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建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有人说,创新教育把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二十一世纪的政治教育要围绕创新教育这个中心,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正如教育学家所言,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学生创造力和全面素质是相辅而成的,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化科学素质是基础,而创造力是核心,实际上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数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浅谈点滴体会。
  一、提高政治教师的自身素质,贯彻创新教育思想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3)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用自己独到的创新思想影响教育学生。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理和心理学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一定创新潜力,只不过有的同学因自身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所限,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已。实践证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创新潜力才能得到发掘。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演讲、调查、参观、竞赛、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播种和采撷创新的果子。平铺直叙、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难免苍白无力,只有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吃一吃。可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目标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比如案例提出后,可以组织参加一系列的阅读活动,阅读有关案例,观看了有关审理案件的实况录像。而后又组织学生到本地法庭观摩了法庭审理、判决案件的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参与活动,本来对案例一无所知的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求知的欲望。
  要鼓励学生参与争辩。政治课的基本理论。从正面讲,有时学生很难接受,但通过争辩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效果较好。争辩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争论和辩论,使学生掌握知识,深化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争辩后,教师再及时加以总结。通过争辩,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发挥。有一案例:王某因故死亡,家人发现一借条“王某借於张某一万元”,于是王某家人向法院起诉,要求张某还钱。对于这样一个案例以“假如你是法官”为题,该怎样审理此案,让学生参与讨论。案例提出后,课堂上当即热闹起来。有同学说,是王某借张某的钱,因为借据上的“借於”就是“借于”的意思;有同学说,是张某借王某的钱,因为借据在王某手里;也有同学说,王某已死,死无对证,此案无法审理。在讨论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最后,基本上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赞同王某;另一种是赞同张某。然后,我又以“假如你是辩护律师”为题,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护。双方唇枪舌战,争辩激烈。赞同王某的同学还查阅了《新华字典》得知,“於”字是“于”字的繁体字,既可做“给”解,又可做“到”解。而且,借据又在王某手中,按一般借贷关系,应是张某借了王某的钱。当案情逐渐明朗的时候,教师及时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讨论中发言积极的同学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足。对同学们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典型问题及时进行剖析。通过争辩,有的同学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有的同学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既理解了知识,又开拓了思路和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发挥。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跟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培养创新意识,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26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