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涛

  目前,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存在课程设计逻辑滞后、课程内容陈旧单一、学科间松散割裂不利于“双师型”教师建设、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实践性、校企合作效果差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本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本研究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观为理论依托,试图重新构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以促进该专业在新形势下的良性健康有序发展。
  一、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逻辑滞后,不能准确适配学生智力类型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中职学生属于“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强”的智力类型,与此对应的课程设计也应充分体现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的特点。但根据笔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存在的大量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计仅基于传统的学科体系,即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编排各章节内容,抽象性特点明显,形象性特点不足,这就与当前中职学生的智力类型严重不符,从而导致教师教学中不能恰当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不利于中职学生素质发展。
   (二)课程内容陈旧单一,不能及时适应当下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取自职业经验,职业经验又来源于市场。当下市场瞬息万变,要求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但据笔者翻阅当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发现:一方面,教材中的部分理论知识点还停留在几年前的市场与职业经验中,甚至部分教材中的营销案例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案例;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素材多源自书本或网络等间接经验,缺乏时兴的企业直接经验,这就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相去甚远,大大增加了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难度,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课程学科间松散割裂,不能满足“双师型”教师建设要求
   根据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多数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及时了解和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导,课程设置无法真正有效地以行业背景为依托,因此课程体系缺乏可靠的逻辑支撑,导致课程安排杂乱无序,专业课程之间割裂开来,理论与实践课界限模糊,整体缺乏有机组合,甚至部分知识点反复出现,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各行其是,无法形成准确的教学合力突出特色,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师生教学相长的效率,更加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
   (四)课程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法为主,不符合中职人才培养规律
   由于我国教师教育深受赫尔巴特传统教育观中讲授法的影响,加上新课改实施力度尚难全覆盖,所以目前大多数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为主,甚至个别实操项目也是以教师大幅度讲授进行。这种方式除了严重脱离市场实际活动要求外,也不符合职业教育“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的人才培养规律,还会使学生营销技能的提升效果大打折扣。
   (五)课外校企合作环节缺乏科学性,不能有效实现循序渐进
   当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中的部分项目为了追求数量与速度,项目内容过于浅显,对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帮助效果不大,尽管有些项目已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某方面能力,但各项目之间仍缺乏科学规划,甚至显得有点“病急乱投医”,大有能找到哪个企业就和哪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嫌疑。這就使得先开展的项目与后开展的项目在任务连贯和复杂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现渐进性,先后开展的项目之间关联性也不强,无法形成彼此相连、逐层上升的阶梯,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时效性和意义。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意义
   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就是在市场营销专业学习领域基础上,着重把实际的工作过程进行三次以上的教学化处理,并形成相对应的三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既各自独立且完整,整体上又具有平行渐进的逻辑递进关系,最后统一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课程模式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能力,对于改善当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
   (一)课程以行动为导向,更适配中职学生智力类型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由于基于行动导向,强调对实际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情境化处理,进而梳理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予以实施。因此整个过程十分强调学生的动手参与,映射到课程上则要求最大限度开设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任务课程,这一点非常符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也适配中职学生的智力类型。
   (二)课程内容的来源符合实际,更适合当下市场发展需求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来源于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能及时且真实地反映市场前沿需求,因此较少存在知识陈旧落伍的问题,案例更新速度也会与时俱进。同时,学生所学的知识多为真实工作岗位的直接经验,也能更真切地应用于市场,且对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内容有序排列,更易实现“双师型”教师建设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中,由于工作内容和学习情境是不同的,因此同一职业角色重复的只是工作过程,学生可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身临其境地学习到不同的工作内容。如此一来,原本彼此分离的课程就可以很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有机组合,并汇聚成合力,最终发展为专业特色。教师也可根据不同情境进行明确分工,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学科间松散割裂的问题,有利于针对性教学,更易实现“双师型”教师建设。
   (四)课程实施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改革,考虑到工作过程中要依托一定的行业企业背景,同时有具体且不同的学习情境作为载体,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去,真正实现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如此,整个课堂就能变成由实践情境构成的过程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讲授,从而避免过多讲授带来的无趣和无效。    (五)学习情境间平行递进的逻辑关系,可保证校企合作环节的有序开展
   由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在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序化,教学过程按照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创设至少3种以上的学习情境用于教学,因而更有利于实现教学情境与校企合作项目同步推进。校企双导师共同教学,这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安排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实现了各项目之间彼此关联、层层上升的阶梯式逻辑关系。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阶段,共七个步骤。(图 1)
   (一)企业调研阶段
   企业调研阶段的任务是遴选课程内容来源,有三个步骤。
   1.调研工作岗位(群)。通过走访该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的行业企业,调研他们所从事的岗位群信息。中职教育强调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因此选择行业企业时最好满足三个要求:(1)为当地经济发展支柱产业;(2)岗位层次适合中职学生;(3)处于不断发展,未来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行业企业。这样便于后续开展工学结合。
   2.归纳行动场。分析所调研岗位群的职业角色,归纳这些角色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这里采用穷尽原则,归纳出行动场。
   3.确定典型工作过程。从职业角色对应的大量工作任务当中筛选出典型工作环节,并按照完成这些环节的步骤将其排序,即确定典型工作过程。
   (二)课程开发阶段
   课程开发阶段的任务是将企业调研阶段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处理,转化为学习性行动场,使其成为适合中职生学习的课程,共四个步骤。
   1.将真实的典型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性行动场。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完全重现企业真实工作过程,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企业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使其适合教育教学。
   2.遴选参照系。社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行业和企业,学生转岗几率越来越大,如果仍然按照原来项目课程的开发方式培养学生掌握某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和素养要求,對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巨大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将学习性行动场在合适的参照系下设置若干个学习情境,以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参照系遴选一般遵循三个标准:(1)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技能迁移水平;(2)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及学校教学条件和环境;(3)任务难易程度。
   3.设置学习情境。根据所选择的参照系,对每个工作岗位设置至少三个以上具有逻辑关系、相互独立且存在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的学习情境。
  4.确定学习任务。确定每种学习情境下具体的学习任务。
   按照以上步骤,构建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结合“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一普适性工作过程和市场营销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设计各岗位群学习性行动场(即学习场),如图2、图3、图4所示。
  四、结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解决中职市场营销课程问题的正确途径,但由于它与传统课程存在较大差异,对原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造成冲击,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营销工作对人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如何将文化基础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有机融入市场营销岗位的各个学习场之中,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第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需要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求各科教师互相配合,短期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所以转变教师观念、获取教师支持是成功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必要条件。
   第三,校企合作项目要与每个学习场、每个学习情境保持一致,这增加了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度,对校企合作负责人的沟通水平和谈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校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责任编辑陈春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46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