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思想,文章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从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出发,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推广等方面进行机械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以持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
专业认证;机械类专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35
随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产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对高校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出与时俱进专业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对我国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逐步进行与推广,通过认证后的院校师资力量和硬件基础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认可度明显提高,专业认证工作在地方高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提高我国工程教育培养质量,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业水平的持续提高并逐步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必然选择并受到越来越多地方高校的重视[1-2]。
宝鸡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设置于1984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其地处西部发展较慢,自2018年才启动专业认证工作,根据学校应用型工科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加强对工科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1 培养目标的制定
机械类专业是在机械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致力于为机械制造产业输送工程技术人才[3]。该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泛,具有应用性强与专业实践性高的特点,所以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根据学校总体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结合我校机械类专业“面向区域装备制造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定位与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要求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培养目标,并对该培养目标合理性、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的制度。此外,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不仅是学生毕业时候所达到的能力,还要考查学生毕业 5 年之后所具有的能力,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素养方面: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富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2)专业能力方面: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科学基础知识、机械制造领域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具备创新意识。
(3)职业精神方面:在从事与机械系统或机械设备等相关工作时能综合考虑实践过程对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4)学习能力方面:能把握科技前沿及发展趋势,胜任本专业领域内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工作并获得自身的持續发展。
(5)交流能力方面:面对机械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与同行进行有效沟通,能对社会公众进行通俗说明,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行业交流。
2 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方案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及应用中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五项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十二项毕业要求是否得到有效支撑。我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以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标准为依据,在本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将原有各类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对原版本(2017版)课程模块进行了调整。在课程设置上,要理解每门课程或每个培养环节的目标和作用,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学时分布,构建科学合理、比例协调并能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该思想指导下制定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分配(2019版)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结构与学分分配表
(1)梳理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及团队协作精神[4]。积极开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素养、体育及综合素质等相关课程,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要能分析当前形势,紧跟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课程资源与信息量,将课内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大学外语课程方面,根据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必修课与个性化选修相结合,在开设英语类必修课程的同时还开设部分其他语种的外语类课程,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学体育课程方面,可进一步提高学生选课自由度,满足学生对不同内容、不同层次课程的选择要求。
(2)确定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完成专业学习的必需的且具有生成力的课程[5]。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全面梳理核心专业知识体系,在机械专业主课程中确立40-50学分的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并进行重点建设。依据机械学科对学生逻辑性、专业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工程力学、高等数学、机械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在加强专业基础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对孤立,缺乏与专业知识的联系与结合,也缺少实践课程的支持,没有完备的课程体系。目前,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到整个课程教学中[6-7]。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课程提高学生基本素养,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思维,如机械原理、优化设计、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将理论知识多与其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以创业和就业为导向,增设机械创新设计、项目管理、先进制造技术等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并举。 图1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4)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根据已有实验条件与实践环境,将实践环节的学分提高到总学分的25-30%,并在传统实践环节的形式上丰富实践内容。针对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不断提高综合性高、设计性强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比例,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5)人才培养方案应具备前瞻性。如今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中,高校一般四年才大修一次,所以在机械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充分体现出新工科、智能制造、工程教育认证等教育教学理念,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在保留与延续传统知识的基础上,也要体现机械类专业知识技术发展更新快、学科交叉日益紧密的特点,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培养方案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国际化。
(6)加强信息化教学模式。依托本校自建在线课程与各类在线教学平台,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2020年初,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加快建设和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加强专业核心优先探索MOOC、微课、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各二级学院可组织本专业教师在线开展使用各平台的心得交流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帮助与辅导,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建设。同时,改善教师在线教学的条件,完善线上教学工作量的认定,落实学生线上课程考核方式,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信息化教学方式得到加强并落到实处,从而真正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郑宾国;牛俊玲;梁丽珍等.工程教育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No.676,98-99.
[2]易振龙.宏微之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114-117.
[3]汪选要;陈清华;喻曹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No.469,69-72.
[4]尹群;朱亚洲;王岳;陈淑玲.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应用型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v.6,14-16.
[5]于蕾;侯长波;王晓迪.工程教育背景下电子类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1-6.
[6]王红艳.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62-164.
[7]王玮.地方高校機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8,No.241,83-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08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