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教学漫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宁稼雨
摘 要: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总论,梳理归纳古代小说文体和教学范围,包括古代小说教学对象的区分,文体本身的认知和教学,古代小说内部结构厘定,古代小说研究教学性质认知等。第二大部分为分论,分别介绍古代小说教学程序,包括古代小说教学的版本、作者、内容、历史价值认知、思想文化、艺术手法教学等相关问题。力求为古代文学教学工作提供具体参考建议。
关键词:古代小说;教学;漫谈
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通识教育,古代小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应该引起各位古代小说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从1978年上大学以来,差不多四十年的时间,我从一个古代小说的学生,逐渐过渡到一个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老师和学者。这些年来,我本人关于古代小说有过一些体会、经验和教训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关于古代小说文体和教学范围
1.关于古代小说教学对象的区分
这个问题来自于我个人的经验感受。我在20世纪80年代上硕士研究生时的教学实习,是给当时南开大学外文系的本科生上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古代文学,这次教学给我比较深的教训就是教学对象区分。我讲了几节课之后,有学生跟我反映我讲的这些东西他们中学都学过。这个提醒立刻让我意识到,不管是古代小说还是其他的古代文学的作品讲解,都要区分教学对象。因为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古代小说。所以这次上课给我的教训是,不能不对教学对象加以区分。
有了这个教训,1985年我研究生毕业之后,正式给中文系学生上第一堂课,对象是教研室安排的一个师资班,学员来自天津市各个中学的在职中学老师。他们至少都取得过大专中文文凭,也就是说他们都学过文学史和作品选。所以教研室里给我的要求是,给他们讲文学史,不能像给普通的全日制本科生讲文学史那么讲,要介于普通教学和研究型教学之间,按照这样的层级来考虑设计教学问题。这个设计更加推动和促使了我对古代文学教学对象要有充分的考虑和区分的认识。按照这个特点,我就把我的教学内容重新加了设计和考虑,开成一个小型的、以若干集中的点作为教学目标的设想。
在这若干点的方面,我就注意在教学内容上,在普及的基础上加强一下研究性和专题性。举例来说,讲《水浒传》的时候,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水浒传>民族心理特征探迹》(《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就是从传统文化角度来分析《水浒传》里所反映的传统文化的一些痕迹。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正在上初中的儿子拿回他们当时使用的语文课本,告诉我这篇文章被用作课本正式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参考资料辅导。
在对教学对象有了区分之后,能够增强我们对教学内容在知识型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方面的一些考虑。后来在这个基础上,我又把这个问题逐步加以深化,到90年代中期,我又写过一篇文章,《<水浒传>与中国绿林文化》(《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这篇文章又把《水浒传》的文化解读放到绿林文化的一个大背景下来考虑,对《水浒传》原书的文化内涵解读就有了更加深入的层次。所以,对于古代小说的教学对象需要有一个清醒认识,我们的课程不是一般的小学生、中学生的古代小说教学,而是大学生的教学,虽然其教学篇目可能和中学是一样的,但是我们需要讲出和中学老师、中学教学不一样的内容和效果来。这是我的第一个体会。
2.关于小说文体本身的认知和教学
我们在大学课堂上所讲既有古代小说,也有现当代小说。那么在文体上,就需要把古代小说的文体和现代小说的文体做一个明确的界定和区分。从古代小说来说,我们一般是把汉魏六朝以来到明清这一段小说和近现代以来的散体小说、新小说加以明显的界定和区分。我大体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首先要考虑古代小说的文体和其他主要文体异同关系的对比。从古代的几大文体来看,总体上我们可以把古代各种文体分为韵文和散文。诗词属于韵文,小说从大的范围来说属于广义的散文。但是在广义的散文当中,它和一般通常意义所讲的古代散文又有比较大的区别,因为它是叙事性质的文学。所以,从大的文体背景上,我们需要对小说的文体属性,以及它和其他各个主要文体的关系有所了解。在这里,跟小说文体的关系有比较密切关联的是古代戏曲。因为从叙事的文体角度,戏曲和小说是同源的,但是戏曲有唱词的部分,而唱词的部分又属于韵文。所以戏曲应该算是兼有韵文和散体文的文体。小说是独立的、叙事性的散文
文体。
3.關于古代小说内部结构厘定
这个问题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小说的两条轨迹、两条线索问题。这是我多年以来在古代小说研究和教学过程当中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个人感觉目前我们学界从学生到部分学者比较忽略的问题。
