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彩霞

  摘要:通过这十来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新授课实施过程中不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数学新授课教学不外乎就是经历这样四个阶段,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尝试发现,探索新知→应用新知,巩固深化→反思小结、体验收获。下面就从这四个阶段谈谈自己在新授课实施过程中的切身体会。
  关键词:尝试发现;探索新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36-03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的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以情境为问题依托,展开探索。创设有效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当然教师要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由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有力的基础。问题情境是多种多样的,我想它应该具备这样几方面的特点:①问题情境是现实的、有趣的;②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③问题情境要唤起学生的质疑;④问题情境必须是为探索新知服务的。⑤通过问题情境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具体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①源于实际生活创设的问题情境为首选,因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我是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视的一种自然现象——日落出发,让学生闭上眼睛,奇思妙想,脑海中勾勒一幅日落的画面,并直观地给予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导入新课。这里合理应用多媒体,可使问题情境达到形神兼备。②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单项式”这一节时,我让每位学生随机写出三个代数式,并且叫几位同学把自己写好的代数式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写出的代数式有的是单独的一个数,有的是单独的一个字母,有的是表示数或字母间的一种或几种运算关系的式子。从大家写出的代数式看,代数式是不是形式多样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探究代数式。这样设置情境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习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③设置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情境还有通过讲故事设置的,有趣味性的情境,有以名人的经历设置问题情境的。设置哪一类情境因课的内容而异,但情境必须把握新知识的生长。
  二、尝试发现,探索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它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和支持者。具体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发现与探索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情境,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了学生的智能,展示了学生的主体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素质。这正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一定要耐心观察、等待,不能急于求成。确保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质和量,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的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答的绝不暗示,正所谓“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而不是传授真理”。例如,我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围绕问题情境,让学生把太阳与地平线的关系抽象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自己动手实践在练习本上画出圆,并且平移三角尺,然后自主探索并与同伴交流,形成知识间的共识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从而形成知识体系。整个学习过程都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去体验成功的乐趣。
  其次,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索和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要鼓励学生个体能动地思维,特色地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事实上,学生的一些灵活思维和创新有些可能是教师想不到的。教师应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散。例如我在讲“二次函数的图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然后认真观察函数的图像,并与同伴充分交流,让学生发散思维,得出二次函数的性质。完成这项教学任务时,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有个别学生画的图像不标准,除了我给指导外,继续让他和同伴交流,最终让个别学生也得到发展,也能体验成功。当然自主探索不能流于形式,有的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过于追求课堂气氛,混混乱乱让学生讨论了半天,最后新的知识体系没有构建起来,自己再机械地给学生灌输,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没有起到实效。所以,合作交流有放有收,收放有序,课堂活而不乱,才能让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最后,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空间。因为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多设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更广阔的发展。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学生做几个练习,就向老师提出质疑,“如果公共点的个数很难判断,怎么办?”这种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和谐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的知识点。一举两得,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攻破难点的教学目标。所以,质疑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而且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总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框架限制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位学生个体得到收获。
  三、应用新知,巩固深化
  新授课的练习是理解巩固新知识,由懂到会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的放矢设计练习题,既典型又精辟。一般设置课堂练习中的题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题目是探究成果的直接再现;第二层次的题目是探究成果的变式训练;第三层次的题目是探究成果在新情境中的应用。练习中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独立思考、分析、探究问题。其中前两个层次针对全体学生,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完成第一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巩固新学知识,包括其中的思维方法、探究方式、合作意识等,让学生进一步构建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解决问题和创新的快乐。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为什么?”通过不断地评价激励,鼓励学生创造性拓展运用,鼓励学生走向成功。
  四、反思小结,体验收获
  新知的构建、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体验与收获。好多教师在新授课中忽略了这个环节或者流于形式,其实,我认为小结这个环节是很必要的。它不仅能让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再现,而且还能让学生谈出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数学思维、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等。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总结,会加深学生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让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赢得成功。
  总之,我们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要创导有效的课堂教学,创导有生命的课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先行者、开拓者。教师潜下心来与学生合作,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在质疑中发展。这样,你的课堂教学才有活力,才有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刘彩霞(1976-),女,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五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421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