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节语文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对于语文的教学,我一直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躬体力行并困心衡虑——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在哪儿?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应该有语文思想是什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带着这种思想,并结合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去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便能在语文教学的轨道上游刃有余,达到教学目标,求得语文教学的根本。
  近段时间听了三年级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纸的发明》一课,这一课他是按段来讲的,先讲了蔡伦发明纸以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写字记录的,再讲“麻纸”的出现,接着一段就是蔡伦发明纸的段落,学生们读得很认真,老师讲的很精神,但是我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节课我们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就以本课为例,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编排这一课?他要围绕文本想要我们学什么?我陷入了沉思。我粗浅地认为,一节语文课无外乎“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情感价值”这三个目标,缺一不可。三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分的先后,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
  先从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谈起,在讲课中要学好字词,通过各种手段识字,并理解掌握这些字衍生出的词。如何识字,那就是先读课文,随文识字,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词语,识得字的音、形、意;词语意思就必须在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嘴巴动起来,在读中悟情,悟意、联系上下文起感知词的意思,并形成一定的语感,为以后说话、写作打下基础。本篇文章中有一个较复杂的句子:要想……就……或者……的句式,就是本篇课文中所出现较复杂的句子,想要以此为点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那就真得让学生嘴巴动起来,敢说,敢做。其实写话能力就是说话能力,不会说就不会写起来。所以从这点出发,除了让学生依据课文中心句反复读之外,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去说句子,从而达到训练说句的目标。而不是老师帮孩子们查找一个,让学生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必须依托原句,反复起读,形成一定地语感,从而仿写句子;最后谈到写字,每节语文课都应呈现写字环节,写字是基础,写一手好字更是语文教学中所必须达到的教学总目标。
  再者,在段的训练中,我浅显认为应先读、细析、再概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主要内容加以概括。这种概括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阅读一篇文章或浏览一段儿就能感知其大意的,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要培养学生的首要语文基本能力之一。那么就必须先从训练开始,最后生成能力。訓练的过程便是我们如何教的过程,就拿本篇课文来说,第二自然段是写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前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写字记事,试问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看一看我们的祖先在蔡伦还没有发明纸之前,他们是怎样写字、记事的。如果同学们没有弄明白其中的脉络,你可以再细一点:孩子们,他们先后都用了哪些方法,列个表,根据所列的表找找每种书写的方法有哪些弊端。再去读一读本段,层次就非常清楚了。在此基础上,师问: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技术,它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段的学习,并且学习有了方向性,目标性,概括段意就很容易了。我们的教课方法应始终本着对学生学习技巧的培养,有了分析文章的技巧,就能转化成为阅读的能力,这正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语文课就是情感课,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情感的世界里,或爱、或恨、或喜、或悲;或懦弱、或强大,种种精神的食粮基本上都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获得。从这点出发,语文的价值实在是无法估量的。如果把文章字、词、句、段、篇、章作为文章的骨架。那文章所含的情感,就是文章的血肉,没有血与肉的营养存在,文章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就拿本篇课文来说。我们所要激发的孩子们的情感有哪些呢?怎样激发呢?便是我们在将授课中所必须考虑到的。
  蔡伦的造纸术是“怎样在先人的基础上改进的?为什么要改进?”也是本课的一个思想教育点所在,在实践中,我们每个人要善于发现,总结,改进,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到最好。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思想,谁能说学生中间不会产生一个科学家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的人呢?我们是在传授一种思想,不是在传授蔡伦是怎样改进的,它的过程是什么?由此,引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世界的影响,朗读并背诵最后一段,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情感价值基本达到。最后你反问,生活中有卫生纸、打印纸、报纸等,你会造出一种什么样的“纸”,让它服务于我们的社会?这样增强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课文可以在多种形势下结束,一是可以在民族自豪感、勇于实践探索中去结束。那就是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也可以反过来思考,收集资料,现在纸张都是什么制成的?出示图片,孩子们在查看图片中,心灵得以敲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就从先节约一张纸开始吧……
  一堂语文课,既要有字词句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着手于提高学生分析段篇章的能力,更必须具备情感的激发。让课堂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创造世界的强大推动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