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时代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毕业生多元就业、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教师、学生和高职学校三元主体的深入剖析,可知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内涵把握不清、积极性激发不畅、教育改革实效不佳等问题。据此,以金融类高职院校的改革实践为案例,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成、组织框架创设等四方面提出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
  在大力实施“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大工程中,我国平均每天诞生1万多家企业,大量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创客”,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双创”教育改革是加快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一)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从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到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针对“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制定多项举措,到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分阶段的改革目标和任务措施,再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将“双创”教育改革贯穿到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和基地建设等各环节中,这一系列政策的持续推进体现了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系统规划和周密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代浪潮、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促进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需要
  教育部数据显示,从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100万开始,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劳动力市场的突出问题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迫使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企业急需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為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能够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从本源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方式之一,也是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途径之一。
  (三)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需要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从宏观政策层面提出“高职教育扩招100万人”的工作任务,这标志着高职院校进入了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1+X证书制度、国家教学创新团队等重点项目的陆续推出,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成为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性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21世纪的青年人必须拥有的三本通行证之一,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拥有同等重要的作用[1]。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实现高职院校产教研深度融合、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形式的手段之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社会贡献度,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症结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存在误区
  学校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主体,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但双方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迫于政府的主导,与学校的专业基础教育不相容,从潜意识里拒绝改革,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仍停留在文字层面。一些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从而将创新创业视作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救命稻草”,因而许多创新创业课程只是对当下就业形势的分析、对毕业生择业的心理辅导,创新创业教育课上成了就业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失去了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
  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已成为社会共识。尽管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但各地政策落实力度存在差异,各地学校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直接落实到学校教育环节中的政策极少,导致大部分学生处于观望状态,参与热情不高。此外,许多高职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认为真正的创新和创业是高智商高学历的本科生、研究生才能实现的事情,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有较成熟的想法,也没有条件实现创业,因而停滞不前[2]。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限于概念、流于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属于应用性教育,现阶段高职阶段的课程设计并没有从实质上趋向于创新创业,很多学校只是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有名无实,存在缺乏专职教师、运行资金、制度规范等问题;或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课堂教育占据大部分授课时数,甚至有落后地区的学生是在宿舍内完成所谓的实训课程,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限于概念、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创新创业在实践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三、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维,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精准把握“双创”教育的内涵
  科学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高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业与创业活动的机械组合,更不是“创新”与“创业”两个名词的简单叠加,创新和创业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适合高职学生特色,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侧重应用性和实用性,侧重从生产环节、流程再造、技术改进等细微处着手,强调技术集成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用新创意新方法解决老问题,或用老创意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2.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课程体系、规定了毕业要求等,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放在与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联合相关行业、企业、校友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订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细化调整学生毕业鉴定考核制度、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增加创新创业部分,详细分析毕业生在创业创新中的实践和成效。
  (二)打造多元协同育人,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校内教师的“双创”能力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建设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领域内拥有丰富实践创新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专家来校开展交流、座谈会,通过交流与分享,拓宽教师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同时,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择优选派教师到企业深入学习,强化其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思维。
  2.引进校外专业人才兼职“双创”教师
  创新创业不是封闭的活动,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技术演进的结果,产教之间、校企之间良好的互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条件。利用高职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政策,吸引行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来校兼职授课。聘请企业的高管、专业技术领头人担任创新创业教师,为学生亲授创新创业的经验;同时,每年可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做交流,激发在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应将专业领域的创新理念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以专业领域的创新思想、创业意识助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针对“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变革开始,突破学科、部门划分形成的体制限制,建立跨专业、跨部门的协同研究和创新平台,根据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量身打造“双创”课程、创业实训和创业孵化,既将创新精神、创业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将职业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中,在专业特色环境里深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学结合需要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增加政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系统,联合行业企业培养人才,构建“课堂+实践”课程体系,深入推进教学过程与实践模拟相结合、云课堂等线上教学与企业顶岗实训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依托“创业园”“创意园”等项目,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创办创新工场和小班制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通过校政、校企、校际之间的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多元化的外部资源,使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现实社会,全方位体验创新创业的环境。
  (四)夯实实践育人基础,创新组织框架
  创新不等同于成功,青年学生脑中无数奇思妙想的金点子不可能凭空成为现实一般,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平台和组织保障来实现:高职院校在校内创设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对外可设置外联管理中心,负责校企、校地合作办学、实习实训等各项事务沟通、接洽,对内可创立创新创业园区、创新创业协会和创新创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创新创业园区融合“双创”教育教师培训中心、“双创”课题研发中心、“双创”孵化平台、“双创”实践基地等,全方位地为师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优良环境;创新创业协会,即类似于学生社团组织,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主,主要负责组织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丰富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创新创业基金会通过向社会、企业募集资金,为在校生创业和开展创新课题提供支持。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案例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于2006年5月建立了笃行创新创业学院,结合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特色,实施“八个一”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对接学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方案,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一)依托专业特点,培养财经商贸类创新创业人才
  依据财经商贸大类专业自身特点,以“互联网+”为背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采取“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培养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金融、信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創业人才,形成具有财经商贸大类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服务体系和有效机制。推动农村财经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农村金融、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省级优势专业,加大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服务农村普惠金融、数字贸易发展,支持学生面向乡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通过轮岗实习和创业孵化,培育“农业创客”。
  (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激发学生创造活力
  依托学校笃行创新创业学院,实施“八个一”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即搭建一个运行平台、开发一系列课程、打造一支导师队伍、建好一个实践场所、开发一系列实践项目、探索一种培养体系、完善一套保障制度、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实训建设,构建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营造跨专业“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功能,充实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构建学院创客联盟,依托学校808投资工作室、“E路航”卓越人才,实施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学科技能竞赛等,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及合作能力。
  (三)构建“教学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机制,提升学生职业认知能力
  依托学校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各专业群对接智能时代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实施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工程。深化“书证融通”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财经类技术技能人才。引企入校,建设浙商银行总部客服中心、用友新道云会计财务共享中心等“教学工厂”,将“教学研创”融为一体;开展师生合作研究项目,以研究项目为支撑,让更多学生通过参与高水平研究项目提升技术技能与创新能力;从培养目标、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制定两年选拔一次的程序,组建“才俊”创新拔尖人才实验班,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构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四)实施学分制改革,促进创业学生个性化学习
  坚持“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分类指导”,推进学生学业综合评价改革,建立校级学分银行,健全学分积累及转换制度。从修订学校全日制学生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学籍管理办法入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学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分认定转换办法,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评价功能,同时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与替代管理办法,丰富充实第一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专利研发、创业实践等成果进行学分认定和转换,建立学生动态学籍管理制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依托跨境电商协同创新中心,打造跨境电商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以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的应用技术与产品研发赋能跨境电商发展,聚焦跨境电商物流服务和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服务两大领域,以“两大研发领域、两个数字资源库、一个创业孵化基地”为建设重点,打造集应用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跨境电商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校企共建,数字国际贸易教学资源库、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案例资源库、跨境电商出口创业国际贸易教学资源库、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案例资源库、跨境电商出口创业孵化基地,通过跨境电商综合服务技术协同研发反哺技术技能型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创业团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
  参 考 文 献
  [1]徐晓毅.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9(21):206.
  [2]黄必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1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