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背景下微学分模式的实践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展亮 吴琛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迫切需要具备新理念、新标准、新质量的工科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工科教学模式必须创新,以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该文基于微学分概念,尝试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提出一套改革方法,并应用于实际课程。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可为其他工科实践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微学分;实践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 [收稿日期] 2020-03-06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然兴起,由此创造的新产业新业态迫切需要培养新理念、新标准、新质量的工科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途径,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重构工程人才能力和素养框架[1],因此教学模式必须要创新,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需求。对不同的课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凸显“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理念,帮助学生构建学科交叉的知识网络,培养复合型人才,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本文基于微学分概念,以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为例,进行课程设计,分析教学效果,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微学分模式的实践课程改革途径。
  一、微学分模式概念及意义
  (一)微学分模式概念
  所谓微学分,是对传统大学分的细分,更是对传统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的细分,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教学变革[2](P36)。微学分模式包含两个关键性的内容:一是将一门课程的学分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对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进行细分,并赋予对应的学分,即将学分化整为零;二是集零为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步骤分环节获得学分,通过不断的积累和进阶而最终获得总学分。本文中“微学分”的概念是基于高校实行学分制背景下[3],综合上述两种情况提出,即:将原本一门实践课程按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个专题,并赋予对应学分;接着将专题按教学环节进一步细分,分配相应的学分。在这些专题中,不同专业学生可以结合本专业特点,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或者若干个专题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二)微学分模式意义
  对学生而言,微学分模式下,学生不再是通过一个学期的漫长学习后获得学分,而是每一次的学习均能获得学分,因为每个专题教学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较大成就感[4]。对教师而言,微学分模式要求教师对课程知识体系按照专题形式进行划分,明确每一次课的目标和任务,精细设计教学环节,明确考核方式和标准。对于工程教育改革而言,微学分模式要求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大量的讨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将这些内容纳入课程考核,改变了传统实践课程的考核模式,这也是当前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5]。
  二、微学分模式下课程设计
  本文以现代公路工程检测技术实践课程为例,该课程2学分,在以往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授课—实践操作—考核的方式完成教学,学生获得学分。在微学分模式下,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分为若干教学专题,详见表1;然后每个教学专题根据教学环节将学分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详见表2。课程设计完成后,以每个教学专题的形式向全校所有专业开放,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选修,采用集中上课的形式,短期内完成教学,学生获得相应学分。
  三、案例分析
  根据微学分模式下的实践课程设计,并于2018—2019学年及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共三个学期以公选课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开放,本文选择专题二为代表进行分析,专题二选课学生按专业分布及获得学分情况如表3所示。
  通过选课人数比例发现。随着课程的开放程度,不管是相关专业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选择本专题课程的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反映出微学分模式下,学生愿意在专业培养计划范围内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获得学分。这一现象也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四、结论
  本文基于微学分概念,尝试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实践课程进行改革,将实践课程划分为若干专题,打破了专业壁垒,以公选课的形式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分析学生选课以及获得学分情况,得出该模式能吸引学生跨专业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效果显著,可为其他工科实践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1-6.
  [2]魏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M].上海: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5-37.
  [3]林长兴.理工高校“1+X”微学分素质教育课程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3):148-152.
  [4]文胜伟,微学分模式下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方法与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03):261-263
  [5]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Z].201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5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