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麓英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自“诗三百”至唐诗宋词,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人比黄花瘦”的婉约;也能听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愤呐喊,“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
  徜徉在这部宝典中,如果学生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诗歌的“言外之意”,老师依然把一首首优美、清新的诗肢解成字、词、句的知识点堆积,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诗歌鉴赏中有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因为诗歌有特定的节奏和音韵,所以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的情感,才能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不读,又焉能体会得出诗人的喜悦、忧愁或凄婉呢?
  因此诗歌仅靠老师讲是不行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味呢?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浅吟、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来揣摩李白、苏轼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象的语言。其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但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中。
  比如在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用画面展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观、醒目的画面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总之,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诗歌教学激情澎湃。
  
   三、以点带面
  
   诗歌有独有的艺术技巧。比如意象、意境等,对于高中学生,应该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就可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用一些专题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用秋风、黄花、梧桐、细雨等典型意象来诉说词人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四、以练带学
  
   物质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那就让我们以课堂为阵地,让学生真正感受诗歌的美。
  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而想写好古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押韵、对仗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更好。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这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挖掘学生的潜能。而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诗歌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作者单位: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62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