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望

  【摘要】随着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颁布与实施,将人才培养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不能贴合新兴技术的要求。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工程人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进行设计,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  培养模式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18-01
  为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各高校正紧抓契机主动布局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才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具备创新意识,不仅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具有创新创造能力。不仅能够解决真实问题,还能够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以工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模式,结合新型经济特点和专业特色展开工作。不再以灌输式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而是倡导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一、转变理念,服务于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种内涵式的深层次教育教学改革,首先需解决人才培养理念从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变的关键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使我国的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进一步迎合发展需求,国家陆续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多项人才培养战略,先后出台了多项人才培养政策文件。政策文件的出台与实施,为工科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为工科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为满足创新型人才需求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应服务于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围绕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在众多新兴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新工科建设更加重视学科的实践意义与综合意义,特别是在新兴技术方面,例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应当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实现新的发展。当然,突破传统思维并不代表着完全抛弃传统,应当按照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传统工科教育的发展,致力于构建符合产业发展、迎合经济特点的工科教育。
  二、优化模式,确立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核心
  新工科背景下,应当以创新型工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实现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转变。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通常以学科为向导,更多注重专业教育而轻视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通常局限在本专业内,缺少跨专业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式培养方案。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应参照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计培养标准与培养模式,借鉴“国际工程教育”理念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确定人才培养点的具体目标时应当明确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地位,并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纳入到培养体系中,借助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拓展学习空间、开阔学生视野。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让国家工程认证标准落到实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生产实践与能力培养,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教学模式的改进是提高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应当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或是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在任务中提高操作能力学习专业知识,使理论研究与操作实践连接得更加紧密。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更多关注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方案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更多关注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借助探索型课题和创新型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团队合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践热情。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在思维模式上的创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上思考问题,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建立联系,逐步提高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
  改进教学模式也应关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文理知识的互相渗透,使理工科学生能够更多地领略社会文化风采、借鉴文科思维方式,才能够在不同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创新型工程人才既应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也应具有全球视野和领导能力,才能在将来的社会工作中成为卓越工程师和团队领导者。改进教学模式还应关注调整人才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可利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提供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新型评价机制,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再以以往的书面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形式,在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同时,也要考查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完善体系,促进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要完善的教学体系进行保障,强化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的内在联系,强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紧密结合,形成高校与企业相联合的立体化培养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既应包含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的基础课程群和应用技术为主的应用课程群,也应包含强化学科知识交叉和创新思想培养的拓展课程群。拓展课程不再是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的补充,其在拓展学生视野上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应用技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上也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包含一些操作技能教学,包括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基本技能等,通过实践过程促进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的融合。相应地需要加强工程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各门课程提供演练场景,为创新竞赛提供实训环境。也可进一步引入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体系,真正实现面向工业需求的工程创新实践。
  总之,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种深层次的改革,需要从才培养理念上树立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应当放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倡导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并相应地加强拓展课程群和實践平台建设,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章云,李丽娟,杨文斌,蔡述庭.新工科多专业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2):50-56.
  [2]王斌,高江波,陈晨.面向“新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8(01):52-55.
  [3]张望,白英,梁丽芳.面向新工科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9(07):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5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