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文君

  摘 要:写作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但目前普遍反映其效果不佳。本文拟通过写作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找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根本上研究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在教师教学方面和学生学习两方面充分地思考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总结了改进这些问题的办法,将改进的办法落到了实处,落到了细处,以求可以提升写作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问题;对策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要求写作教学应该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题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写出真实感情,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由于写作是学生“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之一,所以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展现。但是大多数小学生对于写作都有畏惧和排斥心理,这是值得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最让教师头疼,也令学生苦恼,教与学的情形也甚为尴尬,不是无章法,无路数,随意性太大,就是太讲究固定的传统模式。作文训练的类型五花八门,种类也极其繁多,一套又一套,但苦苦训练之后,学生依然害怕写作文,作文水平提升有限,作文教学效果令人失望。在这样的一种发展中,我们需要了解作文教学到底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要求写作教学要在以往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作文的“新”“巧”“活”,也就是激发兴趣,以学生写作为主体,以真情实感为写作内容,以现实生活为线索,并需要强化素材的积累。然而长期以来,教师都没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作为写作体系的支配点,加上学生自身基础的不足,并导致现今的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方式枯燥,教师引导不足
  首先,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创新。大多数教师仍习惯于模式化教育。尽管老师大都知道素材来源于生活,但他们往往更侧重于写作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可以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在笔者的实习过程中就发现,通常的作文课上,教师总是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模仿,并通过教给学生模式和套路,即开头与结尾应该怎样写,中间部分要怎样写,来进行固定的格式训练写作,完全剥夺了学生真正能够发挥的空间。严格来说,这种教法并非一无是处,但前提是从多阅读多模仿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水平。然而大多数的学生在这种阅读与模仿中反而产生了惰性。
  (二)学生生活积累不足
  根据浙江金华市的一份关于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领域基本限制在家庭和学校领域,社会领域仍基本空白。他们还没来得及去接触社会,生活阅历少,生活经验少,各种信息接触得少,然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写作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本身不足,加上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繁重的学业,令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无暇他顾。没有素材,没有材料,导致无话可说,于是学生对于写作只能采用敷衍的态度,东拼西凑或者抄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扶老奶奶过马路”与“妈妈背我看病”之流的作文大肆横行,没有真情实感。
  二、 解决问题的对策
  小学是写作教学的开始,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期,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最佳时期,教师应针对性地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灵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一)改变评改模式,让作文成为作品
  教师通过及时反馈及提供改进方法,并让学生当时消化,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教师的赞扬以及肯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信心。另一方面,自我修改是学生的“二次写作”,是学生认识并修改原表达的不足以及各个方面的谬误的更高层次写作,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作用更大。不过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这一过程同样需要有教师的引导。但有些教师却将修改完全地推给了学生,没有做到引导作用,看上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质上却没有任何的成效。新课标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给教师工作提供了新的规范。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素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成为了经典,怎样才能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首先,应该多读书,有位名人说过“身体和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在路上,不是旅游就是读书”,读书不仅可以让中学生积累词汇,使他们不必空有一腔热情,苦于词穷而抒发不出,而且可以让他们找到感情的抒发点,乃至于找到知音。其次,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留意身边的小事与细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有多么重要。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写随笔,记日记和记周记的习惯,把自己经历的事、心情,还有周围发生的故事等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将自己想说的都写下来,这样一来,作文时就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三)将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融入写作教学中
  学生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去接触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从视觉、听觉上都会为之一振,耳目一新。由于条件限制,学生无法走进自然,倾听自然,发现自然的魅力,但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潺潺的水声流入学生的耳中,将一粒种子从萌芽到绽放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仅仅将命题告诉学生,学生无法领悟命题的真谛,不知道到底要写什么,无从下手,即使学生想写,脑海中却没有东西,也无法描述心中所想。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弥补以前的缺陷,通过观看播放的生活片段,学生们很快联想到自己以前经历过的事情。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交流,各抒己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辩论、探讨,对学生写作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四)整合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
  平常的阅读教学在写作中具有工具性,但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这两者却常常互不相关。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语言文字,并运用语言文字。学习指的是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而运用就是写作,所以说,“学习”是“运用”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领悟语言表达形式,在课堂上随时穿插写作训练,由“一句话——一段文字——作文”的趋势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天窗》一课时,《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的一篇散文,语言生动有趣,富有哲理。课文以小小的天窗为切入口,选取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想在雨天玩与夜晚玩,却只能待在家里时,孩子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想象风雨雷电扫荡大地,想象星河山川和可爱的动物们。文中用上了大量的想象手法,并通过一连串排比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排比句的仿写,关键是在“仿”字上下功夫,要写得符合题意,要写得富有创意,要语句通顺。引导学生用这种方式进行演绎写作,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巧用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心思,在充滿乐趣的同时也学习了写作。   (五)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学习作文的最佳动力是对作文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一堂写作课开始之前,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定好本次写作的主题、要求以及教学目标。这些都是必要的准备,但仅仅有这些准备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想好怎样做才能完成自己的计划,这就需要设置一些有趣生动的活动,比如游戏、猜谜、聊天、讲故事甚至可以是走出教室等,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写作课的教学,由此为开端,为写作课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打破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学习写观察日记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校园里实地探访一圈,让孩子们彻底亲近大自然,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找一找校园里的各种花,选择一种进行观察,或者挑选一棵校园里的橘子树,观察橘子树的树干、树枝、叶子、果实,学生真正融入了这节生动有趣的课堂,自然会有素材可写,也愿意写作。
  (六)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
  在与一位老师的交流中,他告诉笔者其所在的学校为学生订阅了《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快乐作文》及《作文报》等一系列报刊杂志,结果学生们纷纷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认为“文章有亲切感,有生活味,写作手法新颖,评点比较到位”。事实上,这样的学生的自我领悟要比老师来进行专门的分析讲解要有效得多。由于学生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所以就需要让他们多阅读,从阅读中了解别人的经历,转化为自己的素材。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优秀文章后,就可以从模仿开始,慢慢建立自己的思路和形式。除了让他们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表达方式外,还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一些图文相加的书报,提高联想的能力,广泛涉足,建筑类、文艺类、科普类等书籍也是有必要看看。这样在学生大量阅读之后,教师进行相应的点拨与指导就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七)让学生学会互相修改和自我修改作文
  尽管中学生很难察觉自己的错误,但却热心寻找他人的错误,因此教师可通过建立互助小组,让学生互相帮助修改。同时通过寻找别人的错误,学生也可以避免犯类似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自我修正的习惯,即完成一篇作文后应该再读一读,找出自己的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和病语,结合作文要求反复地通读全文,看看自己表达的意思够不够完整准确,一篇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会评改他人的习作,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能力,通过批改他人的习作,能学到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一遍遍修改自己的习作,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遣词造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刘文君,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华家池子弟小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1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