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科素养的数学教材有效研读策略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教材是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数学教材的掌握程度与熟悉程度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文章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提出一系列研读数学教材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科素养;教材研读;策略;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4-0128-02
  教材研读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基于学科素养的数学教材有效研读,有利于教师理解教材的逻辑顺序和编排意图,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和内容,才能遵循教材蕴含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基于学科素养的数学教材有效研读策略进行探索。
   一、系统研读,理清编写逻辑
   学科素养并非在考试成绩中体现,而是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体现,是学生必备的数学品格和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学习与生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身的诉求。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而教材研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有必要对数学教材进行系统研读,理清教材编写逻辑,掌握教材编排结构。系统研读可以分多次展开,教师可先研读教材目录,了解各年级数学知识点分布以及相应的教学要求,再深入分析知识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从整体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深入研读教材中的例题和思考题,理清知识点的衔接逻辑,找出教学主线,分析课后作业与例题是否匹配,分析习题涉及的数学思维,找出数学教材中的重难点。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为例,通过研读可以发现与“分数”有关的知识点分布在中高年级,不同阶段的教学目的有所不同。三年级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五年级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掌握分数与小数的转换方法;六年级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运算技巧。这些知识看似相近,但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知识深度存在差异。通过系统研读教材,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目的,理清教材的内在结构,了解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优化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纵向对比,把握教学主次
   在搭建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之后,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纵向对比,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梳理教材中的核心知识,掌握教学的侧重点,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判断具体的知识点是否需要延伸,总结相关的教学要点。为了让学生读懂数学概念蕴含的数学思想,教师应挖掘教材包含的隐形知识,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通过纵向对比,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可以发现人教版数学教材的内容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版块,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以六年级下册的“圆柱与圆锥”为例,该知识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涉及的圆柱都是直圆柱,涉及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为了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需注意到这个细节,通过纵向对比发现教学内容的共通之处。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思考直圆柱、直圆锥的区别,再展开关于圆柱、圆锥的几何特征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斜圆柱的底面并非是圆形,教材中计算直圆柱的方法并不能用在斜圆柱上,斜圆锥底面圆心与其顶点的连线与底面并不垂直。倘若教师没有仔细研读教材,将知识点进行对比,便无法发现这些细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量化分析,开展分层教学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研读教材时量化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抽象的教学要求具体化,分析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训练才能达到教学要求,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可进行分层教学,在研读教材时将教材内容对应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分级,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为例,教材分别以列表法和假设法展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而“古人的算法”仅作为知识拓展的阅读资料,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容易出错。通过研读教材,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列表法和假设法。其中列表法具有一定的缺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列表法的优缺点。而假设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可以将教学难点放在以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考查方法可以量化为学生是否能自主作出假设,是否能理解假设后差值的意义,为何该差值要除以“脚”的数量差,最终计算出来的数值是“鸡”的数量,还是“兔”的数量。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将教学目标进行逐步拆解,展开分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有利于把握数学本质,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联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数学技巧以及运算训练上,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教材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料,可以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直观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数学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在教学时联系实际生活。为此,教师要思考教材涉及的知识点可以应用到哪些生活场景,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积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长方体与正方体”为例,教材在课题引入阶段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实例较少,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在介绍长方体的基本概念和几何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空间结构,教室作为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并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最为方便。在讲解計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数学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想象能力与推理能力,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材是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数学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需要用新的视角去欣赏与审视新教材,用学科素养理念去解读教材。为此,教师在立足于教材根本上,运用科学的策略将数学教材“吃透”,将教材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教材的编写结构,在研读过程中既要从整体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又要留意教材中的细节,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开远.对有效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9(29).
  [2]胡良梅.研读小学数学教材的三重境界[J].教学与管理,2018(32).
  [3]王芳.关于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8(14).
  [4]游岚.研读教材构建有深度的小学数学课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03).
  [5]郭亚萍.小学数学教材的研读策略探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0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