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与高等医学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秋生 蒲丽娜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文章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关系,回顾了国内外医学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近况,最后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院校中的定位。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01-02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引起了学术界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文精神的缺失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体现为过分强调医学科学技术以及医学科学理性的培养,忽视道德追求和价值判断,把医学生设置为对象化的客体,从而剥夺了其主体性。实现人文精神的归复无疑成为传统医学教育改革无法避开的话题,而在医学院校中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复归无疑起到关键的作用;本人就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院校中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国民素质教育的重任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心,大学教育不仅仅传授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传播科学精神、理性精神、人文精神。社会对于大学的需求,除了经济的市场的需求外,还有更加广泛的文化精神需求、价值需求和理想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虚妄的消费时尚、急功近利的经济行为、喧嚣躁动的物质欲望破坏了大学校园内纯洁的求知氛围,更使年轻学子们无暇静心阅读理解人类那些古老的智慧与思想。在此情形下,大学应以自己的科学理性精神和文化品格对其加以引导提升,从而使大学所担负的传播科学文化、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理想的职责更具有一种特殊而广泛的现实意义。
  高等学校要发挥自身的精神文化功能,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赋予大学教育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蕴涵。从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人文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来看,一般都不会任由市场原则与赢利原则的自发力量来左右人文科学教育事业。这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总是会与市场、与社会物质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与独立性,否则,将会对人文科学教育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研究给予专门的扶持与保护,可以说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医学教育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医学教育应该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两个不可偏废的方面,医学教育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一个理想引导。医学生接受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目的不是将来从事专业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也不是为了用掌握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与工具,而是通过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塑造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通过人文素养的内化过程,学会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关爱与宽容,学会从一个更富有人性意义的层面上来理解医学的意义,学会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和社会责任,为今后的人生奠定一个厚实的文化精神底蕴,在未来的人生实践中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人生境界。医学生接受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医学领域中重塑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对生命及其人的存在的根本态度,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宗旨的彰显。医学领域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焦点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医学领域中重塑人文精神以促使医生个体理性与价值的和谐统一,这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彰显医生个体“存在者之为存在者”[1]的意义,这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医生个体的“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的积极扬弃,这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实现医生个体的本质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据研究,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对医学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方法单一,人文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力量单薄,导致“医学生毕业后有良好的医学技能基础,却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和底蕴,反映在临床上即面对病人时,习惯单纯用生物医学的眼光和思维模式去审视疾病,对病人冷漠,对复杂状况无法应对,甚至出现医学生进入临床“变坏” 的现象,医患之间不信任情绪加深” [2]。因此,一个出色的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高尚的品质和素养,这种全面素质的培养呼唤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正如美国著名生命伦理学家佩雷格里诺所说:“医学的人文学科教育,不仅仅只是教授一种绅士的品质,也不是为了显示医生的教养,而是临床医生在制定谨慎和正确决策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如同作为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一样。”
  三、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科学教育
  基于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对于医疗从业者的重要性,国外医学院校都很重视在医学教育中开展对医学生的人文科学教育。通过开设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搭建医学人文素养实践平台等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着手推进人文教育改革,强化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196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首次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到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课程,并得到了联邦基金支持。生命伦理学的诞生则直接体现了美国医学院校中人文精神的复兴,“生命伦理学是当代美国医学人文思想的主要实践载体之一,它承袭了人文思想的核心,即对人的尊重、对人类价值的关爱。这种直面问题的学科态度,解决问题时的多学科的或跨学科的融合,俨然已经成为生命伦理学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一” [3]。
  近些年来,西方多个国家的医学院逐渐形成了以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学科优势为依托、围绕医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包括哲学、历史、文学、宗教、人类学、伦理学以及法律等人文课程,作为必修及选修课贯穿于临床前期及临床实践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美国的SanJuan Bauti sta医学院,通过教育改革把人文课程设置为一项长达四年的基础学科,课程设置中包括一系列与医学道德、公众健康、合法行医和医学历史等相关的内容,通过课堂传授、小组讨论、互动的讲座、案例分析、习作能力训练、阅读思考文献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大陆教育界围绕人文医学展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各医学院校也陆续兴起。来自医学史、自然辩证法、医学伦理学以及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人员,在承担传统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研究的同时,也开设了一些新兴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1990年代后,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建设医学人文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必要性,各地分别召开过医学人文的学术研讨会,相关杂志也有呼吁和讨论医学人文的文章,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界和新闻出版界人士也开始关注医学人文的问题,研究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机构有了一定发展。这些举措表明国内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建设有了一定共识。
  2008年,我国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中明确规定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还要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还专门注释: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的内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完全认同人文科学应该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目标设定上,没有明确将人文素质列入其中;在教学体系设置上,相关学科分散在医学之外,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医学-人文学科体系、教材和课程设置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教育相得益彰的环境和架构;在教学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指标。
  四、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定位
  医学院校应该把培养既有医学等专业技术知识又具有人文科学素养的全面人才作为追求的目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理解大学教育理念,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渗透到学校所有专业和学科的教学之中,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过程中的互渗互补。毋庸讳言,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过分倚重医学类学科、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倾向非常明显。由于种种原因,人文社会科学的生存空间日渐闭塞,其存在合理性似乎已成为一个问题。时代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大学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院校更加需要人文社会科学。但是,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竟其成,需要全校广大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本人认为探索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应当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文艺、艺术、政治、经济方面的课程,作为学生的常识性基础;二是为医学生提供理解医学的复杂性和洞察病人个人体验的人文精神的实践养成。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医生所说的那样:“一位伟大的医生一定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不仅以他高超的技艺和人格力量在救助病人于困厄,同时他也在职业生涯中吸取着、享受着无穷的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戈文鲁. 论医学领域中重塑人文精神的意义―――基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维度[J].医学与哲学,2010,(6):22.
  [2]彭丽.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9,(592):9.
  [3]万旭.当代美国医学人文思想兴起之探究[J].医学与哲学. 2009,(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