我们谈到中国古代小说时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是把古代小说的整体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因为古代小说其实有两大轨迹或者是两大营垒。具体从语言角度来区分,一个是文言系统,一个是白话系统。这两个系统其实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属性。从文言小说角度来看,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延续下来的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再到明清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特别像大家熟悉的《聊斋志异》,这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主体上以文人阶层为主体的读者面和作者队伍,所以它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文人文学的背景和属性。而白话小说主要是唐宋以来在市民群体,以及城市经济发展之后新兴的面向更广大社会群体的读者面。所以白话小说群体决定了其文化的属性不属于文人文化,而属于大众文化、市民文化、通俗文化这样的背景。这样两个系统、两个轨迹同时也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文体上的差异。文体上的差异指的是什么呢?从文言的系统来看,它主要是两种主要书写的体制和行文的范式,一个是《搜神记》《世说新语》一类笔记体的体制。还有一种是唐代以来兴盛发展的传奇体制。这两种体制到了蒲松龄那里便汇总起来了。所以后人鲁迅说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说他把文言小说的两种优秀传统都继承和综合起来了。而白话小说的系统,主要也是两大体制,第一是长篇白话小说,就是章回体,二是中短篇白话小说,就是话本体。这两种体制是形成白话小说体制的阵营,所以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所支配、滋生和展演的两个不同的文学范式。当然这两者在传播发展的过程当中,有过交流交叉的现象和过程,但是它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交融不等于完全等同和混合。 4.关于古代小说教学性质认知
从古代小说教学性质来看,需要强调与古代小说阅读相关的三个层面。一个是一般的阅读,我们学生要阅读,社会上的普通读者也要阅读,这是同一个层面。另外一个层面是古代小说的专家学者和研究者。第三个层面就是古代小说的教学工作者。可以说,我们古代小说的教学,是连接一般读者的小说阅读和专家学者对于小说研究成果的连接点。通过教学环节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尽最大可能传递给一般读者。从这个性质意义上来说,我们从事古代小说教学的老师们应该保持相当程度的更新,也就是关注古代小说研究有了哪些新的成果,我们需要把这些新的成果及时地转化、融汇为我们古代小说教学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和一般的阅读者。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教学有它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古代小说的教学工作者,应该在了解这些性质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实际工作,起到连接社会普通读者与学术象牙塔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古代小说教学的具体程序
1.关于古代小说教学的版本问题
关于古代小说版本教学的问题与其他诗文作品有相似相类的地方。版本的问题在不同的文体那里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以及价值。从小说的文体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关注版本的问题?因为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古代小说无论是文言小说还是白话小说,在版本上都有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文言小说来说,比较多的现象是同一个故事的内容有过不同的若干个作家来写过。大家写的角度不一样,文字上出入比较大,这就带来了版本的异同问题。而从白话小说角度来看,白话小说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普遍不受到重视,就像今天地摊上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样,所以它的刊印、刻印和出版情况也是比较混乱的。尤其是到了明代以后,书商又加入进来,有各种各样的篡改、假冒等情况,会影响我们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对内容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进行古代小说教学时应该对版本问题加以注意。
