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教学环节,激活学生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出发,优化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环境;小学数学;思维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身行为和意识,思维很容易脱离课堂进入无人状态,而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展开思维帮助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优化教学方法,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结构紧凑、严谨,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够时时跟随课堂的节奏进行学习,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一、优化备课环节,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门行为艺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通过周密的思考,发挥自身智慧,认真的钻研教学大纲,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确保以重点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创造性的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深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脑中有课程标准,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了解面积单位并学会用面积的单位进行面积的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生对“实用”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又因为学生思维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有的同学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同学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同学善于动手实践,教师可采用分组教学或是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化身为探索者,对知识进行探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面积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现知识间的有效迁移,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知识的魅力,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拓展他们的思维。
  由案例可知,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认真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正确地分析学情变化,时刻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突出教学设计的实用性。
  二、优化课堂导入,激活学生思维意识
  数学知识是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知识的认知水平,而想要实现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必须要优化课堂导入环节,让课堂导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课堂关注力,让学生的思维意识跟随课堂导入展开想象,多方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第几”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兴趣:古时候,小镇上有一个非常小气的人,而且他非常能吃,尤其是喜欢吃烧饼。有一天,他来到镇上有名的烧饼店吃烧饼,先是向店小二要了一块烧饼吃了,感觉没吃饱,又吃了下一个,还是没吃饱,直到吃完第五个烧饼他才感觉吃饱了。他拍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自言自语到:哎,早知道第五块烧饼能吃饱,就不应该吃前面的四块,这样还能省下四块烧饼钱。故事讲到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说一说,这个人的想法对吗?学生毫不犹豫的齐声答道:不对。这时教师提出:为什么不对呢?学生陷入沉思中……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想到了答案,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想明白,教师趁机引入新课:学好这节知识你就知道原因是什么了。如此,吸引了学生的课堂关注力。
  课堂中,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很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关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思维有效发展
  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认知能力也有所差异,对知识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适合学生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教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这一部分知识时,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不足,教师可采用动手操作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把小刀和一个土豆,上课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切土豆:第一步,先用小刀沿土豆中间向下切一刀,使土豆一分为二,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切开的一块土豆的面;第二步,将土豆切面朝下放置,再从半块土豆的中间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的两个切面之间有一条线,并解释这就是棱;第三步,再将土豆横切一刀,形成第三个面,让学生观察三个切面相交过程中会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延伸后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顶点。就这样学生直观的体验到了长方形的面、棱和顶点,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
  案例当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初步体验了数学知识概念,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认知过程,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
  四、优化教学结构,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很容易打乱教师精心布置的课堂教学,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丰富教学手段,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充分保證教学环节的紧凑,使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之间灵活的转换,使教学过程不断的变化,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引发学生进行知识期待,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例如:在进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课前教师可让每位学生提前准备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用剪刀将纸盒沿着棱剪开,并铺展开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每个面进行观察,同时弄清楚展开后的面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并用“前、后、上、下、左、右”等文字标出。在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教师可提问:长方体共有多少个面?有哪些面的面积是一样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很快就能够找出了问题的答案。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如此一步步合理安排,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学内容变化,使思维更加的严谨。
  案例中,教师合理地设置教学结构,让学生动手操作,认真分析现象,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亲自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深刻地体会了公式的形成,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严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在联系和数学课堂教学的规律,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玉媛.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187
  [2]褚海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新课程(上),2019(12):173
  (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江苏南通2264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0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