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中的“歌”――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发展很有益处。阅读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好体会出文中的思想感情。加强读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种根本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加强“读”的训练,采用“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本文试从“确立阅读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同学间的阅读互动、交流”四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期对提高学生语文课中的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阅读 阅读兴趣 主体地位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朗朗的读书声,把我的思绪又带回到对阅读的领悟中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理解阅读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足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笔者根据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中阅读的几点体会。
  一、确立阅读目标
  阅读,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阅读目标。即带着问题去读。从阅读能力这个角度讲,这是最根本的方法。要以问促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主、探究阅读目的。教师在教学时,应为孩子搭建桥梁,充分激发孩子们参与学习的欲望,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人,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去阅读,在读中抓住重点部分、重点词语,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学生在阅读中存在差异,有的学生不能顺畅地朗读,怕老师和同学们笑话,觉得脸上无光,从而怕读,怕发言,对这类学生,教师更予以重视培养阅读的能力,只有跨过这一关,才能使他们学习顺利进行,激发其阅读兴趣,多指导阅读,一旦发现其闪光点,教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让其充满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充分体现出各个学生的优点,这时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活跃分子,学生就会百读不厌,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有劲。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阅读、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不断提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乐于阅读的境界。
  三、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过去的阅读教学是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之下,统一理解某一段落或逐一理解段落,最后统一中心思想,现在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较为适宜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应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鼓励学生自己解读教材,自我理解、感受要有独立见解。学习过程是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阅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阅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阅读实践,逐步提高阅读的水平。在教学阅读时千万注意,不要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的提问代替学生的提问,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否则,教师身心疲惫,学生对教材仍很陌生,一无所获。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到能提出很多问题,读到能身临其境。阅读是学习课文的实践,实践才会出真知。
  四、注重同学间的阅读互动、交流
  让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阅读教学中要有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像思维。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只能使学生缩手缩脚,难以实现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场面。要鼓励学生交流,在阅读中发现、感受,大胆发言,互相取长补短,人多智慧广。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巧妙质疑和鼓励性语言,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相信这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学会了阅读,才能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只有热爱阅读,阅读的视野才会得以开阔,才能在阅读中收获真知,在阅读中体验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