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晨辉

  数学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程序。
  1. 前提测评
   这一环节与传统的五环教学中的“复习提问”完全不同,前者的着眼点是“助教”,而后者则是“助学,旨在保证全班学生都具有探究新知识的认知前提。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新知识的需要,根据对学生学习困难的预测,设计一份测评题。如在教学带分数的加减法时,要测评学生分数的加减法的掌握情况,还要测评学生对带分数分解的掌握情况。对于没掌握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救。
  2. 巧设情境、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出精彩的戏剧,离不开编剧精心设计的几个环节:开始、发展、高潮、结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一节课的设计,除了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作为教学的起点外,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发展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有理数的乘方》这样引入:一张单行纸,如果能无限次对折的话,对折多少次,能有课室这么高?一石即可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3. 自主探究
   探究是对一种事物、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反复研究,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结果的亲身实践活动,是一种既体现人文精神,又体现人的智力和方法的综合活动,也是一种促使知识发生、发展、创新的活动。
  这一环节是探究式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标志,具体做法是教师要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独立探究新知,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是协作者,只进行画龙点睛的引导,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归纳类比。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 师生归纳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归纳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借助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建立猜想,获得正确的结论。具体的操作可由学生完成或由教师完成或师生共同完成。
  例如在讲“了解正方形的有关性质”时,我安排了实验活动:要学生在课前备好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纸片,上课时让他们把菱形、正方形和矩形分别沿它们的对角线所在直线对折。然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由于实验的结果比较直观,所以学生的回答也很踊跃,综合各位学生的结论如下:
  ①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且有两条对称轴。
  ②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③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④ 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⑤ 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
  师生共同归纳出:正方形具有菱形和矩形的性质。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教师没有将正方形的特征作为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获得。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究后形成的知识是不完整的,也不很深刻,不同的学生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 练习反馈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分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矫正。对于书本上的练习题和教学辅导材料上的同步训练题,可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不同的要求。在解题过程中,我采用“做”、“批”、“改”、“析”四步训练法。“做”是指学生第一次接触该份训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批”是指学生完成练习后自行对照后面的答案,用红笔批阅,这是学生第二次浏览该份训练题,学习积极性强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改”和“析”是学生自己就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分类,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从错题中总结经验,并对正确的解题方法加以巩固,从而加深对该份训练题的理解。对于老师已经批改或讲解过的作业题,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改”和“析”上,实现反省和自检。
   责任编辑 罗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12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