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实验让小学数学学习更有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中,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发展综合能力。数学实验能让学生先猜想再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验证小结,在一系列亲手操作的过程中参与归纳、分析与探索的过程,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发展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让学生体验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实验;以生为本;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若单纯地运用讲授式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不利于学生感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结合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新时代的数学课堂应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生为本,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数学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动手操作,还能丰富学习的形式,变讲述式、记忆式学习为有趣的猜想和验证实验学习过程,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一、动手操作实验,在探究中得出新知
  数学实验组织与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先猜想,再动手参与实验,验证猜想,探究得出新知。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验的过程,就是创新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能逐步探究出新知,感悟学习的乐趣。如“圆锥体的体积”学习中,教师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参与,合作探究“等底面积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先是模拟课本上的方法,运用倒满米、倒满水装入圆柱容器的方法,得出倒3次能倒满。教师提示“只装一次,能不能得出结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巧妙借助称量的方式,分别测量圆柱体、圆锥容器所装米的质量,从而得出前者质量是后者的3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若不是容器,而是实心圆柱体、圆锥呢?”教师适时点拨,将“圆锥、圆柱分别放入装满水的烧杯,用量筒测量它们分别排出的水的体积”,对比体积的数据就能得出结论。
  又如,针对“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点,教师刚开始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运用实验的方式验证猜想,最后得出新知识。教师启示:“点到直线的距离,什么情况下最短呢?”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然后动手实验:将一块水平的木板上方钉一根钉子,然后拿橡皮筋开始拉,不同角度拉后用钉子固定,测量出橡皮筋与木板之间形成的角度,及橡皮筋的长度。学生将“角度”“长度”数据分别填写在事先画好的表格中。通过多次测量、反复观察和记录数据,逐步发现角度越趋近于90°时,长度越小。之后学生运用90°来验证性实验,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结论。由于动手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归纳出了新的知识点。
  通过引入趣味性的数学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探究出新知识,发展了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
  二、创新思考猜想,在探究中大胆验证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奇思妙想,在数学教学中,不妨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创新思考、奇思妙想的机会,之后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在探究中验证这些创意猜想。围绕这些有趣的猜想进行有趣的实验,能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发现数学学习趣味,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激发学生创新思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探索能力。比如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提出后,教师引导学生先准备好实验素材和工具,再分小组合作交流,创意思考、猜想分析,并展开运用实验的验证过程。学生猜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还有的学生创意猜想“用放大镜可以将角放大”。围绕这些猜想,学生参与到数学实验的动手操作过程中,探究验证结果。分小组合作验证,动手操作,设计好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完成实验操作,发现“延长角两边线的长度,角的大小并没有变化”,“而将角拉开一点,或将开口缩小一点,角度却会有变化”,“用放大镜放大后,再在放大鏡上测量角的大小,角也没有变化”。依托数学实验的过程,学生验证了自己奇思妙想的正确与否,在创意实验中感悟了数学学习的快乐,发现了数学学习真有趣,也发展了创意思维和探索能力。
  又如在“图形的运动”学习中,教师给学生奇思妙想的机会,鼓励学生猜想“图形的平移中,图形上每个点都会按一样的方式运动吗?比如,将图形向上3格,右5格拖动,图上的每个点都是这样运动的吗?”有的学生猜想“是”,有的猜想“不是”。进一步让学生动手探究,尝试画表格,拖动学具,并分析图形上每个点的运动规律,得出“是”的结论。或组织学生参与“平移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的猜想和“轴对称的图形,相互对称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吗?”探究性实验,在实验探究中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在动手中收获乐趣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先采取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而依托一些数学趣题、数学小故事,由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点、数学思想方法延伸出一些数学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参与数学实验,感受动手探索的过程,能让学生收获数学学习的乐趣,感悟数学知识的奇妙。
  如“周长”与“面积”是重要知识点,也是平面几何知识的重点,为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也让学生掌握几何探秘的方法,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将16个小正方形拼摆成长方形,请问如何拼摆能让其周长最短?”在该问题导向下,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学生运用已学的边长、周长、面积知识并相互联系,再结合分类的思想方法,将16分成1×16,2×8,4×4三类情况,在此思想指导下拼摆成长方形并分别计算出周长,得出4×4这种情况下周长最短。
  涉及到“将固定周长的绳子拼接成图形,可以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拼成什么图形时期面积最大?”学生经过动手实验和比较计算数据,得出拼成圆形的时候面积最大的结论,并通过反复实验知道“周长相等时,形状越规则面积越大。”   上述实验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博大精深,需要灵活运用,促使学生敢于创新探索并迁移建构知识网络。
  四、融入生活应用,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数学与实际生活关联紧密,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应多将数学与实际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数学实验能引导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核心素养。
  如教师提出“花坛面积的测量”问题后,又为学生预设了“困难”,如果没有米尺,如何测量?学生参与数学实验,小组合作分组解决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用木棍作为单位,先测量木棍的长度,再看各边有几个木棍长,记录下来。有的学生想到用“步数”,因为身体是有趣的测量工具。在这些设想下,学生参与到动手实验中,边动手、边交流、边记录,之后计算,并与学校登记的实际面积进行对比,看哪个小组与实际面积的大小差距最小。在这些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巧妙解决了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融入生活应用,运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思维。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数学实验参与过程中感悟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发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提升了核心素养。
  总之,数学实验为创新数学课堂创造了契机,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探究新知,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深入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过程中经历与探索,从而实现教學目标。
  参考文献:
  [1]马伟中.张宁打开学生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34).
  [2]杨勇,许昌明.数学实验--让数学探究学习更有深度--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数学之友,2018,(08).
  [3]王岚.张小华“做中学”中“做数学”——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5,(06).
  [4]杨苗苗.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19,(27).
  [5]陈高高.关于小学数学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J].学周刊,2020,(06).
  (责任编辑 付淑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4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