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师范”背景下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师范”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理念必然要发生深刻变化。文章通过详细分析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四大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对策,以期提高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师范;地理科学;野外实践;地方高校
  在“新师范”背景下,地理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还要有丰富多变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些实践素养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而野外实践正是培育地理师范生综合能力、形成地理实践素养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1]。在野外实践过程中,地理师范生不仅要学会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还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中学地理教师所需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本文以韶关学院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为例,对野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化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优化对策,以期提高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质量,以适应“新师范”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野外实践经费不足
  由于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所在二级学院可能还包括旅游管理、历史等管理、文史类专业,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往往成弱势学科,加上部分学院领导非地理专业出身,不太了解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的特殊性,对野外实践教学不太重视,造成野外实践经费紧张,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尽量不让教师带学生外出实践。此外,近几年地理科学专业在开展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参观门票等大幅上涨,而学校补助学生的实习经费基本不变,需要学生承担大部分费用。如韶关学院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补贴每人每年不足100元,且学生家庭条件普遍偏差,实践指导教师只能节约经费,尽量减少野外实践。如丹霞地貌作为韶关一张名片,笔者按《地貌学》课程教学计划需要带学生前往丹霞山野外教学2天,但由于野外实践经费严重不足,只能改为开展一天的韶关市区芙蓉山野外教学。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上实践经费不足,严重压缩野外实践课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弱化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
  2.师资力量薄弱,优秀野外实践指导教师缺乏
  大部分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师结构不完整,缺乏专门从事野外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优秀野外实践指导教师更稀缺。在野外实践中,主要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承担野外实践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开展以认识性实践为主的野外实习。这客观上制约了地理专业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中开展实践、获得真知,一旦将实践区域拓展到其他区域,指导师资方面的问题就会凸显。此外,因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地方高校难以编写出结构完备、内容翔实的野外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2],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存在指导教师备课难度大、教学内容随意性强等问题,使得学生野外实践的预习无从谈起。可以说,经验丰富的优秀野外指导教师缺乏是制约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3]。
  3.野外实践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
  目前,在野外实践教学中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外围的被动教学方式: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边操作,学生只需记录、验证、临摹。野外实践本应是让学生在野外充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基于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多数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解然后去進行知识验证[3]。由于缺少互动,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难以对野外的地物进行分析、判断,其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训练和提高。而在教师讲解以外的时间,学生多用于“走马观花”“游山玩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实践教学效果欠佳,变成“集体旅游”[4]。
  4.野外实践考核方式单一,能力培养薄弱
  野外实践考核评价构成单一,常以实习报告为标准。但是学生的实习报告常常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没有新意,甚至出现相互借鉴、抄袭等问题[5]。有时实习报告还是多个教师分别批阅,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主观性,完全无法真实衡量学生的实践水平。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既忽视了学生在实践全过程的现实表现,如实践态度、团队意识等,又忽视了学生在野外实践过程中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效果,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难以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全面[3]。此外,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多从属于相关理论课程,野外实习成绩所占专业课程总成绩比重过低,导致学生将重点放在对书本的理论学习上,对野外实习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能力较弱。
  二、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优化对策
  1.增加经费投入,开辟区域特色的野外实践路线
  野外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合理的经费投入是必备的。由于物价上涨,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等费用开支较大,野外实践教师要积极、尽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经费[6];地方高校也要适当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经费标准,保障实践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应积极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同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研学)基地,实现地理野外实习基础社会化。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地方高校受益于区位因素,可选择地理要素和现象相对典型、内容相对集中和全面、路线相对较近的地区,开辟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地理学短途野外实践活动[2],减少住宿开支。这既是地方高校承担推动当地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社会责任,也能弥补长途实习经费不足而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下降的弊端。
  2.组建野外实践指导师资团队,提升指导教师业务能力
  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精心挑选野外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3]。优秀的野外实践教师团队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较为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较高的管理组织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还要有不同年龄、学缘结构和研究方向的互补性[5]。因此,二级学院应鼓励年轻博士教师积极参加野外实践教学、培训及会议[7],如参加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汲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此来提高自身野外实践教学业务水平。实践指导教师团队需要针对区域地理特点,编写具有区域特色的野外实践教学教材。在不断学习、培训及校际合作中总结出教学经验和第一手资料,制定符合实际的实践路线或大纲[4],从而方便学生做好实践预习等准备工作。此外,在野外实践教学的同时,要注重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野外实践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在某些路线或某些地点的实习,和其他高校的学生联合进行,并聘请当地高校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讲解,也让年轻博士教师旁观学习。   3.创新野外实践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实行“任务驱动”“探究式”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前的动员和指导工作,把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分解到任务中,在到达目的地前把实习目的和问题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主动分组去实地考察,寻求答案,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依据已有基础开展探究性学习,然后在教师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办法[8],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学生有事做,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过程中,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指导和帮助,对于一些具有科学性错误的结论要进行矫正,对于一些具有独创性的结论和发散性思维的学生要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研究、撰写论文[5]。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时,要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发现证据,通过典型现象剖析和现场讨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建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时空思维,形成科学的人地关系观,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获得和提高地理实践力。
  4.改革野外实践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野外实践师生互馈机制
  传统实习报告的考核,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即使在野外不认真实习的学生通过借鉴、参考其他同学的实习报告照样可取得较好的成绩,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野外实践评价方式的选择,既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也应该注重多元化,不能以单一的实习报告为评定方式[1]。因此,既要关注实践过程现场评分(学习态度、实习纪律、团队精神和现场实践操作能力),也要关注实践材料评分(野外实践记录本、实践报告和总结汇报)。在评定学生综合实践成绩时,既要过程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也要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结合,并注重学科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立完善和健全的野外实践师生互馈机制是保证实习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8]。应根据野外实践培养目标和教师应承担的任务,对实践指导教师基本素质、指导过程和学生实践效果等方面展开评价考核[2]。通过学生对实习指导教师反馈机制来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更好地建立起一支优秀的野外实践教学团队。
  三、结语
  综合性、区域性以及地球表面的复杂性等地理学学科特点使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野外实践教學作为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在“新师范”背景下,对于经费不足和野外优秀指导教师缺乏的地方高校,其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理应从增加经费投入和开辟区域特色的野外实践路线、组建野外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和提升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创新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革野外实践评价机制和建立科学的野外实践师生互馈机制等方面优化改革,才能保证野外实践教学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 杨孟涛, 王雪纯, 王淑, 等. 野外实践对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基于陕西师范大学的实证研究[J]. 高师理科学刊, 2016, 36(09): 101-106.
  [2] 吴海中, 陈保平. 地方院校地理学综合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 高师理科学刊, 2018, 38(08): 106-110.
  [3] 张雪梅, 董坤, 李伟妙, 等. 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5, 13(02): 89-91+116.
  [4] 闫颖慧, 段文彬. 民族地区高师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探讨——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 (43): 32-33.
  [5] 祝云龙. 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 39(02): 85-88.
  [6] 李洪影, 田红旭, 张洪洋, 等. 基于问卷调查为基础的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 教育现代化, 2019, 6(56): 251-253+260.
  [7] 张怡, 何太蓉. 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效果评价研究──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J]. 高师理科学刊, 2017, 37(02): 103-106.
  [8] 朱连奇, 朱文博 ,时振钦, 等.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8(05):73-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43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