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文化,由于其多元性、无拘束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对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要通过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开辟新的德育工作载体等途径来应对挑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文化德育工作大学生
  [作者简介]李宏斌(1963-),男,河南固始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伦理学、体育生态学。(河南郑州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35-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由网络衍生出来的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网络技术等社会产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知识化,网络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来讲,要积极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新环境,充分利用网络衍生产品服务大学生德育工作。本文正是基于网络文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而展开论述的。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网络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它是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文化,是新兴技术和文化内容的综合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①。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②。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网络文化对人类生存的深远影响“就在于它将全方位地渗透人们的生存领域并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进而在本体论的层次上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世界、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人的存在等重大问题的理解和诠释”③。在高校,虽然这种影响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为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困难。网络文化是多元化的,正确与错误、有用与无用、先进与落后的网络文化并存。与传统文化媒介相比,由于网络文化是通过信息虚拟系统自由传播的,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过滤的,也没有审核者和检查者,有的只是信息的自由交流。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来讲,在信息环境下高校无法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和信息获取进行有效干预,大学生在获取网络文化信息时基本上是靠自我判断和选择。由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所带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的多元化,必然会直接冲击个别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动摇其价值追求,影响其情感评价,以至于会给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诱导部分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应对网络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无疑是对当前德育工作的一场严峻考验。
  2.网络文化的无拘束性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自我约束力的降低和自由意识的泛滥。”④一个长期处于虚拟环境中的个体,当他们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许多东西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可以得到充分地宣泄时,他们便在网络中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执行的是与现实社会相异的双重道德标准。同时,网络的匿名特点使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会对各种不道德现象置若罔闻,从而做出一些越轨的网络行为,如欺骗别人、人身攻击、诋毁别人等,大大降低了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正义感和责任主体意识。
  3.网络文化的隐蔽性对传统德育工作方法构成了冲击。网络不仅是一个虚拟的信息平台,而且也是一个隐蔽的空间,任何人只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都可以匿名发表言论和观点而不易被人发现。这种隐蔽性是在不加“选择”的情况下以信息爆炸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显然,在面对这些信息时,教师如果不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就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同时,这种隐蔽性的信息在很多情况下是以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场景“再现”事情的经过,同由一个人、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所组成的传统德育工作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4.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淡化了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络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它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任何人只要进入这个空间,就可以随意和陌生人进行交流,在网络中寻求慰藉,获得虚拟完美的人生,但是,离开网络后却会变得更加失落和冷漠,更不愿与别人交往。长此以往,会淡漠亲情,疏远友情,脱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大大减少与父母、老师、同学等直接交流互动的机会,这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健全发展非常不利。
  三、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挑战的途径
  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冲击,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作出积极的调整,适应变化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1.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提高学生自律意识。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也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自由展示自我的舞台。但是,网络活动主体毕竟是现实中的个人,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行为的延展。因此,他们的行为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与制约。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他们就会感觉无所适从,继而做出失范行为。因此,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非常必要。只有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行为,净化网络空间和环境,才能保证网络社会能够安全、健康、有序地运行,才能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要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平台,争取教育主动权。当前许多校园网络内容过于空洞、死板,信息更新慢,内容较少,缺乏吸引力。因此,学校应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建立或推出一批既紧扣时代脉搏又能吸引广大学生目光的网站,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让大学生接受积极、向上、健康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辨析能力,增强对网上信息的正确选择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教育队伍。加强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德育教育队伍。在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工作队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必须掌握现代各种信息传播工具的技术和特点,以应对网络时代提出的挑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德育教育意识淡薄,操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水平比较弱,对有关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缺乏了解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着重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像、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⑤
  4.顺应网络时代要求,开辟德育工作新载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民数量在全世界普遍激增,网民中的青年学生成为网民的主体。因此,应适应德育工作对象的变化,将网络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提到日程上来。创新德育工作载体,除了建立和推出相应的德育网站、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德育效果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必须积极转换角色,从现实德育工作人员转变为现实和虚拟两重环境中的德育工作人员。另外,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尝试通过建立QQ群与博客、开辟网络空间、建立个人主页、组织“虚拟社区活动”和“虚拟社区管理”、开通虚拟咨询热线等方式,积极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和模范人物,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组织、教育和管理,以德育“虚拟课堂”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此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特点,变化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网络时代的到来,让这个已经开放的时代更加透明。因此,广大德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这一变化,主动迎接挑战和冲击,利用网络文化的特点,调整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和管理,为和谐校园建设服务,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注释]
  ①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24.
  ②李晓衡,高征难.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
  ③巫汉祥.寻找另类空间——网络与生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6.
  ④刁鸿安.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164-165.
  ⑤李亚洲.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J].文教资料,2007(1):5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32618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