除了注意古代版本问题之外,今天也要有版本意识。今天所有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出了很多,所有的经典文学文本都不止一家出版社出过很多种。所以今天我们的版本意识问题已经不仅是古代版本的问题,涉及到了今天新的出版物版本问题。现在不同出版社对各种不同作品的出版可以说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对古代小说版本的使用应该特别加以甄别和区分,我们要选最好的版本、最适合学生使用的版本。
以《水浒传》为例,从古代的版本来说,它有过简本、繁本。从繁本来看,它有120回本、100回本和70回本,这三个不同的版本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学生来说,有不同的版本的作用和价值。我个人感觉,作为普通的学生来说,通常读70回本就可以了,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认同金圣叹的做法。70回以后,水浒梁山的好汉们走下坡路,受招安、剿灭和镇压等等,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不大认同央视电视剧的剧本把《水浒传》后半部分招安、攻打田虎方腊作为相当重要的部分来展示,意义不大。对于《水浒传》这部作品来说,它文化主体核心的价值就在前70回里。一个受到社会不公正的群体,他们被凌辱和压迫之后选择了何种方式来解决、过问这些社会不公正的问题,这个主题在前70回里已经基本表现清楚了。
2.关于古代小說教学的作者问题
作者的问题应该是古代小说教学当中特别突出的问题,它和诗文不大一样的地方是,流传到今天的古代诗文作品的作者,没有署名的极少,数量有限,绝大多数的诗文作品作者的著作权是明确的。但是对于古代通俗小说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作者的情况很混乱复杂,这个问题涉及到小说的学术研究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一般读者对于古代小说的阅读、欣赏和理解问题。举例来说,作者问题最突出的是大家熟知的《金瓶梅》,《金瓶梅》作者的说法逐年增多,据说到现在关于兰陵笑笑生是谁的说法已经有二百多种了。与《金瓶梅》作者问题相似,《水浒传》作者也有这样的问题。现在的《水浒传》版本过去署名为施耐庵,后来有的版本署名为罗贯中和施耐庵,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还没有结论。尽管江苏的朋友们拿出了很多的证据说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拿出家谱、墓碑等材料来证明,但是学界对这些问题仍然持有不同的意见。所以在这些问题上,我个人感觉学术性比较强,而且大家有分歧,还是不宜于过早下结论。出版物可以署名罗贯中或施耐庵,但是作为大学老师,在做关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该给学生这些学术背景的知识,比如说《水浒传》这部作品的署名是施耐庵,但它是有争议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暂时不给他讲有争议的内容,但是应该知道争议的问题之所在。除作者的争议问题外,还有关于作者生平的问题。作者的生平和作者的所有权问题是相关的,必然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问题。而生平和诗文的作家作品也有不同的地方,有一些白话小说的作者往往署笔名,如烟水散人等等。这样的笔名给我们考察作者真实的身份以及生平都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也要给予适当的考虑。另外关于作者和作品的关系,传统上从孟子那里“知人论世”的话题,对于作品解读一个比较重要的途径就是对作者有相当的了解。作者的生平不一定完全和作品的内容印证、吻合,但它必然有确定性的关联,所以了解作者是了解作品、分析作品的必要途径。
3.关于古代小说内容教学问题
古代小说在教材里的呈现基本上是片段式的,由于篇幅的原因,它能够进入我们的课本当中,不像诗词和一些篇幅适中散文能够完整地选到教材中来。而绝大多数能够进入我们大学课堂的作品,在进入我们课本的时候,都经过了剪裁处理,这就形成了古代小说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说《红楼梦》宝玉挨打,课本和课堂上讲的是宝玉挨打,但不能仅仅就宝玉挨打来讲,需要把宝玉挨打的思想和社会意义交代清楚,更需要把这一局部对于整部《红楼梦》的思想价值表述说清楚。另外像《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都是以一个片段的形式反映在教材中的。作为大学老师来说,在介绍小说作品片段时,特别需要注意把课本上所呈现的片段整体搞清楚,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做一个简明扼要而又全面的介绍。 基于这一点考虑,我在写南开本《中国文学发展史》明清部分这几部经典作品时,特别注意加上了一个部分,把这几部重要的作品,都特别用了不太大的篇幅把作品全局的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勾勒。比如说《水浒传》前70回主要描写的是梁山好汉们一个一个分别从不同的渠道被逼上梁山的过程,而70回之后是梁山好汉们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招安和镇压别的农民起义的道路,等等。对整体的线索、轮廓做一个介绍,让学生能够在了解局部时也能够知道局部在更大的整体背景当中的位置,从而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关系的把握问题。
