的发展需求,他们通过学习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来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而拥有更多人力资本存量的员工更易成为组织的核心员工[19]。因此,个体学习和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途径也会对个体的职业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以下几种工作后的学习方式:自学、在职培训、师傅或导师传授、读研或脱产深造、网络在线学习及其他,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工作后的学习方式与职岗匹配相关。
  假设4:工作后的学习方式与职业成长相关。
  (三)职岗匹配、职业成长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翁清雄和卞泽娟基于匹配理论探索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P-O(人与组织的价值观)匹配和P-J(人与岗位的能力要求)均与员工的职业成长显著相关[20];此外,有学者研究表明员工的职岗匹配[21]和职业成长[22]均会对收入的变动产生影响;因此,员工职岗匹配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员工在该岗位的职业成长,员工职业成长的增加会有助于员工薪资的增长。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职业成长在职岗匹配和收入中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主要针对毕业生的性别、大学课程、主修专业、工作后的学习方式、职岗匹配、职业成长进行调查。其中,职岗匹配的测量借鉴翁清雄[23]编制的人岗匹配问卷,包括4个题目,该问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数为0.755;职业成长及职业能力的测量采用翁清雄和席酉民[24]编制的职业成长调查问卷,职业成长包含4个维度:职业目标进展、职业能力发展、晋升速度和报酬增长,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0.848、0.796、0.783。   本研究针对南京林业大学2012—2013届涉林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借助问卷星,采取整群抽样,通过向选定班级发送网络链接(手机或电脑)完成数据收集,总计回收问卷509份(其中手机提交338份,占77.17%),有效438份,有效率约86%。在438份有效问卷中,男生占比44.75%,女生占比55.25%;涉林专业有林学(16.21%)、林产化工(0.91%)、木材科学与工程(23.52%)、农林经济管理(4.34%)、森林工程(1.83%)、园林(14.84%)、环境艺术设计(4.57%)、家具设计(6.40%)、轻化工程(22.15%)、旅游管理(5.25%)。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了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将438 份有效样本数据据随机分为两半,一半样本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n=219),另一半样本用作验证性因素分析(n=219)。
  1.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SPSS21.0软件对测量的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发现职岗匹配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9,职业成长四个维度:职业目标的Cronbach’α系数为0.847,职业能力发展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2,晋升速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0,报酬增长的Cronbach’α系数为0.734。量表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通过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发现职岗匹配量表的KMO=0.757,累积解释的总方差为63.603%;职业成长量表的KMO=0.949,累积解释的总方差为86.694%。问卷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均显著,说明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职业成长的四个维度(职业目标、职业能力发展、报酬增长、晋升速度)测量题项的因子荷载均在0.8以上;而测量职业匹配题项的因子荷载均在0.6以上。
  2.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AMOS24.0)对职业成长、职岗匹配指标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因职岗匹配的第三道题“目前工作与我自身本科专业一致”的因子荷载为0.49,小于0.5,通过了解,考虑到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如农林经济管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毕业后大部分均从事与本专业不一致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将该项删除。由图1、表1可知,修正模型的CMIN/DF=2.332<5,RMSEA=0.079< 0.1,CFI、GFI及NFI的值均>0.8,所有指標均达到可接受水平,模型拟合较好。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和所学专业及职岗匹配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利用 SPSS 21.0 对大学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与大学生所学专业、职岗匹配进行相关分析。本研究将大学课程主要分为五类: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由表2可知,涉林专业毕业生,在五类大学课程中,只有专业类及经济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和专业显著相关,假设1a、1c成立;管理类、英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和专业无关,假设1b、1d、1e不成立,说明不管什么专业,管理类、英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均与工作的关联度强;五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均与职岗匹配显著相关,且专业类课程与职岗匹配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其他课程,则假设2、2a、2b、2c、2d及2e成立。综上所述,高校需针对所有专业加强专业类、管理类、英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
  通过对专业和经济类课程与工作关联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针对不同的专业,经济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显著不同(0.012<0.05);在所有专业中,旅游管理专业(4.13)的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大,其次是林产化工专业(3.75)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3.72);此外,家具设计专业(2.89),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系最小。通过对专业和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针对不同的专业,专业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显著不同(0.005<0.05);在所有专业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4.68)的专业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大,其次是园林专业(4.63)及林产化工专业(4.41);此外,森林工程专业(3.00),专业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小。综上所述,高校可针对旅游管理、林产化工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加经济类必修课程,针对家具设计等专业开设辅助性经济类课程;结合市场需求更新改进森林工程专业的专业类课程,增强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
  (二)工作后的学习方式与职岗匹配及职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SPSS 21.0 对工作后的学习方式与职岗匹配进行主效应检验。由表3可知,在所有工作后的学习方式中,只有师傅或导师传授这种学习方式与职岗匹配显著相关,假设3成立。
  本研究采用AMOS24.0探索工作后的学习方式与职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其中,工作后的学习方式1表示自学,工作后的学习方式2表示在职培训,工作后的学习方式3表示师傅或导师传授,工作后的学习方式4表示读研或脱产深造,工作后的学习方式5表示网络在线学习,工作后的学习方式6表示其他。在所有工作后学习方式中,自学(p≤0.001)、在职培训(p≤0.05)、师傅或导师传授(p≤0.001)及读研脱产深造(p≤0.001)这四种学习方式与职业成长显著相关,假设4成立。由图2可知,四种学习方式中,师傅或导师传授对职业成长的影响最大(0.67),而在职培训对职业成长的影响最小(0.25)。模型的适配情况如表4所示,模型CMIN/DF =4.118 < 5,RMSEA=0.085< 0.1,CFI、GFI及NFI的值均> 0.8,所有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水平,修正后的模型(见图2)整体适配度良好。综上所述,在工作后的职业成长方面,要注重师傅或导师传授、自学、读研或脱产深造及在职培训这四种学习方式,尤其需要重视师傅或导师传授的学习方式,对毕业生工作后的职业成长具有很大影响。   (三)职岗匹配及职业成长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SPSS21.0对职岗匹配、职业成长及收入涉及的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了相关变量的均值和方差,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详见表5),变量间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采用AMOS24.0探索职岗匹配、职业成长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如表6及图3所示,修改后的模型指标CMIN/DF=3.478<5,RMSEA=0.076<0.1,CFI、GFI及NFI的值均>0.8,所有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水平,修正后的模型(见图3)整体适配度良好。职岗匹配和职业成长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86(p≤0.001),职岗成长和总收入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2(p≤0.001),职岗匹配与总收入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04,且不显著(p=0.048>0.05),因此,职业成长在职岗匹配和总收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综上所述,假设5成立,当员工的职岗匹配度越高,员工职业成长越快,更容易获得更高的薪酬。
