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湛宇宏
摘要:根据新课程目标,探究式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很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式阅读,要求教师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要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找准探究的切入点,以达到培养学生多种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20-02
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注重从作品的写作背景出发,联系作者的思想倾向,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手法。或者以考试为标准将文学作品变成一道道问答题,引导学生冥思苦想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也与时代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基础教育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我认为探究式阅读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所谓探究式阅读,其本质就是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的语文阅读活动和过程。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在探究式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代“学”的“包办式”的,教师总是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生硬的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体会不到思维的乐趣,课堂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与活力。因此,在探究式的学习中一定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怎样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探究哪些问题,教师怎样适时的作出恰当的引导,既保证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又要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这样才能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解读,体现出他们的独立思考、自主性特征。
二、找准探究的切入点,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每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都会有所不同,一篇课文中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式的阅读方法,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找准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只有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才能唤起学生探究阅读的热情,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所谓恰当的切入点,就是指文本中能引发学生产生个性理解、个性认识、个性看法的地方。恰当的切入点,是我们在备课或教学中应该敏锐捕捉到的,它能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学生的探究阅读活动收到实效。
抓住文本恰当的切入点,关键在于我们要有敏锐的眼光,并设计出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的问题。下面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1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在层云掩蔽的满月之夜,在人静蛙鸣的寂寞之夜,朱自清怎样披了衫满腹心事地在荷塘边那条曲曲折折的小煤屑路上走走停停;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一幅“湘江秋景图”:正值深秋,连绵起伏的岳麓群山,山山红叶似火,澄静碧透的湘江,汹涌北去。江面,大小船只,往来竞发;江边浅水处,各色游鱼时游时止:碧蓝的天空浩渺无垠,雄鹰正沉稳矫健地翱翔。这些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开启了语文课堂通向文学殿堂的大门。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伶官传序》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作者最后一句的反问“岂独伶人也哉?”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既然“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那么,我们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这个时候,我发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有的凝神思考,有的小声交流,有同学举出了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使唐朝由兴盛走向了衰落;有的举出了在现实中有些同学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的例子等等。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如同一个车轮,从一个轴心出发,向周边引出许多辐条一样,可以使人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推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灵活、巧妙、敏捷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找准了让学生发散思维的点,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思维的乐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苏洵的《六国论》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六国破败,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这篇文章的立意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这是有积极意义的。据此,我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对于“弊在赂秦”这样的历史观点,同学们是否同意呢?有的学生说,秦国靠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统一天下势不可挡。六国割地赂秦只是一种苟延残喘而已,与宋朝当时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学生说,“赂秦”不是六国心甘情愿的,六国“赂秦”一定是迫于压力的,是不得已的。所以,苏洵并没有分析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看法可能不是那么客观和全面,但在这些思想中,往往有灵感的火花进发,学生对这些“火花”是极惊喜、珍爱的。所以对于学生批判思维中的合理成分,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探究式阅读教学中一个好的探究性问题,就好比是催化剂,它可以催开学生的创新思维之花,教师抓准恰当的切入点,探究式阅读教学就能顺利展开并取得实效。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探究式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找准阅读教学中探究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思维的乐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