4.关于古代小说历史价值的认知问题
众所周知,诗歌散文有它们的史料价值,比如说杜甫的诗被视为诗史等等。小说也有这个特点和功能,而且从史料的角度来说,小说在历史价值和风俗民情认知的价值可能还要更突出。从现知的文献流传情况来看,我们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现象的背景,包括一些风俗民情的细节,比如结婚时的场合、环境、程序怎样,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的背景等,这些东西在正规的史书当中是找不到的。而从小说的历史价值的认知来看,其实这也是中国文化传播接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从古代到现代,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接受不是来自正规的史书,很多人是通过小说的渠道来了解中国历史的,比如《三国演义》。所以很多普通读者对历史的认知有一定的误解,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很多人了解的不是真正意义上正规史书,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等。在小说当中,《三国演义》算是把握得比较好的,三分虚构七分史实。《三国演义》之后,其他的历史演义小说在史实和文学关系的把握上有所变化,有的人偏向历史化,史实的部分增加了,而文学性减弱。另外一些人把历史小说中文学性的成分增加了,最后变成像《封神演义》一类神魔性的东西多起来了。小说是正史之外,普通读者了解历史的很重要的一个渠道。除这点之外,刚刚提到的风俗民情,如《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水浒传》等,它们所描写的市井生活的细节,很多都是我们从正史途径了解不到的,所以小说有认知的作用。由于这个缘故,古代小说的教学应该将这方面的作用做出必要提示交代。
5.关于古代小说教学中思想文化问题
小说和诗、词、文一样,除了它们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之外,同时也有本身思想和文化的价值。作为小说教学工作者,也应该在教学实践当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关注。无论是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小说作品中都有相当程度的表现。从哲学思想来看,哲学本来是很抽象的东西,把抽象的哲学和文学描写叙事性的小说联系在一起,也许会有些牵强,但是如果我们能充分注意到这一点的话,会发现这两者之间一些非常重要的关联,我们可以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看——《世说新语》。
我本人关注研究《世说新语》很多年了,以我个人的感受来说,任何一个想要把魏晋玄学搞清楚的人,若不把《世说新语》吃透,是搞不好的。《世说新语》看起来都是一些形象化的名士们的故事,但有相当一部分故事是魏晋玄学时代哲学声音的社会实践。反过来说,玄学并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纯粹的、形而上学、远离社会现实的东西。在我看来,它是魏晋士人在每一个特殊的时段,对于自己人生价值取向的实践目标的哲学上的总结和表述。无论是何晏、王弼的贵无学说,还是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到郭象、向秀的“独化说”,再到東晋时代代表玄学精神的“至虚说”、仕隐兼修的思想,其实所有这些玄学理论精神在《世说新语》的很多故事中以生动故事化的形态展示出来了。所以读了这些故事,能够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什么是玄学的实质。
从宗教思想角度来说,在小说当中表现得就更为明显了。从汉魏六朝开始,很多小说一直是中国宗教思想在传播过程当中必要的辅助读物。比如鲁迅把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一部分叫做“释氏辅教之书”,意谓一种佛教思想的辅导教材。在很多志怪小说里面一直在强化、灌输一种声音:一定要相信佛教,相信就会有好处,不相信就会遭到厄运。比如有些志怪小说里写到,犯人在监狱里戴着枷锁,狱吏要锁门。作者给犯人提供一种方法,叫犯人成天念上千遍观世音,这样枷锁就能自动打开,再念两千遍观世音,牢房的大门也自动打开。再往后,白话小说兴起,它兴起、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也跟宗教有关系。僧人讲经时,因为某些佛经经典理论深奥,说不清,于是用了很多的通俗易懂的故事来阐发阐述佛教的义理,于是伴随着佛教在中国世俗化的过程,也催生了中国的通俗小说。早期的通俗小说以在寺院里流行的俗讲形态出现。还有大家知道的变文,这些都和早期宗教的传播有关系,所以它渗透蕴含了很多关于宗教的思想。包括到后来宋代说话艺术兴起之后,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如从《醉翁谈录》里面陈示的,很多说话人的名目家数里面有大量和宗教教化宣传有关系。
