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向儿童写作素养的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艳

  笔者一直以来认为,有一定阅读量、积累量的儿童,写作一定没有问题。可现实告诉我们写作需要教。儿童习作就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根据儿童学习习作面临的窘境和目前习作无“序”可循,无“章”可据的现状,调整了教材中的习作内容顺序,形成了有益于儿童习作起步课程。
   该课程旨在让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以他们的精神世界为基点,构建适合该年龄阶段的习作课程,再用“文中集美”“仿写”“作后讲评”的方式给言语困境以具体有用的“扶助”,教给“观察”“修改”的方法给言语形式提供逻辑“支架”,用“生活日记”的方式让言语内容从记忆仓库中“唤醒”,营造激活儿童言语密码的习作情境,让儿童的灵性得到关注与呵护,自然而然地进入有滋有味的写作状态,并享受言语表达的乐趣。
   一、集美、仿写——具体有用的“扶助”
   余映潮老师说:“从日常教学看,语言教学最基础、最朴实的方法是诵读记背,最自然、最常用的方法是读写结合。”对部编教材课后练习中“写”的练习设计进行专项研究,发现教材十分关注读写结合,且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譬如,《大自然的声音》的课后习题: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
   在积累《大自然的声音》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运用积累过的句式和语言,写生活中观察到的鸟儿的声音,厨房里的声音。这种读写结合,可以解决儿童面对习作的言语困境,给儿童规范的言语路径和表达框架。而“文中集美”这一美妙创意恰恰是架起由读到写的桥梁,给了儿童具体有用的扶助,让儿童写作丝毫不会感觉到困难。它通过儿童的创造性劳动,将文中最美的语言聚合、重组,使儿童在品味语言的同时积累、学用语言。
   譬如,部编教材三年級上册《秋天的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ipad,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写秋天的雨的生动语句,用“集聚美句”的方法“复制粘贴”创编一份微型美文。背读过后,根据这篇微型美文,仿写一个片段《秋天的风》。经过课堂上“文中集美”的语言品味铺垫,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调用感性脑区的思维能力,把记忆中的秋天风的印象进行理性地筛选,再将写“秋天的语言”进一步加工、重组,运用在《秋天的风》中。
   就这样,变笼统的习作要求为具体可操作的扶助,给了儿童有用的习作技巧,让鲜活的知识在课堂生成。经常进行这样的下笔前的头脑中的选材、剪辑素材、集聚语言的预备性思考,能提高儿童快速应对作文的能力。而这种借用好素材写出来的习作,也更有益于较快提高儿童的写作水平。当然,这样的方法可用,但不可单一用,否则会走向呆滞。
   二、观察、修改——增强语力的“支架”
  儿童的生活多姿多彩,沉浸其中,却常常忽略生活的细节。
   观察是“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习作教学应该注重观察训练,尤其是起始阶段,不应该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习作;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让他们形成周围世界的表象,产生写作的激情。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笔者对儿童进行科学、有序的观察训练,引导儿童按照顺序反复观察,让儿童有话可写。观察活动开始时,解放儿童的肢体和感官,引导掌握观察的顺序,专注于观察的细节,融入观察时的想象。如,观察班级吉祥物不倒翁小海豚,观察顺序由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从前至后。观察不光用眼看,还调用其他“感官法宝”——可听、可触、可闻、可玩,观察后和同伴交流,听取学习别人的观察经验。
   经过多次反复的观察训练,儿童掌握了同时调用多种感官观察的方法,唤醒观察生活的敏感度,进而形成言语知识,发展为习作能力。这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恰恰是言语之树扎根的过程。
   兴趣是“干”。儿童在习作初期学会用观察摄取生活中的画面,慢慢进入习作状态后,如果开展一些有创意的习作活动,能不断点燃儿童的习作兴趣。如,《绝密和解密》教学,准备一个本子在封面上写上“绝密”二字,打开第一页,写上绝密的理由,下面写上人物关系图,第二页开始自由书写自己的“绝密故事”。写完后,再在封面上写上绝密时间,可以是30年,60年,90年……随着时间的流逝,穿越到未来,你就是你未来的孙子,看到了这份绝密文件,读读这个绝密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感到非常新奇且美妙。同时,让儿童明白,无论是绝密,还是解密,都需要写作。
