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绘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奇涵 叶晓燕

  绘本以“图”为主,但“图”不是插图,也不是与文字意义相脱离的配图,其本身是叙事的,具有极为精致的细节和情感起伏。把绘本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称之为绘本教学。绘本教学最重要的功能是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它不具体解决字、词、句,教师应该遵循“儿童本位,兴趣优先”的原则进行教学,这样既符合绘本的趣味特点,又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预测猜读,激发兴趣
  预测不是完全的猜,预测没有对和错的。是否准确,事后就会见分晓,从文本中得知。美国阅读之父曾说:“阅读就是语言心理的猜测游戏而已。”学生可从阅读中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获得即时的成功体验,极大地满足孩子爱幻想的心理,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教师先导读来了一只小鸟,来了一只猴子,来了一头大象这几部分的内容,紧接着,老师戛然而止,猜猜看,还会有谁来了?在学生畅快地想象来了一只长颈鹿,来了一只恐龙,来了一只袋鼠后,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想要跳起来了,阅读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起来。教师再对照绘本讲述人物的出现,孩子们忍俊不禁……
  二、多重连接,提升主题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比故事更重要的,就是蕴含在图画中的生命的意义。这是图画书创作者、出版者的精神原点。无论是绘本的阅读,还是绘本的写作,如果不从这个原点出发,教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害无益。
  例如,《逃家小兔》这本绘本,在写作背后指向的是文本主题在儿童情感世界中的升华。有位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以下两个关照点。
  首尾呼应。《逃家小兔》是母子之间爱的诗性表达,主题显而易见。教学时应该紧扣这一主题,以此作为起点和终点,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伊始:孩子们,今天早上出门前,妈妈对你说了些什么?
  课堂结束:孩子们,今天放学回家,看到妈妈,你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前者是孩子们习以为常,而又熟视无睹的母爱,后者是儿童情真意切的母爱反哺。在一来而去的连接中,学生对妈妈的爱和妈妈对自己的爱受到了熏陶和升华。
  三、大胆推理,丰富想象
  绘本虽然文字不多,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精美的画面使简洁的语言透出精彩和奇妙来,画面上的一些细节会帮助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发现”喜悦。利用文本的线索和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文本没有表明的东西做一些大胆的推理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小女孩第一次上街去买牛奶,躲闪自行车、摔破膝盖……故事的结尾时妈妈等在巷子口,然后和她一起朝家里走去的背影。故事结束了,可最后的画面又使学生产生了新的阅读期待:小女孩回到家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发挥想象,大胆推理。这样,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想象中结束故事,让快乐的阅读从课内延续到了课外。
  四、找出重点,主次分明
  绘本的篇幅长短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些绘本简洁明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时不需要刻意地去关注取舍。而有些绘本情节复杂,且页数也比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绘本时要注意详略,尽量选取所要表达的故事内容,所要表现故事内涵的那几幅,让孩子们重点关注,真正在绘本中提炼知识经验。只有找出主旨,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所传递的信息。
  例如《我想要爱》,讲述大熊吉米在寻找爱的旅程中所经历的“缺乏爱——渴望爱——寻找爱——得到爱——享受爱——失去爱——学会爱——奉献爱”的历程。文本篇幅较长,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应面面俱到,而该抓住文本的主旨,引导学生去体验有爱的快乐与幸福、失去爱的孤独与痛苦,去领悟只有主动去爱别人,才能获得更多的爱,才能永远充满爱。
  五、拓展活动,丰富多彩
  结合绘本阅读可以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可以是讲故事、表演、制作、续编、画故事、在扉页中写前言,在留白中写作者省略的话语等等。
  例如,读《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可以创编一个好玩的圆形故事《要是你给( )一个( )》;读《小猪变形记》可以想象,小猪还会变成什么?读《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可以在绘本留白的地方画画写写;读《爷爷一定有办法》可以把你对爷爷、外公的爱写在卡片上送给他;读《母鸡萝丝去散步》可以让孩子画一画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地图;读《三个强盗》可以让孩子扮一扮、演一演角色等等。
  总之,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少一些知识技能的要求,多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少一些形式化的刻意设计,多关注阅读过程的体验;少一些急于求成的表达,多一些潜移默化;少一些课堂束缚,多一些自由与有创意的想象,让学生从阅读绘本走向爱上阅读。让绘本成为快乐的种子,幸福的种子,让我们播下快乐与幸福,让这些美妙的种子,在孩子和我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一粒粒小种子……
  (责编 张亚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805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