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中学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骆秀萍

  要想加强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针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广泛涉猎大量刊物,及时发现优秀的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作品,并把作品积极推荐给学生。例如可以每周向学生介绍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用文字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样还可以避免有的学生想读却不知从何读起的问题。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等,介绍他们的读书经验和读书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再者,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奖励读书典型来激励其他同学,或者让每个学生每天在课前分享一些读书心得或经历。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了,就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自读自悟,做到整体感知。例如,对于日本作家江口涣的《鹤群》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插图,描述鹤展翅飞翔的美姿,甚至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然后再朗读鹤飞翔的内容,把二者结合起来感受,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第二,教师要设法在不完备的教学设施中,尽量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农村家庭的学生有的可能因为家里经济不好,根本买不起许多的课外书籍,也没有阅读电子文献的条件。而农村中学学校的图书室书籍少,并且陈旧。学校也由于流动资金少,极少更新图书;有的学校甚至怕学生损坏图书,根本就不对外开放图书室。对此,教师可以在班里设置一个“图书角”,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做贡献,从家里带些课外书,放在教室一角。这样形成班级资源共享,甚至不同班之间的图书也可以流动阅读。
  第三,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融合成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另外,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景,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反复朗读,反复领悟,最终达到以读求悟、读中见悟的目的。农村学生对外界了解不多,但生活的空间广阔,与大自然有亲密接触,理解起来更容易。
  第四,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设计不同阅读任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个人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材料的感知都可能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主观学习动向、客观学习水平的多样性,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例如教学《第一次真好》,可以设计以下四个阅读探究问题,请每个同学从中选择两个,以自己的感受能力理解文本。问题一:文中说到“第一次真好”,又说到“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两者是否矛盾?请你说说看法与理由。问题二: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问题三:作者为什么对人生的“第一次”情有独钟?请问你对自己人生中的哪个“第一次”情有独钟?为什么?问题四:既然“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而且文中并未提及反对任何“第一次”的观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去尝试任何“第一次”,行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因材施教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教学。
  第五,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思考,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见解。《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有主动权和怀疑权,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提出个性化的阅读见解。也许,这种见解并不成熟,但这是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的结果,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都应予以尊重和珍视。一些教师总喜欢在阅读教学时按照自己的思路准备好一些问题, 在教每一篇课文时都是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准备回答!”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结果是一篇篇美文化成了一个个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很难品尝到美,也享受不到审美的乐趣。而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仁者见仁、极富个性的心理过程。
  责任编辑 潘孟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