  四、结论和建议
  第一,大学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与大学生专业有关;大学课程与工作的关联度与职岗匹配显著相关。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五类大学课程中,经济类和专业类对工作的关联度和专业相关,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林产化工专业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最大,家具设计专业的经济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系最小;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林产化工专业的专业类课程对工作的关联性大,森林工程的专业类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较小。表明旅游管理、林产化工及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开设更全面的经济类课程,而家居设计专业需要可减少经济类课程的开设或者开设基础性经济类课程;且应基于市场需求更新改进森林工程专业的专业类课程,增强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而管理类、外语类和计算机类课程与专业无关,表明无论何种专业,实际的工作都需要大学生掌握好管理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的专业知识,表明高校应针对所有专业均开设管理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课程。此外,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五类课程均与大学生的职岗匹配显著相关。
  因此,建议涉林高校:基于市场需求优化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五类课程,其中,所有专业都应该设置管理类、外语类及计算机类这三类通用课程;建议涉林高校在校大学生认真学习各类课程,有助于其提高职岗匹配度和职业成长。
  第二,在所有工作后的学习方式中,只有师傅和导师传授与职岗匹配显著相关;而职业成长与自学、在职培训、师傅或导师传授及读研脱产深造这四种学习方式显著相关。
  第三,职业成长在职岗匹配和总收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表明职岗匹配越高,越有助于员工的职业成长,进而影响了员工的工资收入。因此,大学生就业应更加注重职岗匹配。
  基于上面第二和第三点结论,建议涉林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充实自我,重点利用师傅和导师传授学习方式来提高职岗匹配度,持续利用自学、在职培训、师傅或导师传授及读研脱产深造这四种学习方式,获得职业成长;职岗匹配度越高,越有助于职业成长,从而获得越高的工作总收入。
  本研究结论主要基于南京林业大学涉林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样本较为单一,缺乏外部效度,未来可通过扩大样本范围,增加对相关企业及高校的访谈,对高校课程的优化提出更全面的建议。最后,本研究仅对毕业生职岗匹配、职业成长及大学课程之间关系的横截面研究,缺乏纵向研究,未来可通过收集纵向数据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Edwards J R. Person-job Fit: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1(6): 283-357.
  [2]代懋,王子成,杨伟国.中国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3(6):113-123,128.
  [3]李锋亮,陈晓宇,刘帆.工作找寻与学用匹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6-135.
  [4][10]刘扬.大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 82-88.
  [5]王子成,杨伟国.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J].教育与经济.2014(3):44-52,57.
  [6]刘子云.论大学课程职业性的三重样态[J].大学教育科学,2017(5):62-65,71.
  [7]Robst,Jone. Education and Job Match : The Relatedness of College Major and Work[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7(26):397-407.
  [8-9]Dolton Peter J,Kidd Michael P. Job Change,Occupational Mobility and Human Capital Acquisi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 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1998(50):265-295 .
  [11][24]翁清雄,席酉民.企業员工职业成长研究:量表编制和效度检[J].管理评论,2011(10):132-143.
  [12][19]Van Veldhoven M,Dorenbosch L. Age,Proactivity and Career Development[J].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08(13):112-131.   [13]Becker Gary S. Human Capital[M].3rde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14]Tharenou P,Latimer S,Conroy D. How do You Make It to the Top[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899-931.
  [15]MetzI,Tharenou P. A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ustralian Women's Representation in Management in Large and Small Ban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9(10):201-222
  [16][23]翁清雄.自我職业生涯管理对职业决策质量的作用机制[J].管理评论,2010(1):82-93.
  [17]King Z.Career Self-management: A Framework for Guidance of Employed Adults[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2001(1):65-78.
  [18]Tharenou P. Is There a Link between Family Structures and Women's and Men's Managerial Career Advancement[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9(20):837-863.
  [20]翁清雄,卞泽娟.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职业成长:基于匹配理论的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8):30-42.
  [21]周丽萍,马莉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匹配与工资起薪的关系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4):82-88.
  [22]Judge T A,Bretz R D. Political Influence Behavior and Career Success[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4(20):43-65.
  (责任编辑:刘东菊)
  Study on the Career Matching and Career Growth of Forestry Related Graduates
  ——Taking the Forest-related Majors i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Ying, CHEN Yi-mi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Abstract: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graduates of 2012 and 2013 i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setting of university courses and the direction of major adjustment,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style after work on the job post matching and career growth of employed graduates. Based on 438 valid questionnaire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levance of university courses to work is related to major;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y course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job matching of graduates;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job matching and career growth of graduates after work;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job matching of graduates, the faster their career growth, the more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graduates' salary.
  Key words: college curriculum; career matching; career growth
  作者简介:王莹(1994—),女,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转型经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危机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7BGL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24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