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实施德育的重要性在于把握德育的内容,素质教育以德育为先的必要性,突出狭义的德育,即学校教育。明确德育的基本原则及特点,充分发挥德育的余热,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培养和实施小学生的德育能力成为素质教育奋斗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德育为先①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核心及主导作用的是道德品质。而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把德育看作是一种教育状态,而非生活状态。结果教育关注的都是教育所做的,而不是生活所做的。由于排斥德育的生活因素,忽视了生活质量的主观,降低了教育主体道德生活的质量。这就意味着对一个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落脚点是要让他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学会学习。关注生活质量的德育,关注能够影响他一生的潜质,而不是学会如何应对这个社会。
  1.小学素质教育中实施德育的重要性
  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学习的过程,把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基本要素在新的环境下不断调整、重组、更新、发展为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②因而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中看素质教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③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2)素质教育是根据人自身和社会两方面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潜能的教育,重视发挥人的潜能的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人格。
  (4)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
  那么具体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
  1.1 小学德育的含义。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对于成年人来说,大家都有着自己的心得,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就会有很多。成年人是他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成年人给予他们的教育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这一切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德育成了人们公共的话题,无论从哪个层面都能听到人们对教育的评价和新的认识,正因为更多的人来认识、学习、谈论德育,使得德育领域不断扩大,影响着我们做德育的自觉领导者和实践者,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因此,德育有了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④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教育。
  有一部份人认为,小学生还小,不用过多的去认识道德教育。只要读好书,成绩优秀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不用去顾及,所以导致了许多的小孩子丢失了德育,不懂得关心、尊重、帮助他人,心中只有自己,形成一种自私的心理。使同学,朋友之间少了热诚、尊重和信任,到处都是冷漠。这些都是在德育被忽视的时候造成的,也是成年人对小孩子教育方式不当所引发的。人们常说:要成材,先成人。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的人,正是小学德育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四颗糖果”的故事使人感慨颇深,受益匪浅。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并没有责骂他,而是用四颗糖果教育他。第一颗:因为他准时,奖给他。第二颗:因为他立即停止打人,奖给他。第三颗;因为他正直善良、勇敢,奖给他。第四颗:因为他正确认识错误,奖给他。“四颗糖果”之所以被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因为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1.2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素质教育从萌芽到提倡,再到全面推行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核心及主导作用的是道德品质。它使人的整个面貌精神起来,还有可迁延性,把道德迁延到别的素质中,从而对其他素质的产生和形成有更进一步的影响。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应该变成能理解的东西,否则知识会变成孩子们的负担,再也不能体会学习中的乐趣。如果知识不能对个人产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那么就意味着道德的缺失。
  思想道德是青少年一代根本的、重要的精神体现,道德是人类的文化创造、重要的文化遗产,但道德却不是被教导的,是被感染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白纸,在白纸的下方有一点鲜明的墨点。这时,老师问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什么?”“一滴墨点。”在教室里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这样回答,老师一脸沉重,用焦灼的神情向孩子们说道:“同学们,你们不可以这样,首先这应该是张白纸。”如果说孩子是一张白净的纸,那他的不足之处就是那一滴墨点。身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看到的也是一张白纸。在教导他们时,告诉他们身上的不足之处并不能将自身的光彩遮蔽,虽有墨点,但依旧要做一张耀眼的白纸。对于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潦草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等的小孩,教育者就会加班加点地给他们辅导;在别的孩子做游戏时把他们拉过来进行强化训练;偶尔会忍不住对他们发火、斥责、加以惩罚;一遍遍地重复着教学的要求,期盼着他们有一天能成为一颗完美的“珍珠”!那与一位渔夫拾到一颗珍珠,但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想把小黑点去掉,让它更完美,于是一心的剥削黑点。终于,黑点去掉了,珍珠也碎了有什么区别。许多的孩子就像这珍珠,可能会有瑕疵,但不能对他们过于挑剔,而是要多给予他们爱和宽容。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因此,它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结合学生和时代特点,以教育为主。为学生的生活道德成长探索最优质的焦点,让学生用实际写下属于自己的道德历程。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的目的相结合,突出德育所面向的群体,改进一贯的评估,因此,学校教育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场所。
  其次,教育不是教唆,教育者也不是教唆犯,它包含了教育使人为善的意图。学校教师的合力是最具有潜力的德育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于专门设立的德育教程,在德育的活动中,道德学习就渗透到了学校中的方方面面。在小学校园中,教师是唯一的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行为,道德观容易直接影响到学生。道德变成了教师专业化中不能忽视的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学能够正常进行和提升的保障,而教师的道德素质则是培养国家栋梁,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关键。小学生对是事物的模仿能力很强,不好的行为语言,很容易影响正确道德品质的形成。
  再次,小学生作为德育教育对象的主体,首要强调人格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道德、思想、行为、态度责任的统一体,也是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丰富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体验和耐挫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自身的潜力,自我调适。战胜成长中的障碍,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力,使自己不断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德育的自觉领导者和实践者。努力变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一代。
  2.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2.1 小学德育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⑤
  2.1.1 人本性原则。人本性就是指以人为本,即关心、尊重儿童,引导他们促进道德的健康发展。有利于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环环相扣。突出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和目标。

