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聚焦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要构建课堂教学、讲义编写、师资建设、选题征集、信息化运行、安全保障、多元评价和成果转化等八项机制,着力提升社会实践育人质量,不断构建完善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
  [基金项目]2018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重大课题“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深化与拓展研究”(KT2018220021)
  [作者简介]崔 睿(1987—),男,河北黄骅人,硕士,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2-0106-02 [收稿日期] 2020-04-06
  一、构建课堂教学机制,提升理论授课质量
  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至少包括三个方面,课程建议安排如表1所示。
  1.解读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介绍社会实践的基本概念,诠释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即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解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人成长成才、就业发展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意义。
  2.讲授社会实践的方法。介绍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调查研究、公益服务和就业实习等。讲解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講授社会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包括定量资料分析和定性资料分析的方法。介绍开展公益服务和就业实习的注意事项。
  3.提升社会实践的有关技能。介绍社会实践出发前沟通联系的注意事项和团队管理的工作方法等。讲解社会实践过程中活动组织、新闻宣传、社交礼仪等方面的方法与技巧。讲授社会实践报告撰写、答辩展示、微纪录制作等相关注意事项。
  二、优化讲义编写机制,提升教学引导质量
  结合部分高校的成功经验,社会实践的讲义一般呈现三种形式:
  1.介绍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的教材专著。注重理论性和指导性,全面系统梳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政策背景、工作实务、历史经验等,可供理论研究者、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使用。
  2.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手册读物。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具体介绍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政策、知识、方法、技巧等,一般用于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的工具口袋书。
  3.选编大学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案例集。注重生动性和可读性,根据需要摘选各地各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分门别类、汇集成册,可作为高校交流刊物、学者研究资料、教师教学引例和学生使用参考。
  三、完善师资建设机制,提升教学团队质量
  教师是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主体,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了育人效果。由于社会实践的教学集政策性、知识性和操作性为一体,因此要组建一支结构多元、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1](前言)。
  1.聘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教学指导。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学生可以将思政课上学习到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因此,应聘请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前理论指导、实践中思想辅导和实践后成果转化督导等工作,确保实践育人效果有深度、有质量。
  2.邀请相关学科教师承担专业指导。社会实践的选题来源广泛、包罗万象,涉及各个学科和专业。应广泛邀请专业系所教师在擅长的研究领域指导相关实践项目,帮助学生对某个问题有更全面的认知。
  3.遴选党团干部承担政策引导。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高校应遴选一部分党政机关干部、共青团干部加入教学团队中,负责宣讲开展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和注意事项,为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政策要求提供保障。
  4.安排学生辅导员承担过程辅导。社会实践既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安排,也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应安排学生辅导员参与实践过程管理,与学生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等工作进行有机统筹,提升学生第二课堂的整体育人质量。
  四、实施选题征集机制,提升实践项目质量
  高校要紧扣社会热点开展选题征集工作,遴选一批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实践题目,并向学生提供参考。征集选题时要重点覆盖三个群体:
  1.校内师生。学校专业教师在其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掌握丰富的学术资源,是孕育优质选题的重要渠道。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信息多元,也是选题创意的重要来源。
  2.校友群体。广大校友长期关心支持学校的事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意愿。要将校友作为征集选题的重要对象,并积极邀请有兴趣的校友参与实践指导。
  3.社会组织。活跃的社会组织等掌握着大量优质实践资源,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在保证选题安全性的基础上,稳妥地吸收一部分社会选题作为学生实践的主题。
  五、推行信息化运行机制,提升过程管理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重要方式。基于部分高校的做法,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实践管理的形式主要有三类:
  1.建设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用于进行社会实践的通知发布、组团申报、评审管理、考核评优等工作,是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数据基础和操作平台。
  2.开发新媒体平台。主要用于及时快速地发布社会实践有关信息,分享师生开展实践的心得体会等,是社会实践的宣传窗口。
  3.开辟实时管理的媒体频道。主要用于学生社会实践过程的实时管理,一般有定期签到、视频直播、坐标定位等形式,推动实践教学向智能化、精准化和实时化发展。
  六、筑牢安全保障机制,提升人员管理质量
  参照国内部分高校开展实践管理的成功经验,确保实践安全应构筑“六道安全防线”如下:
  1.在实践前对全体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注重案例教学。
  2.与学生签订《实践安全承诺书》,强调实践纪律和安全要求。
  3.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短期保险。
  4.为实践学生的家长邮寄《致家长的一封信》,邀请家长全程参与。
  5.调动教师全程督导学生实践,有条件的教师可全程参与实践。
  6.开发新媒体管理平台,实时跟踪反馈学生实践进程。
  七、健全多元评价机制,提升考核评优质量
  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科学设计一套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考核与评价工作机制。
  1.考核注重多元。要尽量统筹各方面材料提供的信息,综合考量课堂教学情况、总结报告质量、微纪录水平和答辩展示效果等,通过合理的赋值,最终给定考核成绩
  2.评价凸显个性。要适应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搭建多元个性的评比评优平台,突出“以评促优”,评选出社会实践学生先进个人、优秀团队、精品成果、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工作者、优秀组织单位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计更具有创新性的评优活动,例如实践达人秀、实践人气榜TOP10、实践明星故事等。
  八、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提升精品成果质量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精品成果主要有两种类型:
  1.有价值的学术作品。一般为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社会观察、理论文章等。高校应针对性地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帮助学生凝练有价值的观点,最终培育形成高水平学术成果,可用于发表或参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
  2.有影响的网络产品。一般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时制作的网络日记、微纪录视频、网络新媒体产品等。高校应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对学生作品进行再包装、再加工、再提升,并整合各类网络资源进行宣传推广。
  综上可见,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实践教学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构建育人机制,提升育人质量,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曦.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前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08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