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动”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晓云
摘要: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学已改变了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状况,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教学。科学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关键词:科学课堂;动脑;动眼;动手;动口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54-02
科学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获得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多数课堂还是按照“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变得极其淡然、冷漠,进而丧失了学习的热情、自信和灵气。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在大脑皮层中形成兴奋中心,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美国诗人惠特曼也说过:“诗人是鼓手,他们打着鼓前进。”我们的科学教师也应做一名科学的鼓手,“敲锣打鼓”千方百计地吸引爱好者,引导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为此,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儿童的探知心理,努力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动脑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推动他们攀高涉险,催开他们智慧的蓓蕾。
1.谜语激趣。
猜谜语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在科学课中涉及到动物、植物、日月星辰、人体等各方面的知识,把一些内容编成孩子们喜爱的谜语,犹如在平静的湖水中投去一颗激情的石子,必然会荡起孩子们感情的涟漪,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如,教学《保护牙齿》时,新课的导入就是用猜谜语的方法进行的。“兄弟生来白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切菜舂米快又快,人人吃饭离不开。”教学《找空气》时新课的导入也设计了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摸不着,我们的生活离不了。”这样,教师轻而易举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学的课题上来,激起他们想探究知识的欲望。
2.实验激趣。
实验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再生动的语言叙述也不如耀目的实验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美丽的大自然》一课是小学生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第一课,重要的是要唤起学生对大自然中各种事物的关注和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节课一定要上好,第一个实验一定要做好,这可是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绝好时机。于是,我按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之后又演示了“杯水倒置”、“小喷泉”实验,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掌声、惊叹声不绝于耳,我随即告诉他们像这样的小实验在以后的课堂上还要做很多很多……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仍意犹未尽,他们聚拢在讲台前,摸摸烧杯,看看水槽,还一个劲地问我:“什么时候还做实验?”“老师,再给我们做一个实验Ⅱ巴”!
3.游戏激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动、好玩、好游戏,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课程也是寓知识于游戏之中,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思想,而教师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在教学《影子》时,我让学生在投影前做手影游戏,他们做出了大雁、孔雀、小狗等动物的手影,随后我关掉电源,影子消失了,这是为什么?打开电源,不放挡光物体,影子还是没有,这又是怎么回事?一连串的问题,立即激起了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探索热情也十分高涨,为获得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身动”
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如教学《骨骼》一课时,我把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让学生亲自摸身体的骨骼上。时值九月,大多数学生已穿上了长裤褂。一听说要让他们亲自摸骨骼,有人竞脱掉了上衣,他们不但自己摸,还互相摸,每个孩子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教室里一片喧闹之声,我也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感染,融人了他们中间,有的人拉住我向我介绍他身体的骨骼,还有的人竟忘掉了“师道尊严”,在我的身体上指指点点,找起了头骨、躯干骨、四肢骨。再如教学《毛细现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毛细现象,我让学生用形体动作来表演水沿餐巾纸上升的情景,学生表演的很到位,并很快地找到了用“爬升”这个词来描述毛细现象。
三、巧用媒体,让学生“眼动”
“眼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参与学习。常用的媒体有投影、录音、录像、插图、实验、计算机软件等等,教学巾教师运用好这些媒体手段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教学《牙齿》时,学生告诉我牙齿最易得的病是虫牙,虫牙就是牙齿里长了虫子,把牙齿给咬坏了,并说这是妈妈告诉他的。针对孩子们对虫牙(龋齿)的错误认识,我想再生动的语言叙述也难以改变孩子们对虫牙的理解。于是,我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录像,让他们的眼睛动起来。录像中把破坏牙齿的细菌用几个“坏蛋”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只见这些“坏蛋”手拿大斧不断地击打牙齿,好端端的牙齿渐渐地被它们破坏了,最后只剩下黑黑的牙根。这段录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器官,短短几十秒钟的演示就把孩子们头脑中的错误认识击得粉碎,这恐怕是再生动的语言也无法比拟的。
四、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口动”
“口动‘就是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说话。
1.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提问题时,往往碍于面子唯恐自己提的问题太肤浅,怕同学和老师讥笑自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有问题不敢问甚至不想问的坏习惯。为此,教师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营造民主、融洽的氛围,允许学生提问,让他们敢问,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加以表扬鼓励,打消他们提问题时的疑虑。如教学《船》时,书中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了船的发展史和船的不同用途。在教学过程中看得出孩子们对船的知识非常感兴趣。当讲到客轮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话。他说:“老师,客轮上坐上旅客以后为什么不沉下去?”很显然他提出的问题与我们正在讲述的内容不符,为了保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我耐心地进行了讲解并告诉他在以后的科学课中我们还要专门学习这个问题,他满意地坐下了。事后我想,如果教师采取强硬的态度对他“不着边际”的提问进行批评,恐怕这个孩子以后再也不愿意提问题了。
2.敢说。
从现在的社会发展来看,培养说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科学课也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发现的自然现象和事实。如教学《磁铁游戏》时,当让学生汇报他发现了磁铁的哪些性质时,我几乎让每一位同学都讲了他的发现,其中有位同学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他发现磁铁上颜色不同的两边接近时,就像两个好朋友,紧紧拥抱在一起;颜色相同的两边接近时,就像两个小朋友打架一样互相推开。”多么浅显易懂的话语把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描述的这样有人情味,我真佩服他非凡的想象力和敢于表达的勇气。
五、放手实验,让学生“手动”
“我听见了,忘记了;我看见了,记住了;我做过了,明白了”。这是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里的一条标语,它强调了“做”的重要性。科学课上有许多可操作的实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实验,促使其动手,进而开发学生思维。如教学《镜子》时,30分钟的时间是让学生自己玩镜子(不是在教室玩而是在操场上玩),并且要想一想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结果墙壁上、大树上、跑道上到处都是孩子们用镜子留下的光斑,其中有些学生的镜子没有光斑,(因为他们的镜子背对着太阳光)他们显得很着急、很无奈,看到此情此景,我没有去告诉他们错在哪里,而是先让他们仔细观察其他人的玩法,之后,他们很快发现了问题,进而找到了自己镜子的光斑,脸上露出了笑容。剩下的十几分钟我把学生们集中起来,让他们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没想到他们得出的结论跟书中的结论是那么的一致、吻合。可见“做”能让他们说的准确。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自主的获取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一定会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惊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752.htm