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寓“学”于“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熊星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已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道美丽风景。它是一门学游结合、知行统一、内容鲜活、形式新颖、主体多元、评价独立的课程,也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有计划组织安排的,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创新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是特殊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常态课堂而言,研学旅行之“学” 具有目的性、趣味性、实践性。“行”是方式,“学”是目的,二者紧密结合,主要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研学旅行必须强调学行并重。与传统学习相比,研学旅行具有更浓的趣味性,可以激趣启思、寓教于樂,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旅游形式,并非“旅行+”,研学旅行之“行”突出表象性、知识性,“行”是表象,“学”是本质。与随意性大的民间旅游截然不同,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研学旅行中“行”更注重知识获取,且大多建立在真实、典型的情境之上,学生能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得课堂相对缺乏的鲜活知识。
  研学旅行是独特的育人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文明品格、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实践能力的未来创新人才。打通课本知识的研学旅行,是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直接途径。将旅行与学习结合于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外读懂世界、对内反思自我;不囿于教材、不桎于课堂,立足游学,以开放的姿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场”,可让每个人真正放松心情、亲近自然、走向社会、体验生活、丰富知识,增强自信、磨炼意志,融入集体、感受团队,坚定目标、持续进步。生命的能量在脚下,生态的课堂在路上。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之精华,其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已成为当今综合教育的精髓,对提升学生自理技能、道德水准、关键能力意义非凡。
  研学旅行浅表化尚显美中不足。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迎来发展机遇期,部分地区也取得明显成效,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但处于起步阶段的研学旅行,思想认识不到位、研学目标不明确、研究内容挖掘不够、活动设计不科学、协调机制不完善、经费筹集不顺畅、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始终存在。学科导向问题尤为严重,其一,课程素养目标不明确,许多研学活动教育主题模糊,有违学生身心健康,育人效果较差;其二,研学设计过于浅显,问题梯度不够、逻辑思维含量较低;其三,研学活动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学科间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
  研学旅行稳健前行需砥砺奋进。如何高质量开展研学旅行?学校、教师、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必须三思而行。加强政策导向、建立安保机制、探索经费来源、注重协调配合、尝试先行试点、发挥育人功能;明确研学目标、凸显学科性、深挖研学内容、科学设计研学环节、精心组织研学活动、多维度评价研学过程与成果。构建主题引领研学旅行,需设计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与提高实践水平的主题;充实研学内容,拓展现实所需与未来必备知识,有的放矢;“学”“行”结合,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研学旅行要让学生在“行”中“学”,在“行”中“做”;研究改善学校考评机制,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对研学旅行的过程与结果综合评价,并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素质考查体系之中。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的拓展与创新,在实践中只有充分体现“学”“行”特质及关系,才能使研学旅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理想目标。
  (作者系中学地理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74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