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法教学的改革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桂林

  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语法是英语应用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因而,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笔者一直担任中学英语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不断思考和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下面,笔者谈谈已尝试过的两种不同的语法教学方法:
  一是笔者发现,在以往的英语语法教学中,自己常把语法讲得很细,但学生只是坐在下面不停地记录一些语法规则,虽然可能基本上掌握了新学的语法内容,但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却未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是笔者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后,发现教学效果大为改观。以过去分词作定语的教学这一题为例:
  首先,在屏幕中给出本内容的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让学生明确所学的教学目的;然后,给出几个带有过去分词作定语的句子让学生观察并从中发现规律;最后,让各小组进行讨论并派出代表上台介绍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以适时提问,如: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st Participle used as the Attributive and the V-ing Form used as the Attributive? 学生完成以上操作之后,教师及时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肯定学生的成绩。最后,屏幕中出现一些关于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作定语的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以便达到“堂堂清”的目的。
  根据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笔者发现改革后的语法教学模式不但使枯燥无味的英语语法教学变得生动具体、积极活跃,而且经过实践表明,学生经过讨论更易发现其中规律,能够对所学语法在实际中运用自如,并逐渐发展为自己的语言系统。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和情感态度“过滤”、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1.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科学知识的灌输活动,教师讲得又细又全,学生记得又多又详,结果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给学生一些自由创造和充分发挥的空间,才能让其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学习。
  2.教学要根据学生情感因素为学生的“学”而教
  近年来,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注意。由于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中学习一门外语,学生一开始可以凭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随着语言越来越复杂,学生会发现他们经常犯各种语言错误,而且又看不到使用这种语言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多大的关系,他们就会失去兴趣,最终放弃努力。因此,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英国心理学家Krashen谈到情感过滤假设时认为,如果学生认为课堂的语言学习是一个使他们暴露自己错误的地方,如果他们上课时心理紧张,他们的情感因素就会阻止语言的输入。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也是在做各种语言练习,但实际上,他们心理的情感因素会形成一个“过滤器”(filter),把语言的输入阻挡住。结果虽然学生好像表面上暂时掌握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记住什么,也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所以Krashen认为:当学生注意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时,他们会暂时“忘记”自己是在使用一种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的语言,他们的“情感过滤”就降到了最低点。
  第二种教学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这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充分展现了新的自我形象,满足了一种心理需求,明确了语言学习的目的,领悟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提高了用英语思维和交际的实践能力。
  3.教学要为达到“教学相长”而教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先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和交际能力。同时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随时提出问题,可能有一些词或内容教师不一定知道,学生通过先学,教师却可以从学生的活动中学到很多新东西。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扩大词汇量,提高自身的修养,增进教学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许雅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