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习惯入手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立

  一、培养学生做题前仔细阅读题目的习惯
  a. 填空题的阅读指导
  做填空题时,要指导学生做到仔仔细细地读题,通过阅读,了解题目的信息、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和重点。对于易弄混的题目,要增加阅读的遍数,在读中体会其中的差异,防止一叶障目。如填空题:25里有( )个十和( )个一,25里有( )个一。要让学生读题后能说出第1题25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求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的,而第2题的25是由一部分组成的,就是求有多少个一。将答案填好之后,还要求学生做到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就是通过这完整地阅读,发现了不正确的地方,坚持对学生进行对题目的仔仔细细地阅读的方法指导,有助于孩子们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
  b. 计算题的阅读指导
  学生对计算题的读题是非常不重视的,他们往往一拿到题目就做,有时错了自己都没发现。教师课堂上评卷时,常会碰到学生一拿到试卷,就来找教师,明明自己是对的,怎么老师要扣分数?其实计算时搞错运算符号、抄错数字、弄错运算顺序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计算错误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计算的准确率,除了要求学生计算细心外,更要强调计算前认真阅读题目。通过阅读,了解题目中包括哪些数字、哪些运算符号。如出示这样两组题目:①6+5=、6×5=;②9+3=、9×3、9-3=;让学生先计算出得数,再观察这两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计算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的数字都是相同的,但运算符号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也不同。在学生感知到这一点之后,请他们说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计算时先要看清楚计算的符号,再进行计算”。这样的注意点由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能记得特别牢。通过经常做题练习,学生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c. 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指导
  解决实际问题,即平时教学中所说的解决应用题的问题。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尤其是识字量不多的低年级,学生对于题目含义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认真阅读题目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指导学生阅读应用题,首先要求学生拿到题目后先观察题目呈现了哪些信息。
  例如:惠城区二年级的一道单元测验题
  题目:二(1)班同学布置会场,需要搬9套桌椅。要一次搬完,应安排多少名同学?
  学生刚接触这一题目时,孩子们的想法可多了:9个,9+3个,9×2个……
  指导:
  1. 让学生连读二遍题目后,说出题目里自己认为重要的字眼
   2. 题目中还告诉了什么?
  3. 你注意到图吗?当问到图时,思维反应灵敏的同学立即就悟到了什么,对不明就里的学生仍需要启发指导阅图,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搬一张桌子需要几人?一个人可以搬几张椅子?从图中可以看出搬一套桌椅要几人?接着指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幅图(全班说、同桌说、指名说,说的过程为思维慢的学生留了思考的时间),这时一定要安排再读题环节,有助于学生们梳理思路。再读题时让学生用手指边在图上画一圈,边说“搬一套桌椅要3人”,最后让学生读教师画波浪线的地方:“搬9套桌椅,应安排多少名同学?”这里可安排学生连读几次,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阅读时读、圈、说结合的习惯
  有效的阅读需要筛出有用的信息,筛去干扰性或无用的信息。我们在数学阅读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边圈边说,圈出重点、关键的词或句,说出注意的地方。
  例如在二年级初,教学生乘法时,有道题目是这样的:请将下列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在一二年级转换之初,学生计算的思维定势会成为干扰性信息,9+9=,学生多数会以最快的速度写上18。我训练学生读题,一边读题,还要一边将乘法算式这四个字圈起来,小嘴巴还要说:“写乘法算式不是写得数”。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乘法算式上。
  指导“请你再提一个数学问题”这道看似简单,但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挺不容易的一道题时,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读题――圈再字(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再字上)――重读题(读时重读再字)――讲解再的含义――梳理思路――学生书写问题。
  另一题:观察物体:请画出你从正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形状。这句话我是这样让学生阅读的,先让学生默读二遍,初步理解题意;接着让学生动笔,把“正面”这两个字圈起来,思考,画出图形;再把“上面”这两个字圈起来,思考,画出图形;又再把“右面”这两个字圈起来,思考,画出图形。这样的阅读方法是对学生阅读时,思考问题的有序性进行初步的指导训练。
  责任编辑 潘孟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