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幼儿园混龄教育对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玲

  【摘要】古时,我们的学堂就是以混龄教育的方式进行传道解惑的。幼儿园混龄教育是将3-6岁的幼儿进行混合的集体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生活,而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产生标志着幼儿内心发展趋于成熟。在混龄班级中年龄不同的幼儿也可以相互影响,大龄幼儿可以起榜样作用促进小龄幼儿利他行为的产生,大龄幼儿在帮助小龄幼儿的同时促进了自身利他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混龄教育会使幼儿更好的产生利他行为,促使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出现,幼儿的利他行为也发展了混龄教育。
  【关键词】混龄教育  儿童  利他行为
  一、概念论述
  (一)混龄教育
  1.混龄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在我们人类开始用学堂来传授知识的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教育者数量不足的原因,他们将不同年龄阶段的进行集体教育。这样方便了知识的传播,也能使年纪大的孩子以“小夫子”的角色来教导较低龄的儿童,就是广义上的混龄教育。同年龄阶段教育与混龄教育相比较来说,混龄教育不存在刻板、忽视幼儿个性发展等因素,因此,众多教育者开始注重混龄教育。1907年,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办的“儿童之家”,就是混龄教育的典型代表。[1]
  2.混龄教育的特点及意义
  蒙台梭利认为混龄教育是指年龄在3-6周岁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相对大的年龄跨度环境里共同学习、生活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2]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导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时会更加容易为每个幼儿提供与之符合的成长方案,但是幼儿真正的心理年龄的成熟水平并不是通过年龄来划分的。在同一个班级里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主要是3-6岁的幼儿,身心发展也有巨大的差异性,所以与同龄班级相比,混龄班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一,年龄小的幼儿可以向年龄较长的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从而得到大龄幼儿的帮助,可以减少竞争压力,提高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第二,混龄是幼儿在一起类似于幼儿在家庭中不同年龄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角色承担能力的提升;第三,当代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混龄教育也可以使独生子女提前克服社会性发展不足的方面,克服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奠基良好的个性基础。
  二、混龄教育对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影响
  (一)榜样模仿影响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对于幼儿榜样模仿的問题最早提出来的是班杜拉,他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自身的任何特点。所以,在特定的情境下,有好的榜样在身边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递积极优秀的信息,幼儿在无意识地模仿着榜样带给自己的正能量。榜样能直接影响到幼儿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认知,幼儿的利他行为正是幼儿道德发展中的一部分,幼儿善于模仿。所以,利用榜样对幼儿进行引导是培养幼儿利他行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我们的混龄教育中,小龄幼儿就会将大龄幼儿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小龄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模仿榜样的利他行为从而促使自己的利他行为的出现和发展,所以混龄教育会使幼儿的利他行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和社会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幼儿中找到一个小龄幼儿进行询问:“宝宝你说,这个玩具可以让给这个大哥哥玩吗?”小龄幼儿肯定会拒绝或者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我又去问榜样大龄幼儿:“你可以将这个玩具让给他玩吗?”大龄幼儿表示自己同意将玩具给小妹妹玩,从那时候起这个小龄幼儿就会时常跟随这个榜样的大龄幼儿身旁玩。而我在半个月后发现这名小龄幼儿会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同龄的小朋友玩,会主动去拥抱情绪不好的同龄小朋友。所以在混龄教育中,榜样模仿会影响到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
  (二)胜任感影响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早期著名的心理学家James认为影响自我价值感的主要是成功和抱负,胜任感对于学前幼儿来说也是影响利他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胜任感强的幼儿会具有自信的特点,他们一般会比周围的幼儿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更为突出。他们在遇到有困难的幼儿时可以很有把握的上前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后他们收获了内心满足、在帮助别人中收获他们快乐和友谊或者同伴、老师对自己的夸赞,使幼儿在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下还积极地去帮助周围伙伴,或者去帮助在这个群体之外的人,这也促进了幼儿的利他行为的产生。例如,当混龄班幼儿同时在玩积木时,小龄幼儿(3-4岁)需要搭高高的城墙,需要很多的材料进行搬运,小龄幼儿搬运的能力有限,旁边的大龄幼儿就跑过去帮助小龄幼儿进行积木的搬运,他们还一起拼搭了高高的城墙。我看到这种情况立即表扬了这位大龄幼儿,所以他很开心。在与弟弟妹妹们合作中收获了快乐,同时也收获了老师的表扬鼓励,在之后的班级事务中这名幼儿对于任何事情都很有积极性。所以混龄教育中胜任感会影响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
  (三)幼儿之间的认同感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这本书中提出:认同是“基于同病相怜的同化作用”[3]。认同感会给幼儿带来满足、自信、积极等方面的正能量作用。
  心理学家曾提出,移情的出现更能引起幼儿利他行为的可能性,甚至幼儿还会超越于熟悉的群体去帮助群体之外的陌生人,所以移情能够促进学前儿童更好地进行利他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混龄教育中大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遇到困难时就会赶紧上前去帮助小伙伴走出困境,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产生。
  (四)自我决定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自我决定是人们如何决定自身行为的动机过程。[3]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个体从外部世界得到更大的自主支持时,他们也会倾向于给予世界更大的自主性。[4]混龄教育中学前幼儿处于一个好的环境中,并且能够获得很多的支持,就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内部动机,幼儿的利他行为属于内部动机中的一部分,内部动机增强也会提升幼儿利他行为的出现。
  综上所述,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正是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来促进儿童美德和利他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红艳.混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D].江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81.
  【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刘丽虹,张积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54-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93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