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班幼儿时间观念的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73-03
  一、问题提出
  时间观念是儿童掌握各科知识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黄希庭对儿童时间知觉的初步研究表明:5岁儿童不会使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极不准确,极不稳定;6岁儿童的时间知觉与5岁儿童基本上相似,只是对短时距知觉的准确度和稳定性有所提高;7岁儿童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但主要是利用外部的时间标尺,利用内部时间标尺的人数仍然很少。以上研究均属理论范畴,它能给我们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我为此做了新的尝试,即在实践层面研究探索大班幼儿时间观念的状态,以此为培养大班幼儿的时间观念提供更切实有效的保证,为幼小衔接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时间观念的概念界定
  时间指的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或指它的某一个点。幼儿时间观念是指幼儿对时间的感知觉以及对时间估计随活动内容所抱的正确态度,即在理解、认识时间的基础上,知道时间会流逝和一去不复返的,懂得守时、惜时,并养成自觉的遵守时间,合理的安排时间以及做事不拖拉的良好习惯。
  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我就本班25位大班幼儿对时间的感知、幼儿对时间观念所持有的行为态度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一方面从研究中读解理论,另一方面从更客观、科学的视角提高对大班幼儿时间观念现状的认识。
  三、对幼儿时间观念中认知能力的解读
  1.对钟表时间的认识。大班幼儿开始进入到钟表时间的学习认知阶段,从日常的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大班幼儿对钟表时间已经产生一定的敏感度,他们喜欢看墙上挂着的钟表时间,也喜欢摆弄钟表,有的幼儿还模仿者成人戴起了手表。那大班幼儿对钟表的认知能力究竟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平,我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后,对本班25位幼儿就认识钟表时间的能力进行了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整点、半点、半点前、半点后共四个方面的10个时间点,测试的方法将钟面上的10个时间点拍摄后制作成插图画面的问卷发放给每个幼儿,请幼儿根据钟面指针所指的时间点来标注数字时间(9∶00),为了避免同伴间相互提示,我采用逐个调查的方法进行。
  测试结果:
  从表1中可以发现幼儿认识整点的正确率最高,占总测试人数的100%,正确率高的依此为半点,占84%,能认识半点前的时间76%,而正确率最低的是认识半点后的时间,占总测试人数的40%。
  结果分析:
  整点、半点标注的正确率高说明幼儿对整点和半点的认知能力已经具备,充分证明认识整点和半点确实是大班幼儿学习的最佳时期。而对于半点前、半点后标注的正确率相对较低,也同样可以发现大班幼儿在学习半点前和半点后的钟表时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说明幼儿认知水平明显出现较大的差异。具体来看:在标注半点前出现的错误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幼儿将时针分针所表示的意义混淆,将时针读作分针,分针读作时针,二是对钟面上的数字应该读作5分钟、10分钟……不理解。而在标注半点后出现的错误人数为最多,有15位幼儿,而其中11位幼儿都是因为半点以后时针所处的位置是接近下一个时间点,在视觉上很难辨别,容易产生误解,造成幼儿错误的将时针标注为下一个时间点,即10∶50都标注成11∶50,也说明幼儿对钟表的认知处于启蒙阶段。
  学内容,然后可以根据幼儿学习的能力逐渐增加半点前和半点后的学习内容。
  2.关于时间的理解。当幼儿对于钟表时间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那幼儿对于钟表时间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理解的呢?他们是否能理解钟表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所表述的特定意义,我决定作进一步的调查了解。有研究者研究表明:“对4~7岁儿童,日、周和月在日常常规活动中重复次数较多,若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相应的适当认知对象,将有助于全面了解时间模式表征在儿童的未来时序认知的作用。”一日作息生活可以认定为是日常生活重复出现的认知对象,我从中选取了包括早餐、运动、上课、午餐、午睡、放学、晚餐等部分作息活动制成表格,帮助幼儿先解读需要标注的表格内容,在认识理解相关文字和意义的基础上,请幼儿对这些作息活动标注数字时间点,例:运动――8∶30。以此想了解幼儿对每个作息活动大致所处的时间点和每个作息活动时间点的前后顺序现状。
  调查结果:
  说明:在幼儿标注的数字时间点中只要他(她)标注的时间是在这个活动时间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均视为正确,如运动幼儿标注的时间点在8:00~9∶00之间视为正确,超出这个时间段经了解后发现与事实有明显的差距,即视为错误。
  表2结果分析:
  从表2中可以发现幼儿标注的幼儿园作息活动时间点正确率为84%以上。一日作息活动是幼儿每天重复经历的内容,非常的熟悉,由于大班幼儿对时间开始产生了一定的敏感度,因此在日常的活动中已经能关注和理解一日作息活动和钟表时间之间的关系了。
  从出现的错误情况来分析:
  表2中有4位幼儿在标注每个活动项目的数字时间与一日作息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比如午餐时间应该为11∶10,但是这些幼儿分别标注为9∶15、9∶00、10∶10、9∶18。我们每天午餐结束后都会要求幼儿将自己吃完饭的时间记录在表格内,这4位幼儿在标注中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可以发现他们对钟表时间的特定意义不理解。
