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视频摄像应用型课程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便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做好的便是应用型课程建设。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在《视频摄像》应用型课程改革中,积极引入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概念,同时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质,构建新的教学情境,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力争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實现良好对接。
[关 键 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视频摄像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316-02
2014年2月,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此举被许多教育界人士视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时代正悄然来临”。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既顺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使命与挑战,更是学校发展再上台阶的必然抉择。在建设应用型高校的道路上,首先要做好的便是应用型课程建设。
为增强视频摄像课的应用性,加强课程与摄像工作岗位要求的关联,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拟引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概念。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不再片面强调建立在静态学科体系智商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隐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整合了实践和理论的工作过程的生成与建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教师将课程知识点重构然后融入工作过程之中,以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为载体,以具体的项目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出围绕不同工作任务的一系列工作场景,将具体的学习过程置于具体的工作场景之中,借助于学生完成具体任务时直接工作经验的积累,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达到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目的。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是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指向的,通过此次课程改革,我们将构建新的教学情境,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力争使摄像课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未来的就业岗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
一、课程定位
任何一门课程都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共同发挥作用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每门课在课程体系中都有其独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我们要明确每一门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我系广播电视学和编导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遵循OBE的教育理念,前期通过对传媒行业就业市场的调查,结合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我们将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归纳为三大方向:编创、摄录和后期制作。其中摄录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摄像师和摄像助理。
从各大招聘网站上各公司、企业招聘摄像师及摄像助理时发布的岗位职责的描述来看,摄像师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参与选题策划、协助导演做前期准备工作、制定拍摄计划、完成拍摄脚本写作、独立或与团队一起完成拍摄,实施拍摄方案、素材整理及挑选,协助或参与后期剪辑。
根据摄像师岗位的核心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其工作领域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创意策划、分镜头脚本写作、视频拍摄、视频剪辑以及不同类型视频作品创作。为了完成这些工作领域核心内容,在编导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设置能与之对应的学习领域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摄影技术、视频摄像、影视用光、影视色彩学、影视画面剪辑、非线性编辑技术,同时还有演播室节目制作、影视广告创作、影视短片创作、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视频摄像就是这些学习领域中的一部分,从该课程和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的关系来看,视频摄像的学习内容偏向基础摄像技术,能为其他影视艺术类的课程提供技术基础,更为后续各种类型影视作品创作实践提供基础。同时,后续课程中有对影视拍摄更为细化的学习,如影视画面造型和影视用光等。从影视制作流程来看,它也为后续剪辑、特效包装的素材基础。因此,从各种角度来看,视频摄像的基本定位就是“基础入门”类课程,适合开在大一学年。课程的目标显然不是让学生通过这一门课程就能成为技术娴熟的摄像高手,而是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熟悉常用的摄像设备,掌握这些常用设备的基础操作,了解关于视频摄像的基础知识,熟悉影视制作基本流程。最好能打牢根基,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培养学生对视频拍摄和影视制作的兴趣,以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潜能。归纳起来,本门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就是:熟悉设备、掌握操作、了解流程;扩展教学目标是:打牢根基、培养习惯和激发兴趣。课程对应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构成包括:摄像基础知识、设备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开拓创新素质、艺术审美素质。
二、课程设计
基于视频摄像的课程定位以及摄像师的典型工作过程,我们对《视频摄像》课的内容进行拆解、重组。传统的《视频摄像》类课程主要包括摄像基础知识、摄像机的结构和原理、摄像机的基本使用、光学镜头、影视构图、固定镜头、运动镜头、光线与色彩、场面调度等。我们将课程知识点重构然后融入工作过程中,以实际工作中的项目为载体,以具体的项目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出围绕不同工作任务的五个核心工作场景——一分钟短片拍摄、电视新闻拍摄、影视片段模拟拍摄、影视广告拍摄、短片拍摄。
