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伴随着电子文化、图像文化的发展,“经典阅读危机”正向我们走来。人们的阅读品位、欣赏水平正在下降,这种趋势直接影响着高中学生。本文对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对高中语文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实践有些启发。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
   经典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高于一般文本的深度和广度,本文所指的经典主要是文学经典。由于电子文化的发展,人们追求快捷、便利的心态,致使经典阅读受到冷落,。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再次提出经典阅读。
   1. 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意义
   1.1 学习古代语言知识的需要。我们说的优秀的文化知识主要侧重于经典的表现形式。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中指出“选择适合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代经典文本都体现了质实与文饰的高度统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虽历经岁月的变迁,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依然是脍炙人口,精美词句至今令人百读不厌。因为中国古代的大文豪首先是语言艺术家,正如文学家李翱所认为的:“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壮,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反之“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则不成文,不能传也。”说明如果诗文语言欠工巧,那么,就不能传之久远。所以,他们很重视对语句的锤炼。
   1.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会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对于实现第三个维度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
   1.3 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呼唤。随着包括现代文化传媒在内的现代化事业的快速推进,特别是电视文艺(文化) 、网络文化等大众文化的相对超前发展,近年来出现了经典阅读的衰落现象,即人们的阅读品位、质量和境界下降,其扩展之速,波及之广,有增无减的扩展势头都令人担忧!真正的“读书人”在减少;而能够将读书作为一种境界、一种指向和一种精神的沐浴去对待,更成为少数人的精神孤旅。
   2. 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方式
   2.1 体验式经典阅读教学。体验不是简单的感官体会,也不是经验,而是一种对感性世界的感觉。从本体论意义上讲它是源于生命本体的冲动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生命本体的活动状态,具有高峰体验的性质。“不是无端悲怨深,直将阅历写成吟。”和其他文本一样,经典文本也是作者体验的结晶。作者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悟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将思想上真实的自我隐匿于文本中。透过文本,你可以体验到另一个世界里活动着的生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飘逸、洒脱、不畏权贵的诗人李白。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尽欢颜。”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困顿流离的杜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夸张、壮观、凄美生动地再现了一位亡国之君的精神世界。诸如此类,哪一部作品不是作者独特的自我体验和灵魂告白呢?
   2.2 对话式经典阅读教学的特点。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方式。它的突出特点是主体性,即教师、学生和文本分别是对话的主体。鉴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只强调学生和文本两个对话主体。“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所以,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把自己预设好的思路、问题以问答的形式体现出来,把教参中既定的结论以启发讨论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表面上看来好像都是在进行师生对话,其实只是教师“一言堂”的变相形式。教师应该“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口头上的师生问答并不意味着师生在进行对话,真正的对话是两个主体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融合、灵魂的碰撞,是主体性交互作用后的生成与创造,是主体间相互开放的创生。
   2.3 陶冶式经典阅读教学方式。“陶冶化教学――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人性的关注与生命的关怀,是语文教育的本色所在。”陶冶式经典阅读教学需要在特定情境下进行。“情境教学是通过对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拟,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 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方法。”“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学中暗示、移情以及心理上场等理论,构建情境教学的基本模式。当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在老师语言的调节下,就会激起强烈的情感,内在的心理倾向超于教育教学过程,于是便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情境教学以‘趣’激发动机,以'美'愉悦身心,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感受、陶冶,促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借助想象的作用,训练技能技巧,即把想象与技能技巧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在对经典文本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文本,去与文本对话。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运用都要遵循适度原则,否则会不利于发挥经典文本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0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