   素养是“果”。有了观察,就有了素材,有了习作兴趣。在儿童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老师适时介入,搭建框架阶梯,出示下水作文,导甲写乙,让习作知识立体而丰满地出现在儿童面前。“导甲写乙”的教学方法,即课堂上现场指导观察玩具不倒翁小海豚(甲),渗透观察方法,儿童自主观察不倒翁灰太狼或喜羊羊(乙),写不倒翁灰太狼或喜羊羊。小小改变,大大不同。此时,儿童充分调用感性脑区,激活思维,认真观察,形成自己独特的言语。习作后,教给修改的方法——读读读。大声读自己的作品五遍,在读中修改,先改错别字,再增补字词,增添内容,再接着删减多余的文字,最后润色调整。完成这五步修改内容后,和同学交换作品,大声读别人的作品,再修改。有了习作兴趣的点燃,有了观察方法指导,有了语言框架提示,有了下水作文示范,有了自主修改能力这些“支架”,儿童变得易于动笔,习作素养则在儿童语言绽放之“花”的基础上慢慢结出“果”来。
  三、百字日记——抒发心灵的“途径”
   写一篇日记容易,要让儿童天天坚持写日记,就不那么简单。在日记的写作实践中,我做好启动、写作、互动、延伸四个阶段,旨在激起内在的写作动力,让“写日记”成为儿童最乐意的行动,让“读日记”成为儿童最期待的时光,让“展评”成为儿童最向往的活动。
   1.日记启动阶段:原来日记并不难
   语文老师都清楚地知道,学好语文的秘诀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日记,便在写的领域首当其冲。让儿童坚持写日记,需要内容上铺垫激活,需要评价上有动力系统,需要展评时激起愉悦情愫,这是一个精心筹划的过程。    日记就是书写自己的生活,如果坚持写20年的日记,便可以出一本《自传》。笔者拿出自己女儿小学时候已经装订成册的4本《果子日记》,先读封面封底,让儿童猜猜里面的内容,再随机选取其中的几篇日记读给他们听,充满童真童趣的表达,让儿童感受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的鲜活与新奇,个个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也能用笔墨留住这美好的时光。充满期待的日记写作开始了,从写给《亲爱的艳子老师》开始,用笔记录儿童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体验。
   2.日记写作阶段:原来写日记很有趣
   日记启动仪式后,让儿童每天写十分钟,努力写五行以上,在十分钟内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日记的写作也需要引领,一方面,帮助儿童捕捉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另一方面,关注如何把内容写清楚,写出趣味,培养写作意识。
   处于三年級阶段的儿童,每天都在寻找新鲜快乐的生活,有些是调皮的,有些是淘气的,有些是可爱的,有些不能见光的,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日记本就是儿童最好的“保护伞”——凡是所犯之事写在日记本中,只要写清楚了,就可以免罚。儿童放胆写,轻松写,丰富的儿童生活在笔尖流泻,小秘密,小把戏,小打闹……每一次写日记,都成了心灵的对话,快乐的追寻。让笔者看到了童性的另一面,感受着他们的快乐,分享着他们的故事。
   3.日记展评阶段:原来习作需要读者
   日记不论篇幅长短,都是儿童完整的言语生命,都是童真、童言、童趣的表达,要想激活儿童持续写作,就需要交际场所与交际情境。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习作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成长为真正的作品。展评,恰恰给儿童创设了一个开放的交往平台。
   发表在班群,发表在班级展板,在全班朗读,可以吸引读者目光。读者三五成群围在作品前真诚的赞赏,善意的评价,羡慕的眼神,让儿童写作后有了足够的成就感。在阅读别人作品时,会发现他人习作中富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子,和带给读者惊喜的独特构思。作品发表的儿童,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会更努力地写作;没有发表的儿童,会从他人文字中获得启发,收获动力,这无疑都成了儿童习作的加油站。
   4.日记延伸阶段:原来习作可以生长
   写日记初期,儿童兴味盎然,从心理学的角度,那是一种情绪上的冲动。为了让儿童有持续的写作动力,笔者构建了一个长线而完善的积分动力机制,来不断强化,不断支撑。
   积分动力系统,成了儿童不断写作的目标,让儿童拾级而上,延伸习作的内涵与外延,最终目标是让写作成为表达生活的需要,是一种生活的习惯。当然,这也给儿童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动力,激活儿童言语创造的潜力,架起了实现文学梦的天堑。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68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