一分钟短片拍摄要求学生使用固定镜头完成固定命题的一分钟短片,让学生了解摄像的一般知识,掌握摄像机的基本使用和三脚架等固定设备的使用,了解镜头的基本组接规律。
电视新闻拍摄要求学生自己选题完成一条电视新闻,熟悉电视新闻的一般拍摄流程,进一步熟悉摄像设备的使用,在使用摄像设备完成固定画面拍摄的基础上,加强对推、拉、摇、移等基本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和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影视片段模拟拍摄,通过拆解分析经典影视片段中的镜头并进行模拟拍摄,让学生了解分镜头脚本的一般格式和作用,熟悉影视拍摄的基本流程,了解镜头的复杂运动形式和场面调度的知识,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滑轨、摇臂、斯坦尼康等常用稳定设备的使用和复杂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
影视广告拍摄项目结合大广赛和学院奖的真实广告命题,让学生了解创意的基本方法、广告制作的流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影视广告拍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短片拍摄项目作为综合性项目,要求学生参与选题策划、方案制定、实施拍摄、后期制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
各项目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尽量让每位学生充分参与分析讨论,创意策划,制定拍摄方案,共同实施拍摄,并完成后期剪辑,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都将具体的学习过程置于具体的工作场景之中,将理论融入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虽然每个工作场景工作任务不同,但核心工作过程相同,工作过程不断重复、不断强化。各项目之间在难度上不断增加,但老师的主导性不断弱化,从前期演示到后期指导到最后参与共同讨论,逐渐放开手,从而逐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通过完成具体项目中的工作任务不断重复、不断强化工作流程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借助于学生完成具体任务时直接工作经验的积累,从而掌握所需的各项技能和知识要点,最终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
三、课程实施
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按照任务发布—任务实施—任务总结—成果应用的一般流程实施。首先,通过云课堂发布项目任务,同时在云课堂上发布与任务相关的课件、微课视频、优秀作品等,让学生提前了解任务并做相关准备。其次,在课堂上就学生提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带领学生进行任务分析、方案进行讨论和修订。再次,由各小组学生撰写脚本、拍摄素材并进行素材剪辑,每次拍摄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课堂答疑或线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解答。完成拍摄任务后,再通过课堂及线上开展学生互评、老师总评,对作品中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各组对作品进行完善。最后会选择好的作品参加比赛或展映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三结合的原则,对课程教学进行扩充和延伸,力求让课程效果最大化。
一是课上与课下结合。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利用微课开展翻转课堂,课下学习基本知识和操作,课上重点解决知识的难点和操作中的问题。
二是线上与线下结合。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体,通过创建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的方式,组织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等设备参与线上讨论,并针对在线上问题的讨论,安排线下的实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三是教学与竞赛结合。通过参与竞赛中的真实命题,一方面向学生展示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用真实的竞赛项目能达到激发学生参与和创作的目的,还能通过竞赛发现自己和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学生的差距,明确接下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四、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评价摒弃原有的以单一结课作业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准绳,课程设计中设置的五个教学情境分别对应五个项目作业,以每个项目作业的方案制订、团队协作、完成度、完成质量、规范程度等多角度作为评价依据。这样实现了由单一理论或单一实践考核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渠道考核,由一次性考核转变成过程性考核,凸显考核评测过程与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
同时,为了使评价结果趋于科学化与合理化,需要扩充教学考核评价主体。在评价中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既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又包括教师点评甚至真实用户评价等,努力建立一套以任课教师为主導,以学生为主力,以真实用户为主干的多元评价主体联动机制,进而正确有效地检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凸显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与公正性。
最后,为了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地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分别对线上学习情况和线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与此同时增加机动考核,除了课程作业之外,有参与学院、校内工作室或其他公司各类型视频拍摄任务的学生将根据作品完成情况获得10分(满分)的成绩加成。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同时为教师提供教学效果反馈,为课程教学持续改革提供依据。
总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同时需要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课程的每一个常规教学环节进行常态性的评估和评价,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才能更好地督促持续改进,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双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翻转课堂”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5).
[2]朱新波.工作过程系统化在《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4).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