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教育论文  > 
  •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探索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着重以光电产业需求为基础,构建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及“双能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强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导师指导+项目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工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242-03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需要高校面向未来布局新工科建设,探索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1]。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发展研究工作,并于2月18日形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4月8日形成了“新工科行动路线(天大行动)”[2]。教育部高教司领导多次强调,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把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新工科,主动面向未来,适应和引领新经济。新工科建设已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阵新的改革热潮,各高校纷纷响应,在工业界和国际上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光电信息技术是由光学、光电子、微电子等技术结合而成的多学科综合技术,涉及光信息的辐射、传输、探测以及光电信息的转换、存储、处理与显示等众多的内容。光电信息技术被公认为是继电子信息技术之后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光电信息产业已成为当前最具魅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光电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对光电信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3]。为此,2012年教育部为适应国内对光电信息领域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将原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与原属于电气信息类的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五个专业统一修订,批准设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设置旨在为光电技术相关领域产业培养亟须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能够满足当代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4]。根据2015年教育部本科专业备案与审批结果,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属于新工科专业范畴。目前,新工科建设正在从思想发动走向实践行动。专业建设是新工科实践的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5,6]。“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新的适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7]。
  高校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按照高校的分类管理和发展的原则,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方向就是应用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8]。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新工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必然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在转型建设过程中,“新工科”建设也渗透当中。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为例,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基本思想,以地方光电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校应用型转型及专业背景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以下简称中山学院)为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举办方为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方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建校至今已有32年的办学历史。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学校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至今,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2年,学校开始探索硕士研究生培养之路;2016年,学校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同时成了省内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所“省市共建”高校。近年来,学校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三大核心战略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的双轮驱动战略深入推进落实“省市共建”和“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以教育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选准方向、抓好重点,创新机制,加快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中山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电子信息学院原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源与照明”的方向上进行升级而设置的。该专业2016年通过教育部备案审批,2017年起开始招生,第一届本科生72人,2018年第二届本科生招生80人。目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初步组建了一支结构较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基于新工科建设思想,确立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践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与中山、广州、珠海、深圳、东莞等多家光电类企业联合建立了多个生产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地域特点,结合广东省中山市光电产业的发展现状,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養的核心地位,突出新型照明显示技术、新型激光通信技术、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及相关光学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
  众所周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由原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与原属于电气信息类的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五个专业统一修订而新设置的,课程内容多、课程较大而且相当一部分偏理论性。设置该专业的大部分学校是在原有相关专业基础上进行调整升级,因此不同学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差别很大。中山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原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半导体照明方向升级而来,其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均一定程度上受原专业影响,离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还需紧扣光电产业需求,达到光电产业需求的进一步优化;(2)师资队伍单一,教师缺乏工程应用能力;(3)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创新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够;(4)培养过程依赖于学校现有资源,企业参与度不够。   二、構建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最近,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的出台,中山光电产业呈现集群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以联合光电为代表的光电产业,已在中山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中山火炬区就有光电类企业120多家,产业集聚优势渐成,对光电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我们拟以光电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并参照教育部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省市共建和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的有利条件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新工科”为背景,以产学研为推动力,夯实实践性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多层次多渠道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1.构建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依据《国标》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修订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过程。在充分征求企业(特别是中山光电类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议的基础上,紧扣光电产业需求和光电产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光电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相关课程进行精简,把内容相似、理论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合并,把课程中相对老旧的知识进行删除,引入光电信息行业领域相关的最新知识技术;在确保一定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培养时间和学分比重。
  2.组建“双能型”高水平师资队伍。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坚持内部培养、专职引进与双向聘任相结合的道路,组建一支特色鲜明的“双能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现状。具体措施包括:鼓励教师参与实践进修与培训;引进具有行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外聘企业科研人员到学校兼职;柔性引进企业高水平人才;等等。
  3.形成“导师指导+项目实践”的新培养模式。依托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学校创新创业学院、校企联合实验室、置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组建光电应用创新中心。构建以传统实验教学为基础,以开放实验、创新中心培养为补充,以参加各类各级别的学科竞赛为激励手段的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多样化实践教学环境中,将实际工程项目贯穿于学生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双能型”教师的指导作用,形成“学院倡导、导师指导、学生主导”的创新意识培养过程,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将通过专利申请、论文发表等方式,运用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来达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不断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成果转化意识,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
  4.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以光电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持续提高。搭建校企联合的科研平台,以光电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同时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以科研带动实验教学,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特别是,将聘请企业光电方面专家为客座教授,担任实践性、创新性强课程的主讲,或开展基于光电技术的学术讲座;校企联合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聘请企业光电方面专家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参与有计划的学生就业培训工作。
  三、结语
  新工科的研究和实践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与研究前沿,也是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必然要求。当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面临“省市共建”和“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的发展主题。珠三角是光电产业新兴技术集聚地,中山光电产业有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增强技术优势,迎来历史性的发展。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文对中山学院新设置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立足学校和专业背景,以地方光电信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突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最终形成“导师指导+项目实践”的新培养模式。上述探索可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3]程荣龙,李宜德,王莉,宫昊,傅院霞.地方高校应用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167-168.
  [4]刘志敏,于运飞,徐雪萌,王桐,王澜澜,陈爱喜.“大交通”背景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108-109.
  [5]李正良,廖瑞金,董凌燕.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20-25.
  [6]姜晓坤,朱泓.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17-25.
  [7]贺伟,樊晓虹,贺一梦,贺东方,龚伍亮.新工科背景下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3):4-6.
  [8]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