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我个人一直比较偏重在古代小说教学里面追寻和挖掘一些思想文化底蕴、蕴含的理解,用它来帮助理解一些小说作品。这方面也可以用《水浒传》为例,我曾写过两篇文章,都和《水浒传》的思想文化解读有关系(如前所述)。关于《水浒传》主题的讨论有很多,按我个人的理解,《水浒传》最核心主体价值是中国从先秦以来本来存在后来消亡了的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在先秦曾是辉煌一时的,我们看到先秦一些典籍里面,那时不是儒道并举,而是儒墨并举。墨家之所以被挤到边缘化的地步,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于一个正常有秩序的社会有危害性。墨家思想说到底,除了兼爱、非攻之外,更重要的一个文化核心理念是抱打不平,用特殊的手段来解决、过问社会的不公正问题。秦汉之后,墨家思想取缔消亡,但是这种意识还留存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当中,而这种思想影响最大的、流传最深之处促生了中国后来绿林文化的思想。最充分体现绿林文化思想的就是《水浒传》。从《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口号,到人格崇拜、组织原则,很多都能在《墨子》书里找到原型和根据。
6.关于古代小说艺术手法的教学问题
小说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就要有它的艺术描写、艺术手段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进行小说教学时不能忽略的问题。任何文学作品,不但要了解它写了什么,还要了解它是怎么写的,通过怎样的文学手法把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手法的问题。在小说的艺术手法中,我想到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关于叙事艺术的认知问题。叙事学的概念不是来自于中国本土,而是来自于西方,但是西方叙事学的理论对于解读小说这一类的叙事作品有帮助。它所设定的全知性的叙述和限制性的叙述,对于我们理解作者描写整个故事的过程、视角的变化,对叙事学角度的认知和把握使我们能便捷地体会理解到作者的艺术匠心。古代小说的作者本人没学过叙事学,但其艺术创作手法在无形当中和后代的叙事学理论概念能够取得吻合,这是我们可以从侧面去了解认知的一个方面。
二是关于小说情节艺术的认知问题。作为小说,情节艺术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环节,对于大多数小说来说,情节故事设计如何,能否吸引读者,是这部小说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情节艺术的经验积累是中国小说的特长,明清以来很多小说的评点,从李卓吾、金圣叹到脂砚斋,等等,很多小说的评点理论家所关注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情节。金圣叹在给《水浒传》等重要小说做评点时,其中注重得比较多的一个方面就是情节,他总结了很多道理,如“犯而不犯”等,加以规律化、系统化的总结。在进行小说艺术的教学时,谈到情节艺术,不妨去了解曾经对于古代小说情节做过评点的先哲们的相关表述。
三是关于形象塑造的问题。形象塑造是小说又一重要要素。小说能否成功,除情节外,形象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拿《水浒传》来说,这部作品从大的方面来看,全书作为主线的情节并不突出,就是写了梁山好汉怎么上梁山、被招安、剿灭的简单过程,但它的成功最重要的是细节、情节的成功,这个结果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水浒传》能够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重要原因是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曾经是以各个独立的英雄独立成传的阶段呈现。所以在说话艺术的年代,宋元说话艺术里有“花和尚”“武行者”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形象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早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形象塑造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积累和经验了。小说形象塑造的成果为小说教学奠定了非常厚实的基础和平台。
四是关于结构的艺术问题。中国小说的结构尽管体制很简单,白话小说仅分为章回体和话本体,但是从结构上来说堪称五花八门。我在课堂上讲明代四大奇书的结构时,用过四个图形:《三国演义》是扇形的网状结构,表明它反映的是三国之间围绕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展开的网状关联;《水浒传》的结构是一串冰糖葫芦形,每一个红果就是一个英雄的故事,然后用梁山好汉起义主线的签子穿起来;《西游记》是“串”字形结构,其中的两个“口”一个是指孙悟空花果山和大闹天宮的造反经历,一个是指孙悟空后来跟随唐僧西天取经的经历;《金瓶梅》的结构则是像地球仪一样的圆形全方位网状结构,表示《金瓶梅》是对社会家庭生活的全景式反映描写。这样用图形来表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责任编辑:陈立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81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