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文插图 拓宽语文学习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言惠林
每当拿起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都羡慕这个年代的孩子们,因为他们拥有一份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册册课本装帧精美,篇篇文章如心灵鸡汤给人内心的感动和人生的启迪。而课文里的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更是我们当年上学时不敢奢望的。
就拿我今年所教的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来说,全书一共有7个单元,25篇课文,插图的数量达到了47幅,平均每课至少有2幅。这些插图绘画水平相当高,细细欣赏、品味,顿感妙处无穷。而这些精美的插图往往在平时的教学中被我们忽视,老师没有在意这些图,备课时不会去备这些插图,授课中也往往只注重文本的分析,而很少去用这些插图,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普及,看插图好像已经落伍,变得有点“土”了;学生们也没有感受到这些图的用处,这些插图默默地躺在书上变成了“鸡肋”,甚至成了一些孩子乱涂乱画的素材。我想:如果在语文教学中用好这些插图,那么语文学习的途径就会大大地拓宽,这也是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之一。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怎样观察插图,让学生成为“内行”,教师应起关键的指导作用。
首先,关于景物的插图,应学会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等顺序观察。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中的黄山是本课的第三幅图,结合课文“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来观察这幅图,通过观察和描述,课文内容一下子就展开了。此时教师借机激情:“同学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就能把书读“厚”了。
其次,有关人物的插图,教师应教会学生先从整体环境入手,再观察人物的衣着、动作、外貌、神情等细节特征,最后结合文本内容去揣摩并体会人物的心理,这样对于文本的解读感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还有其他类别的插图,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二、利用插图品析词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一些精挑细选的美文,只有细细感悟字词句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一篇课文。因此,合理利用课文插图,使学生加强对字词句的理解、品味,那插图的作用就进一步发挥出来了。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时,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其中有“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两个词,这两个词都是描写绿色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正好,课本的草原美景绘图可以用到。我指导大家观察插图:同学们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无边无际,这就叫“一碧千里 ”;绿色的草地颜色鲜艳,绿得好像颜色要流下来似的,这就是“翠色欲流”。通过一边看图,一边感悟,一边讲,加上教师的板书,使学生懂得“一碧千里”重在写绿的广度,“翠色欲流”重在写绿的程度深,同时也知道了“欲”的意思是“将要”。学生边看边想边说,多种感官相互作用,教学的效果就更好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为语文教学资源之一的课文插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插图本身既有外在的形象之美,又有内在之美。我们不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有能够感动的心灵。课文插图之美大致有以下几类:
1.风景名胜之美。如“三亚落日”的瑰丽磅礴,“九寨沟”的灵山秀水, “黄山奇松”的苍劲挺拔……通过这一幅幅插图,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结合课文的学习,更能激发孩子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决心。
2.历史文化之美。《黄鹤楼送别》插图中,“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此情此景,我们怎么可能没有感受到他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不为他们的忘年之交所感动?
3.民风民俗之美。《姥姥的剪纸》《安塞腰鼓》等都是反映中华民族的不同地域所呈现出来的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幅员辽阔,文化多姿。
4.光辉人性之美。这类插图,数量就更多了。眼睛上缠着的绷带已被鲜血染红,但仍和医生谈笑自如的军神刘伯承;为人类盗取天火,甘愿忍受鹫鹰啄食自己肝脏的普罗米修斯;“在大海中永生”的邓小平爷爷……这一个个光辉的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美好品质、光辉人性,就像寒冬的暖阳,温暖着我们;黑夜中的明灯,照亮着我们;沙漠中的清泉,滋润着我们,让我们感到人生的美好,世界的美丽。
最后,我想对这些插图的作者表达深深的敬意,虽然插图上没留下他们的名字,但为了孩子们的成长,他们在这些图上费尽心思。我想只要我们平时仔细地观察和思考,就会越来越觉得,这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就是一件件艺术品,引领我们走进文学的大门,提高我们对美的感悟,对文本的感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的多彩多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31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