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利群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1. 爱国爱民,增强自尊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于中国纸的发明,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到了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在世界上最早人工合成了脱氧核糖核酸及结晶牛胰岛素;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独树一帜。这些真实典型的化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的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这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用一些名人轶事启发引导学生要克服满足现状的思想,要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介绍我国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化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3. 以理育情,以情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饱含了对学生的引导,凝聚了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4. 课外活动增趣添乐
(1) 举办化学晚会。适时安排一次小型化学晚会,可使学生深化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课的兴趣,使大家在欢声笑语中领略化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和趣味。
(2) 组织专题讲座。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人的轶事趣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事。选择举世瞩目的居里夫妇以身殉职,献身化学事业,为人类做贡献的事迹,举办居里夫人生平事迹报告会,使同学们激动不已,深受教育。
(3) 组织参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完一定课程后,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厂的车间和化验室参观,实地感受生产现场的气氛,实际考察化学知识的作用,从而对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有一定的作用。
(4) 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化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化学的环境,把学化学和用化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化学的快乐,学会用化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