  表3结果分析:
  表3的数据反映了幼儿填写的作息活动项目的时间顺序,有三位幼儿对一日作息活动的时间顺序出现颠倒标注的现象,即先进行的活动项目标注的时间点晚:午餐――10∶10,后进行的活动项目标注的时间点早:午睡――9∶13,说明这三位幼儿对时间顺序的概念还未建立起来。
  由此说明,大部分幼儿对熟悉的作息生活的特定时间意义和时间顺序概念已经开始建立起来,对时间意义的认知已具备基础能力。
  3.关于时间的估计。时间估计能力是时间观念的又一个重要标志,记得一次的外出参观图书,到达目的地后蔡昱霖突然对我说:老师我猜刚才我们路上走了半小时。这让我很惊讶,说明幼儿已经有了估算时间的意识了,于是我就在参观图书馆结束后让幼儿进行了一次去图书馆花了多长时间的估算,结果25位幼儿中仅5位幼儿估计相对比较接近实际的时间20~30分钟,其他幼儿与实际时间差距很大。
  为了进一步证实幼儿的估算能力,我在幼儿参观向阳小学后再一次让幼儿徒步回幼儿园,并再做一次时间的估算,这一次估算接近实际时间也仅有7名幼儿。
  由此可见,大班幼儿对于时间估算的能力还尚待形成中。
  四、对幼儿时间观念中的行为问题分析
  幼儿时间观念从认知角度已经开始具备一些基本能力,但是在实际行为中却常常发现大班幼儿时间观念薄弱,行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综合起来有两方面的表现行为:
  第一,缺乏守时概念。由于幼儿园没有严格的上学时间的限制,因此幼儿上幼儿园迟到现象比较普遍,即使老师一再的告知上幼儿园的时间,许多幼儿也还是会姗姗来迟,因为他们认为迟到是爸爸妈妈造成,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第二,做事拖拉。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发现幼儿做事情的过程中边玩边讲话,一件事情的完成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在上厕所、进餐、收拾玩具、完成小练习等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
  造成这两大问题的原因何在,据观察和分析,发现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感知觉发展。由于幼儿的年龄阶段时间观念处于萌芽阶段,研究者已经表明:5~6岁幼儿时间知觉处于不稳定、不准确的阶段,也不会使用时间标尺,因此,时间观念处于尚待形成的阶段。
  2.个性特点。虽然有些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知觉能力,但是因为个性特点也会造成做事拖拉的行为,尤其是一些俗称“慢性子”的幼儿他(她)做事就是喜欢“笃悠悠”、慢吞吞。
  3.依赖性强。依赖性特别强的孩子,常常习惯或者希望成人的替代劳作,只要成人不在其身边,便会出现等待、甚至撒手不做的行为。
  4.注意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幼儿也是拖拉行为产生的缘由,这些幼儿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常常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做事三心二意,不够专注。
  5.能力限制。有部分幼儿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对于一些事情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常常不能完成,于是拖拉、等待的行为便显现出来。
  6.教养方式。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也是养成幼儿拖拉习惯的诱因,有些家长总以为幼儿年龄小,许多事情不会做,不敢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做,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能力既得不到锻炼也造成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五、建议和思考
  1.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基础。由于每个幼儿个体发展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者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认知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的幼儿要创设宽松环境,由浅入深的实施教育,而对于个性、习惯等原因造成做事拖拉的幼儿教育者应给予适度的要求,并且家园共同配合一致教育。
  2.有效教育是关键。根据大班身心发展的认知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认识时间的教育,大班幼儿阶段还处于前运算阶段,在教育中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对象、内容,经常的反复的让幼儿接触、感知和理解,从而萌发幼儿的时间意识,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3.家园共育是保障。时间观念的培养仅仅靠幼儿园单方面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的配合支持以及家园一致的教育,通过多种途径让家长首先认识幼儿时间观念培养的重要意义所在,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也可以让家长之间开展互动交流,经验分享。
  总之,幼儿时间观的培养既要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也要注重教育的策略,更要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来实施,这样才能确保幼儿真正建立起时间观念,为大班幼儿顺利的进入小学奠定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690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