  新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李子核》的课文。说的是一位叫做瓦利亚的孩子,看到妈妈买了一些李子放在盘子里,十分诱人。瓦利亚很想吃,但又怕有人看见,于是趁人不注意时抓起一个李子飞快地塞进了嘴里。妈妈知道瓦利亚偷吃了李子,为了培养瓦利亚的诚实品质,妈妈却不自觉地说了一句谎言:吃李子要吐出李子核,要不然李子核就会在肚子里发芽长叶。这些话把瓦利亚吓坏了,连忙告诉妈妈自己把李子核扔到了窗外,没有吃到肚子里。这则故事本来是教育孩子诚信的,却以妈妈的不诚信为代价,这样的教育无异于饮鸩止渴。而许多生活中的父母又何常不是这样的。
  2.1.2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指小学道德教育要以小学生的认识、选择、实践为中心,培养小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自律性,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能动性。⑥基于这一原则,主导和引导小学生就变成了教育者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责。当然,教师的主导和引导是在小学生主动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会对小学生产生负面的作用和影响。这样才能培养主体性,提高自觉、自主、自律的能力。
  2.1.3 公民性原则。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对公民的认识还太肤浅。教育者就有义务让小学生认识到做一个公民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为小学生指明方向,这就是道德教育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很多人认为小孩子没有什么身份、地位、什么事都不懂,便有意无意的去损害小孩子,才会有父母抛弃孩子,人贩子贩卖儿童的事发生。教育者应及时告知孩子他们所拥有的权利,教育他们如何保护自己不被伤害。让小学生们也感受到作为一个公民所拥有的一切权利,义务和责任。
  2.1.4 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指的就是道德教育中的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充实自己的小世界。小学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都着眼于道德实践,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点。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投入到这样的氛围中,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夏令营走出温暖的家,充分让孩子去实践、去体验生活中的艰辛,人间的冷暖情怀,让自己学会坚强,学会成长。
  就拿湖南台的《变形记》来说,它是让两个生活条件,物质条件相差极大的孩子进行交换,换到对方的家庭中体会感受这样的差距。让乡村的孩子也能走出大山,来到大城市中感受这里的一切,激发他们内心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奋斗;也让城市里的孩子到贫困的大山中感受人们的纯朴、诚恳及生活的艰辛。让孩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同时也是父母心中的痛。因为经济的问题,许多的孩子只能用羡慕的目光看着别的孩子读书,而父母却无能为力。有一期《变形记》中一位乡村的老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生活在我们这样的家庭,这种地方的孩子,要不就走出大山出人头地,要不就只能在这种田。我们的上一代人在种田,我们这一代在种田,我们的下一代也要种田,世世代代都种田。”这句话不只影响了这位城里的孩子,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2.2 小学德育的特点
  小学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按照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对儿童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与训练。⑦因此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⑧具体表现为:
  2.2.1 基础性。小学德育是为了形成小学生初步政治思想、理想观点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的道德启蒙教育。⑨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只对具体形象的认识能力强,容易受周围环境及其他人的影响。因此导致道德水平发展较低、较慢,只能通过一些基础的生活常识进行教育,如关心别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使用文明语言、好的行为习惯等。这种教育虽然比较琐细,比较生活化,但是作为一种行为意识培养和建立起来,就能使孩子受益一生。
  2.2.2 生活性。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道德寓于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德育以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发展思想品德,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
  云南电视台有一则广告,引用了游戏中的闯关游戏教育人们。果皮、汽车尾气、高空落物、恶犬和下水坑等,虽不致命但都会伤害到我们的身体,结尾一句“你能过几关”提醒了太多的人。城市的文明、生命安全都要大家来维护,这样的广告,就可以成为让小学生参与的活动,发人深省。
  2.2.3 开放性。开放性并不是指无限制的扩大空间。只是从原始单一的生活环境像学校和家庭,延伸到学校、家庭以外的环境,去寻找其他的生活空间丰富道德品质。让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无论是途径还是方法等都不再被学校所束缚,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不同层面中的道德美。现在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开放性,让小学生到养老院,特殊学校中去帮助需要关心的人。不再只是在学校、家庭中教育孩子,也在社会这个场所中通过现实生活,真实的情境来教育孩子,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2.4 活动性。小学生在年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的相互影响下,不论是在道德认识提高,意志培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而教育者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小活动、小游戏让孩子亲自参与,使他们渐渐地认识道德的真谛。
  在国外一些学校,每周都有一天公开日。学校为学生们设制了一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和父母亲身体验聋哑人、盲人、残疾人等,通过自己去感受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此来勉励学生尊重、帮助和爱护他们,用属于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这样不仅教育了孩子,也感染了身边的人一同参与进来。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清楚的感受到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不只是学校、教师、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美好品质,也是培养其他良好素质的关键。德育将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共同呼吁良好的道德品质,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德育的身影。
  参考文献
  [1] 素质教育大参考 文摘版 1B/2006 上海出版社
  [2] 朱小蔓 《素质教育与德育》 素质教育大参考 文摘版 2B/2006
  [3] 曾闹华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6年4A 上海出版社
  [4]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辅导 小学部分 上篇教育学 第八章德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 李健《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大参考 文摘版 7B/2006 上海出版社
  [6] 李健《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大参考 文摘版 7B/2006 上海出版社
  [7]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辅导 小学部分 上篇教育学 第八章德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8]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辅导 小学部分 上篇教育学 第八章德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9]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辅导 小学部分 上篇教育学 第八章德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收稿日期:2011-08-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