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群文阅读——初中语文构建课内外一体化阅读策略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成为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阅读策略,通过阅读素材的拓展提升学生阅读的整体能力,因此研究群文阅读视角下的课内外一体化阅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一体化阅读策略
  一、 前言
  群文阅读中,群文的议题是意义点的核心,围绕议题聚合在一起的文本,都必须在议题的属性之内,并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议题,形成理解议题的一个有层次性、程序性的认知体系。在群文阅读指导下,语文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阅读不是简单的材料累积,而是有一条清晰度线索进行组织,在组织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素材的整合等多个内容,共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内外资料,起到“1+1>2”的效果。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能力,包括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素材积累等内容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教师实施课内外一体化阅读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 把握单元主题,做好课内外一体化设计
  初中语文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有着固定的主题,教师在实施课内外一体化阅读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主题问题,围绕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语文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深刻的把握,结合单元主题的内容进行课内外语文素材的积累,帮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内容学会从多个角度重新解读单元主题,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素材的渗透加深学生对单元素材的理解,如何选取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资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布局。
  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的主题是: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单元内的课程主要有《沁园春·雪》《乡愁》和《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等诗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内外一体化阅读设计时,要考虑到课前导学、课后引申和课中补充,合理渗透阅读的素材,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如在《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的教学过程中,在导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雨的灵气进行引申,如补充杜甫的《春夜喜雨》的故居,通过前两句的引申让学生感受到雨的那种灵性与蓬勃的生机;在课中补充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雨那种灵性与味道,教师可以补充朱自清的《春》中的章节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学习,通过资料的补充和拓展加深学生对于雨的理解,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作者对雨的感受,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的真正含义。总之,课内外一体化设计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从单元主题入手,根据单元主题的特征进行渗透,合理组织课外资料补充,体现群文阅读的优势和价值。
  三、 找准作者切入,实施同类阅读引申
  初中语文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殊的价值与含义,每一篇文章都有着优秀的闪光点,是作者对生活、自然等具体的描述,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教师在课内外一体化阅读实施过程中应着力把握作者的特点,通过1+x的方式寻找关于作者的多篇素材,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接触到作者更多的习作,通过多篇解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作者的形象,了解作者的发展与变化,提升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感知力。
  以《岳阳楼记》为例,古诗文内容其本身很容易理解,学生在古诗文阅读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对于九年级学生古诗文理解能力明显提升,只需要简单的点拨就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学生主动性不高,阅读学习积极性不理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入手,做好课内外一体化阅读的引申工作,通过引申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提供范仲淹不同时期的作品《渔家傲·秋思》《苏幕遮》《御街行》等,通过将范仲淹的生平不同时期与作品进行对应的方式,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范仲淹的人生,了解范仲淹的跌宕起伏,了解范仲淹对生平涤荡起伏的看法,从古诗文中寻找作者的所思所想,通过围绕作者串联课外阅读资料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作者对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对范仲淹人物的理解。总之,群文阅读指导下的课内外一体化阅读构建过程中,从作者入手进行阅读素材的拓展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指导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把握教材中作者的生平,将作者的生平与作品进行对应,在阅读中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作者的思想,提升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
  四、 把握语文要素,做好重难点的阅读解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要素是每一篇文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对于语文要素的理解,一般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力图通过教师对语文要素的解读帮助学生降低语文要素的学习难度,但教学实践表明对于语文要素的学习,学生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攻克阅读重难点时必须要坚持学生理解优先的原则,在實施群文渗透时要围绕语文要素进行课外资料的组织,帮助学生在阅读资料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语文要素的理解,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教学的语文要素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具体到本文就是了解直接驳斥和间接驳斥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一般是按照论点和论据的方式进行教学,如3~5段是直接反驳、6~8段是间接反驳,其都是围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谬论展开。在指导过程中,学生对于观点和材料的理解是一知半解的,主要是这与学生传统的学习问题和阅读思路有所不同,而且教师讲解的方式过于侧重以教师为主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思考的时间。此外,即使这一部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也很难真正理解论据与材料的关系,了解直接驳斥与间接驳斥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课内外一体化阅读入手,先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带论点和论据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和学习,先学习论点与材料的关系,具体内容选择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的设计和选择,学生形成初步感知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到直接驳斥和间接驳斥的阅读素材,素材可以不以整本出现,而是以单章节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快速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重新学习教材内容,降低学生对于阅读重难点的学习难度。   五、 开展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群文阅读构建初中语文课内外一体化阅读必须要着力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综合能力。群文阅读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在提供素材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需要学生对不同素材有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在分析和比较中把握不同阅读材料的侧重点,以此提升个人的阅读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课内外一体化阅读实施过程中,不同的素材在提供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解释说明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做好教学渗透,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对比,了解每一个阅读策略侧重点的不同,通过对比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直接驳斥与间接驳斥,《怀疑与学问》是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无我与不朽》是层进式论证,由此可见同一章节中的内容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学阅读引导工作,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章节内容之间的不同点,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对比,找出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对比中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将阅读的内容内化到自身阅读当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可以很快地分析出阅读文本的内容组成,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渗透一些课外阅读资料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将课内外阅读资料进行对比,从文字的设计和情感思想的表达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六、 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拓展课内外阅读素材
  初中语文课内外一体化阅读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课内外阅读素材的拓展工作,转变课外资料全部由教师提供的群文阅读思路,积极提供阅读素材,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课外阅读的积累进行补充和说明,调动学生阅读储备和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的水平,进一步拓展群文阅读下学生阅读的范畴。
  群文阅读指导下,初中语文构建课内外一体化阅读过程中一般都是由教师提供课外资料的补充,这不符合九年级学生的阅读需要和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阅读素材的选择应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提供阅读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和课下进行积极的阅读,在涉及课外阅读资料的补充时优先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的阅读储备,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阅读思路的把握进行自主选择阅读素材,而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素材分析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内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到自身对阅读内容理解的偏差,自觉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重新调动课外阅读的储备,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感悟能力。
  七、 总结
  群文阅读指导下,初中语文构建课内外一体化阅读过程中必须要抓住阅读的主线,围绕主线进行课内外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丰富对主线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个人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准备,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张沥文.基于部编教材的初中語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20(3):100-101.
  [2]张效和.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探析[J].名师在线,2020(9):89-90.
  [3]徐德仁.基于叙事视角理论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20(7):86+88.
  [4]诸定国.叙述视角下的叙述性文本阅读: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8):63-65.
  [5]缪文连.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J].名师在线,2020(12):90-91.
  作者简介:  马树霞,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七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2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